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22:08:00 来源:戏说三国

前言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国士?他是否需要出生在一个足够显赫的家族?他是否需要有超人的武力值和智商?还是说,他只要有一颗炽热赤子之心,一个人就可以撑起一片天,成就不世的大业?

反思历史,我们会发现,于谦这个普通文官,仅仅用他66年如履薄冰的人生,便将“忠义”二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没有名门背景,却有敢于直言的刚毅品质;他没有武将身手,却以一介文官之躯守卫国门;他没有超人智商,却有精准判断形势和统帅全军的谋略

最终,为大明国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使奄奄一息的王朝苟延残喘近百年。忠心不二,刚正不阿,于谦这样的国士,又有几人?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一、最年少的进士

1398年,于谦出生在一个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父亲于文远是当朝翰林院编修,生于书斋,于谦自小便刻苦读书,有着非同一般的聪慧过人。

然而聪明的头脑不代表骄傲自大,于谦生性谦和,从不依仗祖上的荫庇。他还特意在书斋里悬挂着南宋抗金大臣文天祥的画像,以示对前人的崇敬之情。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侠肝义胆,深深感染了于谦,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精神目标。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15岁时,于谦就高中了秀才。这在当时的科举界可谓少有。虽然家境优渥,于谦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喜欢到民间去参观各种手工作坊,路过一处石灰窑时,灵机一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石灰吟》,将简单的烧石灰工序,抒写成一篇惊艳绝伦的诗歌。

23岁这一年,于谦更是高中了会试魁首,成为当年最年轻的进士。原本大好前程,却因为当众直谏皇帝错误而被贬谪外放,从此开始了他波诡云谲的仕途生涯。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初入仕途走了个跟头摔,但于谦性格中刚毅耿直的部分并没有被磨灭,反而在外放任职的历练中日益强大。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他见识到了于谦的真本事——在讨伐汉王叛乱时,于谦不惧权势,义正辞严地数落汉王的罪行,让众人为之折服。宣宗十分欣赏于谦的正人君子作风,从此将他提拔重用,委以要职。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然而好景不长,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宦官当政,朝堂上的权贵们都揣摩权宦的喜好送钱讨好。于谦却丝毫不为所动,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有人建议他也送一些土特产讨好权宦,于谦义正辞严地回绝道:“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权宦得知后大怒,将于谦囚入大牢,几欲斩杀。所幸得到民心所向和藩王施压,权宦才放过于谦一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谦以他的人生践行着这样的信条。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三、死守国门,誓不南迁

1449年,蒙古族也先汗趁明军主力出征在外之机,突袭明朝边境。皇帝亲征不利,被俘虏。形势危急之下,朝政群龙无首,保卫京师的重任落到了于谦肩上。

人称“铁头于谦”的他毅然决然组织力量死守京城,誓不南迁。他以文臣之身统帅全国军队,运筹帷幄,布置工事,召集援军。为了堵截敌军后路,于谦下达了残酷的军令:出城作战的各路明军,一律不得返城,返城者斩首示众。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北京保卫战爆发了,敌众我寡的局面下,于谦亲自率领残部守卫德胜门,与敌人血战。城外数万明军被围困饿死,形成一道长长的白骨堆,也堵住了敌人,为京城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役,于谦以一介文臣之身力挽狂澜,成为千古功臣,人称“忠臣”。然而,成功守住京城的同时,也埋下了他日后被害的远因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四、冤罪昭雪,终成肉腐

英宗被俘后,于谦力主立英宗的弟弟为帝,史称景帝。景帝对于谦忠心耿耿、功勋卓著,欲重赏,但于谦一一推辞,最后只接受一个不入流的“少保”称号。这更使景帝器重,却也招来旁人忌妒。

景帝在位仅八年便去世,英宗复辟。权臣徐有贞为了合法自己的造反行为,谎称于谦等人“意图立外藩王为帝”,以此为借口,诬陷于谦谋反。

于谦再度经历牢狱之灾。英宗本不忍杀他,还是被徐有贞言语威迫,想尽方法论死于谦。终于,于谦被斩于自己曾誓死捍卫的京城城门之前。于谦死后,太后震怒,对造反者进行严惩。于谦儿子也被赦免回京任官。几代帝王更是为于谦恢复名誉,追封他谥号“肃愍”。于谦的忠义遭遇,为后人所缅怀歌颂。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五、生命耗尽,忠魂永存、

