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霍去病是华夏民族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军事奇才,他于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之后,迄今为止的两千多年里,无人能在21岁的年龄,能够取得他那样的军事成就,他也是两千多年里唯一能够饮马贝加尔湖的华夏族将领。
霍去病的军事天才,就象英法百年战争中拯救法兰西的十九岁少女英雄贞德一样,是一个迷。
但是比他的天才更大的谜团,是他的英年早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九月,霍去病突然逝世于长安,年仅23岁(虚岁24岁),这是一个男人血气方刚、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龄。
霍去病的一生,如此短暂,却何等辉煌!
恰如划过夜空的一颗彗星。
对于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与他同时代的史官司马迁记载得很模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说:“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司马迁就一个“卒”字,死因只字不提,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司马迁不可能遗忘记载死因,他不提死因原因应该有二:
一是司马迁确实不知道死因;二是司马迁知道死因,但因为某些不可言说的原因,不能写。我认为司马迁不知道死因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唐朝之前,华夏历代王朝一直有史官修史独立的传统:包括秦始皇在内,都没有干涉史官修史,而且华夏历代王朝的习惯法,有皇帝不能调阅当朝实录的“规矩”——以免影响修史的独立性,直到唐朝,才由李世民坏了这个规矩。
司马迁很可能无法确证霍去病的死因,所以即便他听到一些传言,也不能写入严肃的《史记》中去。
但与霍去病死因记载缺失恰成对照的是,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葬礼记述得很详细,《史记》说: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就是说,汉武帝命令霍去病生前统领的黑甲军,列阵于从长安至茂陵的道路上,并且特意把霍去病的坟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那是霍首建大功的地方)。并亲自给他取了“景桓侯”的谥号。
作为一个天纵英姿、骁勇善战的将领,霍去病突然逝世于风华正茂的23岁,以及司马迁不合常理、缺失死因的记载,反映了霍去病之死的蹊跷,关于霍去病之死,一直以来主要流传两种说法:
一是征匈奴是感染了瘟疫,病发身亡。但霍去病死前最近一次征匈奴,是两年多之前的漠北大战(前119年春),如果当时感染了瘟疫,怎么会拖到两年多之后才发病?而且,瘟疫会传染,怎么不见霍去病所部瘟疫发病的记载?怎么不见霍去病家人染病的记载?因此,瘟疫说站不住脚;
二是自杀说。此说者认为:霍去病因为地位急剧上升,受到以卫青为代表的卫家集团的嫉恨,以卫青妻子——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为幕后操盘手的一方,故意刺激霍去病杀死了李广之子李敢,导致霍去病受到汉武帝猜忌,更导致了霍去病的名誉,受到致命打击,这些变故,令生性高傲、受不得委屈的霍去病愤而拔剑自裁,“以谢天下”。
这个观点貌似有理,却很牵强。因为霍去病射杀李敢的甘泉宫狩猎,实在元狩五年春(前118年),在他英年早逝前一年多,原因是他不知从哪里得知了舅舅卫青被李敢殴伤的消息(李敢攻击卫青,是因为其父李广在前119年征匈奴大战中自杀身亡,令他迁怒于卫青),怒不可遏——霍去病是一个贵族气很重的人,为人高傲跋扈张狂,绝对容不得“以下犯上”,在霍去病眼中,李广之子李敢是平民出身,曾经身为自己部属的李敢,正是因为跟从自己在前119年出征漠北,才立功获封“关内侯”,李敢一个沾了自己光的平民,竟敢殴伤自己的舅舅,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就是说,在霍去病心中,李敢该杀!象霍去病这样立下大功的年轻贵族,以其骄狂心态,不可能因为社会舆论的谴责而自杀,而且,霍去病与他舅舅卫青不同,他并不在乎“虚名”(社会舆论),而只在乎汉武帝的态度,如果霍在乎社会舆论的话,他就不会“不恤士卒”,更不会报复杀害李敢。毕竟,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刘彻的后宫,等于生下来就是个贵族,而卫青在发迹之前,曾有当家奴的经历,舅甥两人的性情,是大不同的,霍去病有的只是贵族的骄横气。
以此断:除非汉武帝亲自相逼,否则霍去病决不会自杀。但史料中并未有霍去病射杀李敢后,受到汉武帝责罚的记载,反而有汉武帝庇护霍去病的记载,《汉书》关于李敢的章节说: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就是说,霍去病杀李敢后,汉武帝命令在场的人遮掩李敢的真实死因,谎称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
而且,甘泉宫狩猎是霍去病死前一年多的事情,即便汉武帝当时私下里严厉斥责了霍去病,霍去病怎么会在一年多之后才自杀?这是说不通的。
当然,在这两种主要流行说法之外,也有第三种说法——汉武帝谋杀了霍去病。然而这种说法不受主流所重视,理由是霍去病是如此一位抗击匈奴的奇才,汉武帝需要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杀他呢?而且汉武帝对他表现出来的恩宠,无人能及啊?
