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21:51:00 来源:戏说三国

僧格林沁是满清传统军事制度最后的顶梁柱。

僧格林沁的战败及死亡,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最后的顶梁柱

大清的传统军事力量,主要是八旗和绿营。

然而,到清代中期以后,八旗、绿营渐渐腐烂,已不堪用。

太平天国起义后,八旗、绿营充分暴露其无能,已不能拱卫大清江山。

曾国藩等人组织起的湘军能战,勉力支撑,维持着局势。

然而,对大清统治者来说,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虽可用来应急,但却绝不敢以之为支柱的。

大清需要在“信得过”的人中,寻找能够忠于朝廷、维护其统治的将帅和军队。

僧格林沁及其统帅的蒙古骑兵,成为大清最后的心腹。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自后金开始,满蒙贵族就已经结成同盟,甚至可以说,满蒙同盟是大清建立统治的基础。

在大清入关、平定三藩、战准噶尔等一系列作战中,蒙古骑兵也早已成为满清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

在八旗、绿营腐化的同时,蒙古骑兵在一定成都上保持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勇武、善战的传统和遗风。

可以说,蒙古骑兵,仍是一支保持着优秀军事传统的“古代军队”。

而僧格林沁,同样是优秀的“传统将领”:一方面,在八旗、绿营将领贪腐,军队军饷匮乏之时,僧格林沁“督军十余载,斥资数十百万以充军实”,不惜自己掏钱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僧格林沁,“常怀必死之志”,每战身临前敌,“躬冒矢石”;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科尔沁王公,僧格林沁与咸丰是表兄弟,本人就是清朝统治集团的一员,因此“视国家事为家事”,对大清统治者极为忠诚。

由此,僧格林沁及其所统帅的蒙古骑兵,成为“国之支柱”,无论是要镇压农民起义,还是制衡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武装”,抑或是抵御英法等外敌,他们都是大清的柱石。国之柱石

一段时间内,僧格林沁确实对大清起到了“国之柱石”的作用。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一路北上,攻入直隶,逼近天津,“京师震动”。

咸丰帝将努尔哈赤用过的宝刀赐给僧格林沁,令其救火。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僧格林沁率军出征,迅速扭转了局势,接连取胜。两年时间,大小数百战,最终将林凤祥、李开芳先后剿灭,无一漏网。

由此,僧格林沁威震天下,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成为“国之柱石”。

此时,大清仍能延续其一贯军事政策。

一方面,僧格林沁基本能够压制淮河以北的各类起义武装,替大清看家护院。

另一方面,僧格林沁为代表的满蒙贵族集团,仍然能够起到牵制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集团,维系大清内部的军事平衡。

僧格林沁曾与靠北的湘军争夺地盘、军功,曾国藩曾被迫主动将寿州、正阳关的湘军撤离,交给僧格林沁接管。

此外,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也屡屡受到僧格林沁打压。

面对僧格林沁的压制,“故曾国藩、胡林翼每言及僧辄闭目蹙顿”,无可奈和。

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僧格林沁看起来不仅能“安内”,还能“攘外”。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此外,1859年6月,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英法联军。

经一昼夜鏖战,英法联军损失惨重。参战的13艘舰艇有3艘被击沉,3艘遭重创,死伤官兵484人,而清军投入4494人,仅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也仅仅遭到轻微的破坏!

僧格林沁的威望,达到顶峰!

此时,看起来,僧格林沁既能拱卫大清在北方的统治,又能替满蒙贵族压制曾国藩等汉人集团,还能击败英法联军的进犯,是满清内外部稳定的“柱石”。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如果放到一般的历史时期,僧格林沁,或许真的能长期做大清传统制度的“柱石”。

然而,时代不同了。无力承担国防重任

随即,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的几次交手表明:时代变了。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前,僧格林沁志得意满,认为洋人不过船坚炮利,放其登陆后野战,他的蒙古骑兵可以轻松取胜。

因此,僧格林沁甚至认为不必在北塘设防,“不妨听其停泊···该夷既失船炮之险,我兵又可施驰骋之力,(较之)北塘设防,更有把握”。

僧格林沁,认为古老的“驰骋之力”,足以击败英法联军。

然而,英法联军集中起野战炮和舰炮火力后,僧格林沁的“驰骋之力”却毫无抵抗之力!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其实,当时,僧格林沁的军队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当时,法军司令孟托班巡视战场后,曾表示:一旦他们将更好地武装起来,而且我们在痛打他们的过程中又教会他们如何作战的话,那么这些家伙真不知会干出怎样的事来!

