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往今来,对于忠诚的描写很多,而明朝第一忠臣于谦,绝对算得上真正意义上光明磊落的官员。
在其被冤死后,锦衣卫对他的家产进行调查,却在抄家时发现于谦家里贫困潦倒,一穷二白,感动得当场落泪。
当于谦的死讯传入朝中后,甚至就连位居高位的太后,也在得知后悲伤绝食,因为大家都知道,于谦生得光明,却死不其所。
一、少年英雄,铁骨铮铮
于谦尊敬且崇拜风骨高尚的义士,在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副文天祥的画像。
对于他来说,文天祥本身代表的是忠诚的气节,是警醒的明忠。
他曾说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言语之中不仅展现的是雄心壮志,也显示出了他的天纵奇才。
在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虽然不是最好的名次,却代表了他踏进官场的第一步。
这时的明朝,在对于官员的管理上十分严格,所以官场中并不存在什么贪污枉法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难得的风气绝佳。
对于于谦这朵白莲花来说,可谓是在最好的时间长在了最好的土壤里。
就这样过了五年,于谦迎来了他在职场中的第一道转折点。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熙起兵谋反,为国家带来了新一危机。
说到朱高熙,年轻时候随着父亲朱棣起兵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得上是一名聪慧的大将。
可他为人本身却有着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性情暴躁,贪欲太重。
早在朱棣在位时,他就不满太子人选,在册封时候就想捣蛋,只不过后来被朱棣制止赶回了乐安洲。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旧对于皇位虎视眈眈,而他这一次的起兵谋反,也正是冲着皇位而去。
当身处朝内的皇帝朱瞻基受到信报后,立即决定率兵出征。
而出人意料的是,朱瞻基选择了任命于谦作为他的御史一同前往。
对于这一选择,朝廷百官都觉得难以置信。
因为于谦入朝虽有几年,但论资历与建树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成就,为何朱瞻基会如此果断呢?
其实朱瞻基之所以会下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之前便有听人说过于谦办事细腻十分稳妥,随后便对于谦展开了观察,默默对他有了一份关注。
于谦万万没有想到,平日里他只管埋头工作,竟然在无意之间就受到了皇上的注意。
而御史这一工作需要陪伴在皇帝左右,必然需要一个靠得住的官员。
当于谦得知这一消息以后非常开心,因为这意味着,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曾在他的诗词中有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朱瞻基的此次亲征,仅几天就把朱高熙从城里揪了出来。
大庭广众之下,朱瞻基让人为朱高熙定罪,可文武百官哪位不知,朱高熙虽然罪孽深重,但好歹曾经也是一个功臣。
若是定罪定不好,说不定日后还会遭到报复,毕竟早在之前朱瞻基就有过放虎归山的做法。
所以大臣们面面相觑,均无人敢上前领命,看着百官纹丝不动。
朱高熙虽然沦为下囚,但却仍然还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就在朱瞻基要勃然大怒时,于谦站了出来。
于谦走到台上,居高临下的俯视朱高熙,双目之间炯炯有神,咬牙切齿的一条一条数落着朱高熙犯下的罪过。
从压迫民众,再到蛮横造反,言辞之犀利,用词之正气,竟直接把朱高熙数落得自称“罪该万死”。
史书上对这一段的评价就是,于谦为人刚正不阿,声音洪亮,大气凛然。
也正是因为于谦这一次的挺身而出,让朱瞻基在心里下定了重用他的决心。
等到朱高熙一事了结以后,于谦就被升了官职,被派往到江西查询案件。
而事实证明,朱瞻基的眼光并没看错,于谦去到了江西以后,平反了百起冤案,引得百姓叫好连连,深得当地民众的爱戴与支持。
二、于谦,官场中的白莲花
不过虽然于谦看似风光,实则也有遭到小人迫害的时候。
例如当时明朝有名的太监王振,在朝内可以说是权利大到只手遮天,他给其他的官员们都立下了一个规矩,就是给予他一定的保护费。
这个保护费要的不多,但看着心意必须得交,乍一看好像也不难过。
可对于于谦来说,问题就大了。
先不说他没有存款,光是养活自己就得够呛,所以等到交保护费的时候,于谦只给王振送去了一些蘑菇和线香。
王振好歹也是有名的公公,什么时候受过这等耻辱,当即就给于谦押到了地牢里。
就在其他官员都在为于谦惋惜的时候,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城里的百姓听闻于谦遇害,纷纷上书为他求情,影响规模甚至轰动了整个京城。
王振最后只能迫于压力,将于谦重新释放,他这才从鬼门关前逃了回来。
从这一次的官场危机以后,于谦的事业开始变得蒸蒸日上。
五年时间,他升职到了兵部右侍郎的位置,而且因为表现优秀深受皇上信任。
