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清晨,息烽县阳朗村薄雾未散,59岁的张龙海已握着扫帚清扫147级台阶上的落叶。这里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每一级台阶都分为七步,凉亭的飞檐也挑出七角,每一处设计都暗合着在此长眠的七位年轻生命。
“唰唰”的扫地声在寂静的陵园里传得很远,如同一位老兵跨越二十七年的无声誓言。
张龙海腹部那道四寸长的伤疤,是战场留下的“勋章”。1986年,这个贵州青年参军奔赴南疆。硝烟最浓时,他所在部队正坚守收复的老山阵地。“越军偷袭那晚,我和战友一起坚守3米高的老山主峰碑,弹片突然就炸进了肚子。”他回忆时下意识摸了摸腹部,“缝了27针,如今梦里还能听见枪声。”
1997年,张龙海接到调往烈士陵园通知。陵园中埋葬的七位烈士,曾掀起震惊国民党的“军统电台案”——1939年秋,18岁的张露萍受中共中央南方局指派,潜入军统电讯总台,秘密发展张蔚林、冯传庆等六人组成情报小组。这个插入敌人心脏的“红色电台”将大批机密输往延安,被戴笠视为“特工生涯最大败笔”。
1945年7月14日,年仅24岁的张露萍与战友在快活岭被枪杀。就义时,她脚戴重镣,却高唱《国际歌》,惊得特务扣动扳机的手不住发抖。更悲壮的是,烈士牺牲后被污蔑为“叛徒”,直到1983年才洗清冤屈,追认为国家级烈士。
“这四棵雪松是我亲手种的,当时苗高一米二,现在比房顶还高了!”张龙海轻抚树干。1400平方米的陵园里,他精确记得每一处细节,30棵塔柏向阳而立,6株桂花飘香四溢,2块烈士碑石光洁如镜。
“台阶为什么是147步?每段七步,纪念七位青年英雄。”张龙海站在纪念碑前,声音穿透细雨的帘幕。陵园经常有来祭奠烈士的访客。他一次次讲述张露萍狱中戴镣鼓舞难友,冯传庆冒死传送密电,青年们就义前相视而笑......
“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6岁啊!”他常对访客感叹。军统档案曾污名化七烈士,而张龙海用半生时间矫正着历史的天平。
曾有年轻人嘀咕守墓是“不吉利的工作”,张龙海正色道:“我在战场见过真正的死亡,更懂得牺牲的价值。守护他们,就是守护中国的魂。”
“当年参战是为保卫国土,今日守墓是为传承薪火。”老兵轻声说道。风吹过雪松林的声响,恰似电台的滴答声。二十八载春秋,一位战场英雄以扫帚为“枪”、讲解为“号”,在息烽的青山间守护着七颗“星辰”,让那段消逝在1945年的电波,永远回荡在后来者的心中。
扫帚沙沙,日复一日,四寸弹痕与七座丰碑,在147级台阶上,完成了两代守护者的史诗对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董婧珣
海报 陈亚兰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8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