僧格林沁的军队是优秀的“古代军队”,但不知“如何作战”,如何进行近代战争。因此,在英法联军的炮火打击下,大沽失守,遭遇惨败。

反登陆作战遭遇惨败,内陆作战又如何呢?

咸丰仍然押宝僧格林沁,他下谕:一旦英法联军胆敢越过张家湾,僧格林沁“即督兵迎截”、“痛加剿洗”。

华北平原,本是蒙古骑兵最适合发挥战斗力的地方。

僧格林沁,也借助一些近代火器,施展其经典的骑兵战术。

僧格林沁先是设立防御阵地,枪炮齐发,阻击敌军;随即,他分拨马队,抄袭敌军后路。

然而,古老的骑兵迂回,在近代化敌人面前却根本无法施展。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正当马队迂回时,联军炮队突然向马队发射火箭数百枚,清军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导致全军阵型散乱,马步自相践踏,纷纷溃退。

更令人绝望的是:一些成功迂回的骑兵,在近战中,也被敌军骑兵击败。

当时参战的一个锡尔骑兵曾讽刺到:蒙古骑兵就像小鸡,很难抓住。但一旦被抓住,其实也没有什么作战能力···

即便是骑兵近战,近代化军队的优势依然是明显的!

张家湾,僧格林沁再败。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随即,八里桥,僧格林沁代表的古老军事思想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此时,英法联军战线已长,兵力相对分散,粮弹供应困难,人地生疏,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此战打到最后,英法联军弹药已尽,已上刺刀准备搏杀)

而清军在数量上战局绝对优势,又熟悉地形,还有大量马队集结于利于驰骋通州平原。

可以说,战场形势,对僧格林沁是最为有利的。

此战,参战清军的将帅作战也十分英勇。

清军奋勇冲击,前者倒下,后者马上替补,指挥官一手舞旗,一手执剑,始终站在最前面,寸土不让···可以说,用“将帅一心,三军用命”来形容,毫不为过!

然而,清军的冲击被英法联军的炮火无情粉碎,战到最后,“常怀必死之志”的僧格林沁失去信心,“于酣战之际,自乘骡车,撤队而逃”,清军大败。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国之柱石”,已经承担不起国防重任了。无力支撑平定内乱的重任

“攘外”不能取胜,“安内”又如何呢?

英法联军是近代军队,捻军可是“古代军队”呀。

然而,还是那句话,“时代不同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廷以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率马步万余人,前往剿捻。

在捻军面前,僧格林沁的骑兵战斗力是有优势的。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然而,不到3个月的时间,僧格林沁三战三败。

具体战败过程不细说,但从朝廷斥责来看,僧格林沁败于“总不宜轻进,再蹈覆辙”。

其实,这并不能苛责僧格林沁。手中就这么支孤军,兵力不足,面对激动灵活、兵力众多的捻军,“持重”是不可能的,根本堵不住呀,当然只能以机动对机动,结果遭遇惨败了!

不过,僧格林沁还是有军事才能的,在调整后,很快又找到了制胜之法,一度扭转局势,捻军首领张乐行就被僧格林沁所擒。

然而,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捻军余部重新整编,形成新捻军后,军政素质有了提高。尤其是“易步为骑”,机动力打增,又发展了“盘旋打圈以疲敌,声东击西以误敌,设伏围裹以歼敌”等灵活战术。

随即,战局再变,僧格林沁又连吃败仗。

此时,朝廷已认识到,只靠僧格林沁的部队是不够的,遂企图调部分湘、淮军给僧格林沁,以支撑这支“王牌部队”。

然而,骄傲的僧格林沁却认为湘军、淮军“守则有余,战则不足”,拒绝接受支援,仍想独得全功。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结果,在捻军“打圈”之下,僧格林沁的军队在被削弱、疲惫后,遭遇伏击,僧格林沁战死,其部全军覆灭!