从平日里的请柬,再到官员间的调动,这些本应是对下属机密的处理事务,皇上大多都会询问于谦看法。
于谦之所以是个忠臣,关键就在于他不忘本分更不忘情分,皇上的信任被他深深记到了心里。
可他却没想到,这份信任,在多年以后也会成为夺走他性命的契机。
朱瞻基驾崩以后,朱祁镇登上了皇位。
此时的他不过九岁而已,压根不可能处理好朝廷事物,充其量就是一个傀儡的存在。
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物,还是身在背后的太后太皇。
因为朱瞻基的离去,朝廷内开始变得动荡不安。
毕竟太皇太后年纪已大,在朝政方面的执行已经做不到像年轻时候的那般严苛。
而王振看准了这么一个机会,暗中开始实施操控皇帝的计划。
可惜的是,这项计划并没实现。
太皇太后虽已年迈,但政治之铁腕不落分毫,三天两头就把王振抓去大骂一顿。
这番手段倒是遏制住了王振的计划,可随着太皇太后在后几年不幸驾崩,朝廷到头来还是成为了王振的天下。
此时的朱祁镇虽然已是少年,却仍被王振哄骗得晕头转向。
正在明朝即将沦陷之际,另外一把来自北方的大火烧了起来,原来是瓦刺大军也打算趁此机会发笔横财。
面对大军,朱祁镇决定亲征讨伐,却不幸在土木之战被俘。
说来这一切,也是王振这恶人多作怪。
因为是他鼓励的皇上亲征讨伐,也是他贪功名利,让本有机会逃离的朱祁镇绕了远路去往蔚州,正是在这条路上让他们陷入了插翅难飞的境地。
皇上被俘,朝廷混乱,一切好像都在预告着明朝即将灭亡,文武百官们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就在这国家危难之际,于谦再度站了出来。
三、于公于私,于谦都问心无愧
瓦刺大军俘虏了朱祁镇以后,以他要挟为人质,向朝廷提出了交换条件。
但是金钱数额之大,与亏空的国库简直不成正比。
这一要求最终遭到了拒绝,面对气势汹汹的瓦刺大军,皇太后将一切职责交予了于谦,希望他能够保护京城不受敌人威胁。
而于谦也确实做到了这点,当大军压境时,于谦身为兵部右侍郎,主动领命率兵出击,经过一番恶战,最终破釜沉舟将瓦刺大军击退,还成功救回了朱祁镇。
这等功绩,堪称救国功臣也不为过。
可是于谦不仅没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反倒是朱祁镇回朝以后,让于谦迎来了他的死亡倒计时。
朱祁镇回朝以后已经失去了皇位,因为他在出征以前,为了让百官信服,亲自设立了两岁的朱祁钰为太子。
哪怕他活着归来,也只能是一个太上皇的身份。
而在于谦立下了如此功绩以后,在朝廷之中的地位直线上升,权力一度比起之前的太监王振还要强大不少,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在这时,就有小人眼红了,官僚们眼见于谦如此顺风顺水,也逐渐地膨胀起来。
他们仗着皇上年幼,不断的进谏弹劾于谦。
但是朱祁钰对待于谦却是十分偏爱,这些计谋虽然没有得逞,可是随着一场大病来袭,官僚们还是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景泰八年,朱祁钰生了一场大病,只能撒手朝政卧病在床。
原本被挤下位置的朱祁镇趁此机会,立即笼络了一批官僚发动了“政变”,成功夺回了皇位。
这时的朱祁镇考虑到于谦之前一直在帮助朱祁钰,生怕他再惹事端,便将于谦打入了大牢以内。
从这以后,于谦便迎来了属于他的末路,明朝的朝政变得乌烟瘴气,再也没有一丝转机。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杀死。
救国英雄、一代忠臣,就这样失去了他的生命,换来的,却是一个陷入腐败的国家。
于谦死后,锦衣卫奉命前往抄家,可是当他们来到于谦家里时,却发现这位大名鼎鼎的兵部尚书不仅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锦衣卫们翻遍各个角落也没有丁点财物,只有在一间小房子里,供奉着明代宗赐予他的蟒袍与剑器。
除此之外,墙上只挂着一张画像,画中正是文天祥。
锦衣卫们无不感叹于谦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无私,无不为他落泪。
于谦去世时,皇太后并不知道这个消息,等到新的兵部尚书被任命以后,才察觉于谦被冤斩。
她在宫内变得郁郁寡欢,成天哀叹,甚至是水米不进,以绝食来哀悼这位遭受不白之冤的英雄。
她心里清楚,当初京城受难,是于谦甘愿付出一切救下了这个国家。
后来的朱祁镇让陈汝言取代了于谦的位置,可他任职不到一年就遭人举报,原因就是贪污受贿,经过调查,竟然有几万白银之多。
此时的明英宗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原来错怪了于谦。
时间总会带走一切,明英宗犯下的过错,最终在明孝宗手上得到了弥补。
经过调查,百姓们希望为于谦平冤的心愿极深,明孝宗便采取了民意,为于谦光复了所有他应该享受到的荣耀。
虽已人死,但传说犹在,于谦的墓前建起了祠堂,逢年过节,总有许多人前来拜祭。
生死总有遗憾,就像是历史无法更改,于谦之死是遗憾,但其所创下的壮举,其英勇之事迹,直至今日,已然被万人景仰。
于谦的一生经历太多,他见证过黑暗,得到过光明,随着落幕,想必于谦并不觉得痛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1 15: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