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孙 帅 朱和光
7月18日午后,烈日炎炎,郑州北站编组场内热气蒸腾。股道间,郑州北站拉风连结员张莹踏着滚滚热浪,重复着“弯腰、低头、排风、摘管”的动作,为南来北往的列车“解穴”,保证枢纽站区的作业有序。
“解穴”是连结员们对拉风作业的形象比喻。列车进入到达场后,整列车都处于制动状态。为了进行下一步的驼峰解体作业,拉风组的成员需要为车辆松开“刹车”,这个过程就叫拉风,也叫排风,是列车进入郑州北站后调车作业的第一关。负责拉风的连结员拉动拉风杆将车辆风缸内的风排除,并根据计划将车辆的制动软管摘开,为驼峰溜放做好准备。他们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郑州北站的工作效率。
13时33分,编组58辆的3200次货物列车准时驶入郑州北站下行到达场2道。张莹与室内作业人员再次核对列车车次、停留股道等信息,数好预留的5辆车,在第六辆车上挂好防护牌,熟练地使用拉风钩开始作业。只听“扑哧”一声,一辆车排风完毕。紧接着,他来到下一辆车前,抬起戴着厚实手套的右手,采取半蹲姿势,用力往后拉,直至风缸里的风排空。大约过了5秒,张莹再次站起来,走向下一辆车。
午后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整个编组站就像一个蒸笼,热浪灼人。在这样闷热的环境下作业,张莹却穿着长袖、戴着厚实的手套。“车辆和钢轨暴晒后,表面温度很高,稍不留神就会灼伤皮肤。”张莹解释道。
利用前往下一辆车的间隙,张莹麻利地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一把汗水涔涔的脸。到达最后一辆车时,湿透的工作服已经牢牢贴在了他身上。拉风结束,来不及休息,他就原路返回,开始弯腰复检风缸里的风是否排净,遇到没有缓解的车辆,还要再次拉动拉风杆,确认风排净后,这次拉风任务才算顺利完成。一趟下来整整耗时20分钟,在张莹站立的地方,汗水落在地面上瞬间就消失了。
“车站为各岗位配备有小药箱,还为每个班发放矿泉水、冰糕、西瓜、绿豆汤。”张莹边说边拿出随身携带的矿泉水,仰脖喝了半瓶。
据悉,张莹他们每人每天平均为10趟列车“解穴”,步行将近20公里,重复“弯腰、低头、排风、摘管”的动作1000多次。
短暂休息后,张莹和同事们又顶着烈日,忙碌在热浪滚滚的编组场上,保障着南来北往的货物运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2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