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古人最钟爱的取暖神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12:26:00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2023年5月份起,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进河南各地博物馆,选取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大河网讯(记者 申华)寒冬腊月,北方有烧得火热的炕床和暖气,南方有空调电热毯“小太阳”……当下人们的取暖方式多种多样。但身处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面对数九寒天如何过冬御寒?他们最钟爱的取暖神器是什么?答案就在古诗词中,咱们一起一探究竟。

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的“熏笼”如何取暖?

窗外雪昏昏,人倚薰笼昼掩门。——清·顾太清《南乡子·云林嘱题薰笼美人图》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唐·白居易《后宫词》

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唐·王建《宫词一百首》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五代·李煜《谢新恩》

…… ……

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古人最钟爱的取暖神器

斜倚薰笼图·明·陈洪绶(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这些古诗词中高频出现的“熏笼”就是古人用于取暖和熏衣、熏被褥的多用途神器。“熏笼”如何发挥取暖功效?走进开封博物馆,精美堂皇的明鎏金龙凤纹铜熏炉静静讲述着几百年前冬日里暖暖生烟的取暖故事。

铜熏炉,古时烧炭取暖器具。也称香炉、熏笼,熏炉最早多是陶瓷烧制,后来制作材料发展为金、银、瓷、玉、铜多种质地,但因青铜坚牢且散热性能好,故以青铜质地为大宗。在熏炉内焚香,透过盖上镂孔,轻烟缭绕,香气四溢,有助于营造肃穆、高雅的气氛。

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古人最钟爱的取暖神器

图片来源:开封博物馆

可以看到,这件鎏金龙凤纹铜熏炉为长方形,直口,弧腹,下腹渐收,圈足较高并外侈。通体鎏金,两侧有狮头啣(xián)环,环饰海水纹,腹饰海水、龙、瑞兽纹,圈足饰莲瓣纹。上有盖,盖下有子口,中部隆起,镂空云纹上盘双龙双凤戏珠,盖正中饰镂空云龙纹。圈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方章款。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是祥瑞的象征,而双龙双凤戏珠,则有歌颂平安和长寿的寓意。该炉镌刻精美、繁复且实用,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经接近现代机械加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难得的熏炉精品。

当然,古人的取暖智慧不仅仅局限于“熏笼”等器具,家常如铁制器皿炭盆,小巧如现代“暖宝宝”的手炉,还有出现在白居易诗中的饮茶煮酒利器“红泥小火炉”……尽管古时生产技术落后,可也不乏能人巧匠发明出许多到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的取暖“设备”。

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古人最钟爱的取暖神器

黑漆描金开光山水图手炉·清(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古人最钟爱的取暖神器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手炉这种流行于明清的风雅物什,为《甄嬛传》中的小主们所喜爱,冬日请安、出行、游逛人手一只;也被《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心仪,行走江湖时随身携带日常取暖。手炉虽小,但内里储满香灰,香灰里埋了一小块炭,最上层又洒了些许沉香的粉末,在寒流中送暖传香,颇具风雅。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带还有少量生产。

从取暖到熏香 古人生活充满浪漫烟火气

除了取暖,古人也常把衣物、被褥等放置在熏笼上熏蒸。《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熏衣笼,当亦秦汉制。”可见,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熏笼。相传宋代大学士梅询每天出门前都会把官服放在笼上熏透,为了防止香味散失,出门都还要捏着袖口,一直到办公的地方才松开袖口。上层社会的人们喜欢把衣服、被褥、手帕等放在熏笼上使之熏透,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熏香。在熏衣之外,熏笼还可用来熏香温暖床上的被褥。在寒冷的冬夜时分,以熏笼熏香被子,是富贵人家卧室里的常景。“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一个小小的熏笼温暖了整个严寒之冬。