其实,无论是霍去病自杀说、还是汉武帝谋杀说的质疑者的论断,都不在要点上。但凡君王,首先在乎的是他的皇权家天下,然后才是其它………。
最容易杀霍去病的人,非汉武帝莫属,汉武帝会不会杀霍去病?那要看霍去病是否威胁到汉武帝,如果霍去病威胁到皇权,那么冷酷无情的汉武帝怎么不会杀掉他呢?哪怕霍去病才能再大、功劳再高。试问,汉武帝一生中杀掉的人才和功臣还少吗?
请看,李广劳苦功高,其独子又遭擅杀,因为李凌的叛变,李家还不照样被夷灭三族?
霍去病漠北建功之后的所作所为,恰恰威胁了汉武帝的权力。
霍去病首次触犯汉武帝的大忌,是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当众擅杀李敢,这不折不扣是对皇帝权威的极大冒犯,因为李敢是因军功受汉武帝册封的“关内侯”,而且死前担任“郎中令”的要职——也就是皇帝的侍卫官。霍去病擅自杀死这样一位皇帝的要员,当然令汉武帝深感震惊和忌惮,这倒不是因为汉武帝有多么痛惜李敢,而是因为汉武帝通过这件事,感到了霍去病的巨大威胁:
你霍去病年纪轻轻,羽翼未丰,就敢当着我这个皇帝的面,擅杀我的要员,试问你羽翼丰满了之后,会做出什么事来?你霍去病比我小那么多,我都不能制约你,一旦我先你去世,我的子孙还能制约你吗??
当然,霍去病功高盖世,且当时受到极高的恩宠,刘彻一下子对他翻脸恐怕也不容易,而且,对于这样一个武功高强、年轻气盛的大功臣,当场翻脸也不明智,所以刘彻当时不得不对霍去病采取了隐忍态度,但是,深深的猜忌,必然是由此种下了,因为冷静下来之后,没有明白的君主,会不因霍去病如此胆大妄为而后怕的。
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看,霍去病擅杀李敢,不仅令刘彻感到威胁,而且也令他以霍去病制衡卫氏集团的计划破产:
汉武帝之所以宠爱霍去病超过了卫青,特设两个“大司马”,让霍去病(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大司马、大将军)平起平坐,无非是刺激卫氏集团的嫉妒心,让霍、卫两家相互争斗、分庭抗礼,这样皇权就会更安全。哪里知道,霍去病却为报舅仇射杀李敢,霍去病这一箭,让汉武帝惊恐地看到,舅舅与外甥同心,权力制衡无望!恐怕由此产生了后悔设两个“大司马”的想法。
而真正令汉武帝对霍去病动了杀心的,是霍去病居然参预皇子废立这样的“大事”:
《史记.三王世家》记载,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带头上疏,奏请汉武帝立三子为诸侯王。群臣庄青翟、张汤、公孙贺、任安等纷纷联名上书响应。
按照汉律,诸侯王须“就国”,即到封地居住。霍去病请汉武帝册封太子以外的三皇子为王,实际上是要求三位皇子离开长安,以巩固自己姑姑的儿子——卫子夫之子刘据的太子地位。而当时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已新宠李延年之妹,对传位于刘据发生动摇,并不情愿册封三子,然迫于群臣的压力,只好于同年四月下诏,封三子为王。
这件事情,必然令汉武帝内心恼怒,萌生了除掉霍去病之杀心。因为干预皇子的废立,是必杀的君主大忌,尤其是霍去病这样一位当朝第一武将,因为军功盖世的霍去病,一旦羽翼丰满,以这种干预皇帝“家事”的势头,对皇权的威胁,要比文官大得多,一旦汉武帝驾崩,霍去病只要愿意,可以轻易地把持后任皇帝于鼓掌之上,甚至足以夺权篡位!
而前119年漠北大战后,匈奴元气大伤,对汉朝已经转为守势,无力形成大的威胁了,在这种形势下,在刘彻眼里,乘霍去病势力坐大之前除掉他,自然成为上上的选择。
但是采取什么方式除掉他?明杀是肯定不行的,因为霍是功高盖世的“冠军侯”,公开处死无以服众,于是就只能暗害了。
于是,刘彻很可能采取了御赐毒酒的方式,恰如高俅毒死宋江那样,令霍去病“暴病身亡”,并且对外封锁了消息,因而造成了司马迁也无从查证的局面。
可想而知,霍去病在政治上是何等糊涂!他早早攀上无与伦比的人生峰顶,却早早被自己的政治大错推落悬崖。
霍去病成功后的张扬,与自己舅舅卫青恰成对比,卫青成功后处处低调,不结党,不干政,待人谦和,甚至挨了下级李敢的打,也不作声张——也许想想李广这辈子的苦命,看在李家可怜的份上,也就隐忍了,所以卫青得以在不受汉武帝待见的暮年中,获得善终。
霍去病,一个旷世的军事奇才,政治上却如此糊涂幼稚,可惜!可悲!可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