“攘外”不足,“安内”也不能!转折点

僧格林沁的败亡,使满清不得不对其传统军事思想、制度进行”转折“。

1、“骑射为本”的幻想终于被抛弃,满清开启军事近代化。

满清立国以来,一直坚持“骑射为本”。

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满清统治者也认为洋人不过船坚炮利,一旦到了陆地上,满蒙骑兵的“驰骋之力”仍然可以教训敌人。

然而,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接连惨败,使满清终于认清现实:“骑射为本”,过时了。

僧格林沁是标准的传统骑兵将领,僧格林沁的骑兵也是英勇善战的骑射部队。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然而,在英法联军的近代军队面前,古老的骑兵部队耗尽“驰骋之力”也根本不是洋人近代军队的对手。

此后,大清被迫放弃了“骑射为本”的“骄傲”,开始引进西洋先进装备,缓慢地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2、不得不依仗汉人。

大清自入关以来,其军事布局一直是:满蒙骑兵集结于要冲控扼全局,绿营分散在各处受其控制、驱使。

其中心思想是:以满蒙军队为“本”,坚持满蒙统治集团的军事优势,借此压制、调动汉人武装。

八旗腐化后,大清将维持满蒙军事优势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身上。

僧格林沁在其战败前,明明已经形势不利,依然强调湘军、淮军“守则有余,战则不足”。换句话说,意思就是“汉人不行,还得靠我满蒙骑兵”。

然而,僧格林沁的败亡,使大清不得不认识到:满蒙统治集团的军事优势,早已不复存在了。

确实,不要说什么近代、古代,即便与入关之初相比,满蒙统治集团的军事力量都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僧格林沁确实是员勇将,但是,他只能算是“躬冒矢石”的勇将,无论是谋略,还是用兵,都远非大将之才。不但与当年的多尔衮不能相提并论,就比之费英东、鳌拜也比不上。

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确实保持着勇猛的作战风格,然而,比之当年横扫天下的满洲八旗,无论是素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相去甚远。

靠僧格林沁和他的骑兵,满蒙统治集团哪里来的军事优势呢?

僧格林沁死了,即使再找一个僧格林沁,再造一个骁勇的骑兵集团,满蒙也不可能维系其军事优势了。

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所以,尽管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充满猜忌,但是,满清统治者却不得不开始依仗湘淮集团了。

如此,大清内部的军事格局,也不得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僧格林沁的败亡,使大清统治者被迫认清了现实,在军事制度、军事格局上被迫进行了调整。

因此,僧王之死,确实可以看成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遗憾的是,这些所谓“转折”,都是被动为之。

满清统治集团不过是在旧思想已经彻底失效后被迫进行了一系列小修小补,并没有系统、全面反思其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

