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09:30:00 来源:戏说三国

以食御寒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找到经济实用的御寒良方,古人可没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富贵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讲究,寻常百姓家里的火盆则多用泥土制成,虽然简朴,却是冬日里温暖的最重要来源。

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提及火盆却是一幅更具创意的情景,“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头戴火盆观潮,想来也是十分新奇有趣了。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清·铁五足八方火盆

火盆中的取暖材料也随贫富差异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燃烧供暖,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难闻的味道。

部分百姓也有十分“环保”的取暖方式,他们同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热量取暖。

总的来说,在古代,贫苦百姓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并非易事,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生动地描绘了贫苦百姓在寒冬面前的艰辛与窘迫。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清·掐丝珐琅火盆(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汤婆子是古代的暖宝宝和热水袋,它们既是古代御寒神器,也是现在大部分宫廷剧的常客。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炉内装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手炉制作工艺复杂,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图样纷繁复杂,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这就使手炉在使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观赏价值了,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手炉,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千百年之前古人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和细致。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清·提梁铜手炉

汤婆子跟热水袋类似,一般用铜或锡制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苏轼在冬天送给友人杨君素的便是汤婆子,“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庭坚亦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的诗句来赞美汤婆子带给他的冬夜好眠。

熏炉是古代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西汉·金错山形铜熏炉河北省博物院

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逐渐出现瓷质香炉、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但是这些精美的熏炉不能经受香粉的熏烤,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价值也许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才置备的器具。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说的便是在兽形的铜香炉中将一种名为“龙脑”的熏香燃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12: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靠什么熬过寒冬的,古代的取暖神器你知道几个?
...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火炕、火墙火炕(也
2022-12-22 12:51:00
来看看古人房屋建筑上关于御寒的奇思妙想
...给富裕人家在冬天一饱口福。此外,火盆、手炉、暖椅、汤婆子等取暖利器也相继出现,古人一到冬季就严寒难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一度忍受冬日严寒之苦。随着各种取
2023-01-17 16:20:00
宋人如何过“暖”冬
...旦不冷。”这个“暖脚铜缶”就是被宋人称为“脚婆”“汤婆子”的足炉,一种用锡或铜制成的扁瓶子,里面灌热水,可以暖手也可焐脚,可以说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汤婆子图源:观复博物馆
2022-12-20 17:35:00
老上海是怎么过冬的?你用过这两样“取暖法宝”吗?
... 美丽冻人”的感觉。此时,上海人便会拿出取暖法宝:汤婆子与热水袋。跟着市方志办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下汤婆子与热水袋的故事吧!古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开始使用炭火盆取暖,称为
2024-12-21 20:29:00
...炉、足炉、熏炉等。其中,普通家庭常用的取暖用具是“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用锡、铜等多种材质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灌入热水,睡前放在被窝里,晚上睡觉便会十分暖和。据说
2023-12-22 07:06:00
捂在手中的温暖
...,顿觉暖和,十分高兴,便称之为“手炉”。手炉应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就是给火盆加了一个盖罩和提柄,并且缩小了比例。像我幼年时小伙伴们带进教室的,就是火盆的升级版。
2024-01-24 07:00:00
没有暖气的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春秋时期,之后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手炉除了提供“暖宝宝”的功能以外,在明清的宫殿里更是成为了一件冬日里的装饰品,所以你会看到古装剧中各位明争暗斗的娘娘们冬天都捧着一个精致别样
2024-10-18 10:46:00
...二员、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这三个机构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
2023-09-01 17:18:00
冬天太冷了,古人睡觉一定要抱着什么
...。然而,炉子虽说在冬日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与汤婆子比起来却少了些文化内蕴。红楼梦中的炉子一、汤婆子为何物?汤婆子,简单而言即是古人用锡、铜、陶瓷等制成的取暖工具,但以前
2024-07-14 20: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