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8月23日处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三伏天刚刚谢幕,迎来处暑,虽然暑热天气的余威仍在,但天气日渐转凉,由热转寒,步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专家表示,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不过对于老南京人而言,处暑的养生,从斩只鸭子开始。
防“秋燥”
老南京人来只鸭
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特别是在处暑节气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专家提醒,这时饮食上要润一点。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省中医院肾科副主任中医师刘琼解释:“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邪易伤人体津液,若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因此,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而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
因此在饮食调养方面,防“秋燥”为首要原则。“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以及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养生粥。”刘琼建议。
民间谚语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子是适合处暑之际润燥的食物,其不温不热、清热去火,尤其在夏秋之交,食之更佳。“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的圣药’,处暑鸭的由来也是这样兴起的。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等。而老南京人喜欢‘萝ⅳ老鸭煲’或者来个‘红烧鸭块’。”若上班族没时间,就去街头巷尾斩只鸭子。
防“秋乏”
适量增加1小时睡眠
出伏以后很多读者朋友容易感到疲乏,很多人会感到懒洋洋的,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南京市名中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颜延凤主任中医师提醒:“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刘琼建议,最好比平时多增加◇小时睡眠,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片刻,有利于保养精气。
而进入处暑后,凉意渐生,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民间有‘舂捂秋冻,不生杂病’一说,但‘冻’也有讲究,即要适度,不可生搬硬套。”刘琼强调,尤其对于老人、孩子以及慢性病患者,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更要及时增减衣物。
防“湿热”酸味食物可以换着吃
虽然暑已经离去,但“秋老虎”之下,天气可能依旧炎热。“同时近期雷雨交加,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中焦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在这期间还需要注意祛湿健脾。”刘琼建议,可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薏仁米、绿豆等,“同时也要注重健脾养胃以固本,夜间不能贪凉,不能多饮冷饮,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此外,刘琼提醒,处暑之后,不宜多吃辛味食物,“吃辣椒只会‘热上加热’,从而出现口臭、便秘等胃肠道不适。酸味食物主收降肺气,处暑后常吃可以使肺气平降,是不错的一种选择。”橄榄、石榴、葡萄,带酸的食物可以换着吃。
此外,专家表示,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或做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刘琼建议,运动一般宜在上午的7一9点,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运动后记得多喝开水,多吃梨、苹果、新鲜蔬菜等食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