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古人最钟爱的取暖神器

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五凤熏炉为汉代文物,主体为凤凰形象,胸前、双翅和尾部各饰有一只雏凤,共计五凤,故而得名。凤腹中空,凤体有孔,圆盘平底,通高20厘米,底盘直径21.5厘米,1989年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这一熏炉中所表现的五凤,大者应为端,象征着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大凤雄姿昂扬,身披锦羽,四只雏凤点缀其上,构思精巧,造型独特。遥想其成品之日,精光夺目,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熏香不完全是生活的点缀,更彰显着使用者的意趣风致。当点燃香料时,缕缕青烟可通过双翅透空的羽纹四处飘散。也许在幽然的香气中,人们也能到达凤凰所栖息的缥缈仙界。我国用熏香的历史悠久,熏香器具亦随之产生。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陶质熏炉,西周时期还设有专门掌管熏香的官职,战国时期出现了铜质熏炉,西汉中期熏炉使用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时期。在两汉时期,熏香已成为社会流行的习俗,不仅具有祛疫健身的功能,更兼具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含义。各种工艺繁复、制作精良的熏炉应运而生,在保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装饰性。这件五凤熏炉以青铜材质塑造出一只姿态矫健的大凤形象,凤体为熏炉炉身,巧妙运用凤翅锦羽为炉盖,凤腹为炉体,盛装香料,周身加诸雏凤为装饰,构思精巧,造型独特。熏炉的主体以凤凰双爪为支撑点,铆于一圆盘之上,既起到了稳固熏炉主体的作用,又能盛接可能落下的香料灰烬,从美学的角度看亦不会呈现出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它虽历经千年风霜,依然保存完整,主、附件齐备,细部刻画精美清晰,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是两汉时期独树一帜的熏炉精品。

熏笼、熏炉这样袅袅升腾出幽香的古代香器,不仅于严寒之冬为人们保温取暖、满室生香,营造出高雅怡情的自然意境,更彰显着古人生活中充斥着精致浪漫的烟火气。

相关推荐:

闪耀吧!中华宝藏⑤丨石墩儿?非也!我是让古建筑不朽的美丽“高定”

闪耀吧!中华宝藏④丨让古人爱上洗手的青铜“神器”

闪耀吧!中华宝藏③丨看中国古代“黑科技”如何惊艳世界

闪耀吧!中华宝藏②丨北宋开封知府“名人天团”里为什么没有他?

闪耀吧!中华宝藏①丨“China”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远

编辑:任昱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9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靠什么熬过寒冬的,古代的取暖神器你知道几个?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我们有这些神器加持都抵挡不住,那古人是靠什么才能熬过寒冬的呢?火盆“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火盆也是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
2022-12-22 12:51
闪耀吧!中华宝藏④丨让古人爱上洗手的青铜“神器”
...头。在古代,可是古人在宴前饭后不可缺少的一件“洗手神器”。解锁古人如何“以器藏礼”“你们知道这件兽首流匜是怎么使用的吗?”张裕说,古人称洗手为“盥”,《说文·皿部》说:“盥,
2023-12-25 13:28:00
闪耀吧!中华宝藏⑦丨照完颜值+1!大唐风靡的“美妆搭子”来了
...代漆奁盒、山东济南出土的香盒,都是古代女子的“美妆神器”。说到这是不是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所谓“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对,怎么能少了镜子!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就曾在《菩萨蛮》中
2024-01-18 22:24:00
古代也有“暖宝宝”,你知道长什么样吗?
...炉、汤婆子是古代的暖宝宝和热水袋,它们既是古代御寒神器,也是现在大部分宫廷剧的常客。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炉内装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
2023-07-12 09:30:00
宋人如何过“暖”冬
...面灌热水,可以暖手也可焐脚,可以说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汤婆子图源:观复博物馆我们熟知的成语“雪中送炭”其实也源于宋朝。公元993年的冬天,开封城滴水成冰,宋太宗感念百姓寒
2022-12-20 17:35
闪耀吧!中华宝藏⑧丨千年前的神都穿搭今天依然潮
...艳世界·闪耀吧!中华宝藏④丨让古人爱上洗手的青铜“神器”·闪耀吧!中华宝藏⑤丨石墩儿?非也!我是让古建筑不朽的美丽“高定”·闪耀吧!中华宝藏⑥丨出现在诗词中的“高频词” 藏着
2024-02-14 10:37:00
...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古人有哪些“御寒神器”?冬至之后,天气比较寒冷。古人也有“御寒神器”,如手炉、足炉、熏炉等。其中,普通家庭常用的取暖用具是“汤婆子”,类似于
2023-12-22 07:06:00
闪耀吧!中华宝藏⑤丨石礅儿?非也!我是让古建筑不朽的美丽“高定”
...艳世界·闪耀吧!中华宝藏④丨让古人爱上洗手的青铜“神器”编辑:孙振恒
2024-01-02 15:12:00
山东省图书馆举办“古风新韵”沉浸式互动实景探秘活动
...,感受茶艺的宁静与雅致,还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文化传承的盛宴,更是一次充满惊喜与挑战的冒险。通过此次探秘活动,伯乐少年和家
2024-04-28 11: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