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邢台日报
捂在手中的温暖
方华
冬天到了,翻取取暖物件时,在柜子的一角看见了那只手炉。取下罩在外面的布套,铜制的小手炉依然光润如初。
手炉只有一只汤碗大小,圆形平底,上面有个布满蜂窝眼的盖子,严丝合缝,形状像一只扁平的鼓。“鼓”边刻有云边纹和福禄寿喜的字样。
小手炉是外婆留下的。看见它,不免想起外婆坐在冬日的阳光下,手捧手炉取暖的情景。天寒的日子,外婆时常将小火炉推给我,我用一双小手捂着,静静地看着炉盖蜂眼中袅袅升起的青烟,以及轻烟后面外婆那张慈祥的笑脸,心里暖意融融。
有时趁外婆不注意,偷偷将花生、蚕豆等放进手炉里的炭火上烧烤,等炉内噼啪作响,急慌急忙地打开青烟袅袅的炉盖,一边有滋有味地吃那或半生不熟或焦糊了的“零食”,一边偷眼瞧着外婆的动静。现在想来,外婆自是知道我的小把戏的,只是眯着眼坐在阳光下装聋作哑而已。
大冷的日子,外婆会将火炉让我带去学校取暖,这比有些小伙伴带去的瓦盆火炉更是让人眼馋。
瓦盆火炉一般有竹编的篮筐套着,保温效果好,不会烫手,但容易摔坏。课间打闹时,常有同学将火炉打碎,弄得烟火一地。瓦盆火炉是敞口的,上课时,有同学放在脚下取暖,不小心点燃了棉裤脚,冒起烟火,引起课堂一片骚动和欢笑。如今回忆起来,真是乐趣陶陶。
外婆的铜火炉从未引起“火灾”,只是在小伙伴们的稀罕下,炉火燃得较快。炉炭火不多时,小伙伴们就会帮着我掰梧桐树的枯皮或是撬教室边那棵老樟树厚厚的树皮放进手炉续火。特别喜欢樟树皮在炉中熏燃,布满蜂眼的炉盖子冒出的缕缕青烟,散发出一种绵绵的香气,沁人心脾,让人醒脑。
后来从收藏朋友那里得知,这手炉现在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收藏品。
手炉的起源,有这样一个的记述。说是隋炀帝南巡到江都,时值天寒,县官许伍为讨皇上欢心,便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捧炉在手,顿觉暖和,十分高兴,便称之为“手炉”。
手炉应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就是给火盆加了一个盖罩和提柄,并且缩小了比例。像我幼年时小伙伴们带进教室的,就是火盆的升级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取暖技术及方式不断进步,手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外婆遗留下的这只小手炉也就被我常年存放在柜子的一隅。
曾经有朋友看见我家里的这只手炉,欲求收藏,没有舍得。它毕竟是外婆留下的一个念想。对于我来说,这只小手炉不只是具有收藏价值,更让我难舍的,是炉里蕴藏的深深记忆。那袅袅的记忆里,有暖暖的亲情,有快乐的童年的冬天。这些曾经的温馨一直捂在我的掌中,不能释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