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09:30:00 来源:戏说三国

以食御寒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找到经济实用的御寒良方,古人可没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富贵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讲究,寻常百姓家里的火盆则多用泥土制成,虽然简朴,却是冬日里温暖的最重要来源。

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提及火盆却是一幅更具创意的情景,“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头戴火盆观潮,想来也是十分新奇有趣了。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清·铁五足八方火盆

火盆中的取暖材料也随贫富差异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燃烧供暖,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难闻的味道。

部分百姓也有十分“环保”的取暖方式,他们同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热量取暖。

总的来说,在古代,贫苦百姓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并非易事,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生动地描绘了贫苦百姓在寒冬面前的艰辛与窘迫。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清·掐丝珐琅火盆(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汤婆子是古代的暖宝宝和热水袋,它们既是古代御寒神器,也是现在大部分宫廷剧的常客。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炉内装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手炉制作工艺复杂,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图样纷繁复杂,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这就使手炉在使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观赏价值了,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手炉,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千百年之前古人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和细致。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清·提梁铜手炉

汤婆子跟热水袋类似,一般用铜或锡制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苏轼在冬天送给友人杨君素的便是汤婆子,“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庭坚亦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的诗句来赞美汤婆子带给他的冬夜好眠。

熏炉是古代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西汉·金错山形铜熏炉河北省博物院

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逐渐出现瓷质香炉、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但是这些精美的熏炉不能经受香粉的熏烤,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价值也许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才置备的器具。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说的便是在兽形的铜香炉中将一种名为“龙脑”的熏香燃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12: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靠什么熬过寒冬的,古代的取暖神器你知道几个?
...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火炕、火墙火炕(也
2022-12-22 12:51:00
来看看古人房屋建筑上关于御寒的奇思妙想
...给富裕人家在冬天一饱口福。此外,火盆、手炉、暖椅、汤婆子等取暖利器也相继出现,古人一到冬季就严寒难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一度忍受冬日严寒之苦。随着各种取
2023-01-17 16:20:00
宋人如何过“暖”冬
...旦不冷。”这个“暖脚铜缶”就是被宋人称为“脚婆”“汤婆子”的足炉,一种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里面灌热水,可以暖手也可焐脚,可以说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汤婆子图源:观复博物馆
2022-12-20 17:35:00
老上海是怎么过冬的?你用过这两样“取暖法宝”吗?
... 美丽冻人”的感觉。此时,上海人便会拿出取暖法宝:汤婆子与热水袋。跟着市方志办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下汤婆子与热水袋的故事吧!古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开始使用炭火盆取暖,称为
2024-12-21 20:29:00
...炉、足炉、熏炉等。其中,普通家庭常用的取暖用具是“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用锡、铜等多种材质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灌入热水,睡前放在被窝里,晚上睡觉便会十分暖和。据说
2023-12-22 07:06:00
捂在手中的温暖
...,顿觉暖和,十分高兴,便称之为“手炉”。手炉应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就是给火盆加了一个盖罩和提柄,并且缩小了比例。像我幼年时小伙伴们带进教室的,就是火盆的升级版。
2024-01-24 07:00:00
没有暖气的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春秋时期,之后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手炉除了提供“暖宝宝”的功能以外,在明清的宫殿里更是成为了一件冬日里的装饰品,所以你会看到古装剧中各位明争暗斗的娘娘们冬天都捧着一个精致别样
2024-10-18 10:46:00
...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
2023-09-01 17:18:00
冬天太冷了,古人睡觉一定要抱着什么
...。然而,炉子虽说在冬日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与汤婆子比起来却少了些文化内蕴。红楼梦中的炉子一、汤婆子为何物?汤婆子,简单而言即是古人用锡、铜、陶瓷等制成的取暖工具,但以前
2024-07-14 20: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