因此,僧格林沁之死,虽是满清军事的一个“转折点”,但却远远不是其“追赶”的开始。

僧王死后,大清在军事上的各个方面确实都开始变了,然而,其与世界的差距却依然在继续扩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僧格林沁是清朝最后一位名将,他的陨落成为晚清军事的转折点
清朝同治四年(西历1865年),晚清名将僧格林沁在和捻军交战中,遭捻军诱敌深入之计,被捻军包围,最终战死沙场。而一般认为僧格林沁之死,在晚清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军事史上,具备划时代
2022-12-26 14:56:00
解析高览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到了充分的展现,尽管最终袁绍战败,但高览的名声却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印记。然而,高览在袁绍麾下并未得到充分的信任和重用。在官渡之战后,由于对袁绍的失望,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高览
2024-10-15 20:59:00
聊聊大清帝国的命运转折点——辛酉事变
...(1860年),英法联军在八里桥重创大清帝国最后的嫡系僧格林沁军团,咸丰皇帝只得带着嫔妃大臣们仓皇出逃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大清帝国的首都陷落,这是自满清入关以来第一次国都陷落事
2024-04-01 19:27:00
张乐行与捻军的崛起:从民间武装到太平天国盟友
...很强,所以依旧盘踞在老家雉河集不肯远去。1863年3月,僧格林沁指挥着蒙古骑兵开始向着雉河集发起进攻。张乐行自恃有二十万人马,竟然正面迎敌,与僧格林沁展开会战。可惜张乐行手下
2024-01-30 21:38:00
洪秀全的错误决策: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员减少,又无外援。孤军奋战了两年多,最终全军覆灭在僧格林沁手中。 北伐失败,不仅使太平军损失了数万精兵,而且士气也受到了打击。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林凤祥、李开芳、罗刚等优秀
2023-10-16 05:23:00
涿鹿之战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不仅标志着黄帝时代的结束和炎帝时代的开始,更在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那么,涿鹿之战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史书记载,涿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97年。这个时间点,距
2024-11-17 19:53:00
同治四年(1865年),蒙古人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中了捻军的埋伏,最终遇害,时年五十五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图形于紫光阁。僧格林沁的死,对于大
2023-02-17 13:22:00
官渡之战:英雄的崛起与霸业的奠基
在中国军事史上,官渡之战被塑造成一个军事奇迹的典范——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曹操,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一举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一叙事框架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少
2025-04-23 09:04:00
刘秀是如何光复汉朝的呢
...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
2024-01-12 11: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慕湘将军和他的<晋阳秋>》座谈会在晋源区文旅局举行。省市区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40余人齐聚,围绕慕湘将军的革命精神与小说《晋阳秋》的历史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01 23:17:00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写在前面】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2025-09-02 00:38:00
百岁抗战老兵胡西:破路拆石,让敌人“一块砖都找不着”!
在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的走廊上,身穿深蓝色毛线背心,103岁的胡西老人缓步而行。他身上那件深蓝色的毛线背心,已经穿了十多年
2025-09-02 00:38:00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叶旭升 魏俊 通讯员 张娟 龚义)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近尾声,日寇却仍在中华大地上负隅顽抗
2025-09-01 21:3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㵲阳河畔 和平之光永驻‌
㵲阳河畔,镇远县和平街南端,沿着青石板路便见到“和平村”的大门,这里不是一个村子,而是战俘收容所旧址。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
2025-09-01 23:04:00
“冀东抗战,打得既艰难又勇敢。一拨一拨地牺牲,又前赴后继地去参军。”“爬起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全民族而抗战
2025-09-01 14:53:00
特别报道丨一馆一展,藏着黑土热血的英雄故事
“沉默太久,不是因为遗忘,是因为雪与泥埋的太深。”8月30日,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深埋地下数十年的文物第一次集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2025-09-01 14:55:00
铭记烽火连天 砥砺强军壮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吉林省白城军分区近日组织“纪念抗战胜利、争当抗联传人”主题党日活动
2025-09-01 14:56:00
从日军手里逃脱后毅然从军!96岁老兵吕盈吉:战友们,安息吧
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济宁报道在济宁市任城区军休所宿舍,96岁的抗战老兵吕盈吉坐在椅子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胸前的勋章上
2025-09-01 17:42:00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2025-09-01 08:00:00
抗战时期,这些清流印记不能忘
东南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沈兴源 文/图)清流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主力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
2025-09-01 00:03:00
特别观察丨北京这个文物特展,为啥关注度这么高?
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静静上演。走进“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仿佛步入了八十年前的白山黑水之间
2025-08-31 09:36:00
【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1939年的中国,硝烟漫过黄河,掠过长江,最终在西南腹地的群山前停下脚步。位于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正悄然迎来一群特殊的“守关人”
2025-08-31 21:34:00
一只水壶一张地图见证抗战烽火岁月 鼓浪屿华侨后裔讲述先辈参与抗战的故事
年轻时的陈珊轮。雷文铨1940年拍摄于昆明的照片。 陈珊轮的军用水壶。雷文铨1932年绘制的“晋江惠安仙游三县沿海仇货入口地图”
2025-08-30 0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