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黄冈日报
黄梅县实验中学 周锦汉 王光华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使学生理解并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实地考察和实践,在真实情境中感知
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实地进行考察实践,形成更为直观的感知和体验,从而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在龙感湖湿地环境中开展野外综合考察,对湿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地理关联,全面认识湿地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逐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二是开展实地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如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环保企业、垃圾处理厂等,让学生了解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三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如环保宣传、垃圾分类、参与绿色交通和生态旅游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和探讨,在角色换位中思考
借助案例开展教学,是进行深度学习的体现。
一是以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意识;二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领导、企业家、环保组织成员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人地协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三是创作、表演主题情景剧,如收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地方特色文化等素材,在班上分角色表演创作的情景剧,从而体验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身边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展开探讨,分析这些特点与地理位置、土壤特点、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小组合作和探究,在讨论辨析中提升
合作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提升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人“口”和人“手”的关系时,学生分组小结,得出人口数量的多少必须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必须和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相适应,提升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二是开展各种展示与制作比赛,如组织以“未来的城市和乡村”为主题的绘画展,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充分理解了因地制宜的思想;三是组织辩论赛,设置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否矛盾”或“巴西热带雨林开发的利与弊”等,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可以深入思考人地协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主题式大单元教学方式、情境导入、合作学习、跨学科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8 17: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