一生波澜不惊的于谦,为皇室效忠,视死如归。即便两次被害入狱,他从未有一点怨言。

其实,于谦心中一直悬挂着的不是金紫荣宠,而是要像他崇拜的文天祥一样,以一己之力来挽狂澜、力保大明江山。毕竟,有人要为这国家的延续而奋斗、流血甚至牺牲,大明这样的帝国,才不会轻易覆灭。

他做到了,哪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于谦的忠义事迹已经成为千古美谈。杭州的纪念堂里,供奉着于谦的铜像,成为后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让无数人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谁说一个普通文臣就不能撑起一片天壤?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忠义之魂永存不朽

结语

忠心耿耿,视死如归。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个不入流的文臣,却能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民族英雄。

于谦用他短暂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做肝胆相照、英雄本色。他没有高大全的权势和武力,他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之所以伟大,在于心存天下,敢于操起,视死如归。于谦,是国士典范,也是千古楷模。有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如今,他在杭州的纪念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他被无数人铭记。

也许,这也是他的毕生所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杀的历史真相
...是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千古名句的于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千古忠臣是故事。自小风高亮节于谦是明朝的一位大臣,出生于1398年,为官多年,一直是尽职尽责,敢于
2024-01-08 15:44:00
明朝第一忠臣蒙冤被杀,家徒四壁连抄家的人都看不下去
...人称为明朝第一忠臣,可惜后来被奸臣陷害致死,他就是于谦。历史上忠臣无数,可唯有遇上明君才能真正展现忠臣的魅力,若是遇到昏君奸臣,那留下的故事往往让人感到惋惜。于谦的出身还算是
2023-02-20 21:21:00
大明最忠诚的战神是谁,为何遇到最残酷的背叛
指挥打赢北京保卫战以后,兵部尚书于谦成为明景帝眼中绝对信任的人,也成为国家栋梁,加官为少保(从一品),总督军务。于谦才力过人,军务紧急顷刻变化时候,他指挥若定,眼睛看着奏折,手头
2024-04-05 17:04:00
明朝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斩,太后得知后水米不进,锦衣卫抄家时落泪
五朝臣子于谦纵观中国24史,大明王朝是一个全靠同行衬托的王朝。一方面它的藩王分布情况众多,整个国家要养着大量不交税的蛀虫,此外大明的土地兼现象异常普遍,国土上流民无数。但另一方面
2024-12-01 09:15:00
明英宗复辟后,朝廷为何有那么多人想要于谦的命
夺门之变以后,徐有贞、石亨等嗾使其同党劾于谦、王文等谋迎立外藩襄王朱瞻墡的儿子作皇帝。在廷审时,王文辩白说:“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于谦冷笑着说“
2024-06-19 21:01:00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普通人,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明朝大臣于谦,就是这样一位几乎被历史遗忘,却功在国家社稷的民族英雄。他一生正气凛然,两袖清风,甘于忠义而死,留下“赤帝子斩白蛇”的千
2023-10-27 19:56:00
于谦被斩时为何锦衣卫落泪,孙太后也掩面痛哭
辅佐明朝四代帝王的于谦,朱祁镇真的痛下杀手将于谦处刑,孙太后得知后掩面痛哭,为其亲自书写悼词。听说老百姓一路哭喊,长街十里护送于谦走上断头台,连行刑的锦衣卫都忍不住落泪。可以说明
2024-05-16 20:19:00
聊聊于谦的悲剧与光辉
...终却因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而被冤杀。他就是明朝初年的于谦。于谦,字廷益,明朝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历仕四代皇帝,从明成祖朱棣到明宣宗朱瞻基,再到明英宗朱祁镇,最后是明景帝朱祁钰
2024-10-06 21:44:00
于谦:忠诚与正义的典范,最后却遭冤斩
...史的挫折与信仰的考验,却又能锻造出一个个坚韧之心。于谦就是其中一位,用一生诠释何为忠诚与正义。然而,在复杂的权谋暗潮中,忠义之人最终难逃被迫害的命运。科举出身展官途,忠心匡明
2023-11-20 15: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