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
回眸百年来时路
余靖
我国最早关于气象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4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我国有气象仪器记录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外国人来华进行气象观测,设立气象台站,清朝政府的海关气象观测也实际为外国人管理,彼时,由中国人自主的气象事业亟待发展。
后来,一群怀揣报国理想的留学青年回归祖国,其中就有对我国气象事业创建作出巨大贡献的竺可桢、涂长望等先辈。秉持科技报国理念,中国人从接管外国人的气象台,到筹建自己的气象台和测候所、发布由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天气预报……他们夙夜观测,刻苦研究,终于使中国气象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由气象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回顾百年来近现代气象事业历程的科技史研究著作,作者陈学溶与诸多气象学者有过直接交往的经历。他在87岁高龄时被《竺可桢全集》编委会聘为特邀校审,花费13载为《竺可桢全集》校审。他治学严谨,在气象科技史研究中,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和查阅旁证资料,相互印证,加以辨析,严格考证追寻真相。
这本书是作者研究文章的辑录,书中史料均是亲见、亲闻、亲历得来,是难得的历史再现,补充了许多有关气象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史实。
书中人物众多,有读者耳熟能详的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谢义炳、陶诗言等。其中,着墨最多的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作者1934年进入当时的气象研究所学习后,通过自己的亲历亲闻,以第一视角展现诸多史实与细节。
书中回忆了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往返南京、杭州多次,深感难以兼顾气象事业,几递辞呈,记录了朱炳海先生回忆下雪天未亮,他正准备观测时,忽然发现竺可桢已经在他身后……为读者再现了竺可桢对气象科学的研究日常,展现了竺可桢坚韧不拔的个人品格,严谨专注的学术态度以及关心后辈的崇高形象。
本书对于气象科技史实研究涉猎广泛,涵盖气象台站建制、气象学科发展、师承关系、人物轶事、科研成果等。时间跨度百年,地域覆盖全国各省,尤其是为海峡两岸气象科技史交流保留了宝贵资料。
回望来时路,《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再现了当初列强争霸的国土上、硝烟弥漫的战火中、百废待兴的家园里,气象先辈以科学报国、开创事业之举,奠定了中国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厚基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