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背叛唐朝廷,发动叛乱是一场连唐玄宗李隆基都可以预见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亦或采取措施避免矛盾升级或许伺机收回兵权。一、“外重内轻”,节度使掌握大权
公元742年,唐玄宗宣布改元,改年号开元为天宝。虽然只是给了一个年号,也向外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唐玄宗开始骄傲自满了,开始享受开元盛世的成果了。换句话说,他开始吃老本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开始享受,意味着王朝整体腐化,危机开始出现。如果是纯是挥霍的话,开元年间共计29年,积累的物质财富足够李隆基挥霍的,即使出现问题,不至于威胁唐朝的安全。而唐朝最危险的问题来自于军事上,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外重内轻”,并最初演变为节度使叛乱。
由于开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实力大增,唐朝的疆域得到了很大扩展,为了维护疆土安全,唐玄宗开始在边陲设置了十个兵镇,并配置了负责军事的长官,并称为天宝十节度使,实际上是九个节度使加上一个经略使。单纯的军事主官对于朝廷威胁不大,即使边关出现哗变也威胁不了朝廷的安全。
节度使制度并不是唐玄宗独创,唐朝初年就开始设置,属于唐朝延续北周旧制。在唐以后,五代、宋都有节度使,到元朝时废止。真正对朝廷造成威胁的就是安史之乱后和五代时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就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兵制由府兵制变成募兵制。这种兵制的变化,给了节度使更大的权力。节度使不再仅仅负责军事方面,而是逐步获得地方行政和财政大权,实际上已经接近独立王国。
原有的府兵制,起源于西魏的宇文泰(北周权臣),由于西魏、北周属于鲜卑政权,府兵制采取了鲜卑人为兵,汉人为民的非常特殊的兵制。到了杨坚掌权的时候,才打破这种隔离式的兵制情况。朝廷设置折冲府来负责府兵选拨和组织军事训练,因此这种兵制被成为府兵制。唐初朝廷设置军府,从老百姓中挑选兵士,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的一个特点是兵士在非战争状态下,是在自己获得的土地上负责耕种的,并且不用缴纳赋税,但在出现战争时,朝廷也不需要给兵士军饷,兵士还需要自己准备军服、兵器和盔甲等必备用品。
府兵制对于朝廷来讲,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朝廷不用增加财政负担,兵士的各项费用是由自己负担,不需要朝廷支付军饷。另一个是兵与将不存在隶属关系,避免拥兵自重的情况。但这种兵制后来逐步不适应盛唐时期,唐朝不断对外用兵的局面。因为兵士属于自费给朝廷打仗,偶尔几次,还能负担得起。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做府兵。这样府兵制就逐步被废弃。
为了确保战事用兵,同时也是因为盛唐时期,唐朝有了很大的财力。开始募兵制,朝廷招募男丁入伍,并且由朝廷负责衣食,免征赋役。作为朝廷来讲,募兵制是开了个口子,给了边陲节度使掌握军队的机会。也开始了造成了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二、信任胡人,玄宗拉拢安禄山
对于这种局面,作为帝王的李隆基不可能不清楚。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十节度使掌握的军队数量要远远多于朝廷掌握的军队。如果说最高统治者连自己手下有多少军队还不清楚,这是说不过去的。只能说,李隆基最大的情况是选择了暂时搁置节度使做大,以待时机解决。他让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并且封其为东平郡王,完全是拉拢。作为一个做出过非常杰出成绩的帝王,李隆基能够让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并且封郡王,是自己知道实力空虚,不安抚容易有麻烦。试想一下,正常情况下,哪个皇帝会封异姓王。这还不算,李隆基还让安禄山让认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为干妈,还把皇室女子(有种说法说是皇太子的女儿)赐婚给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
有人对于李隆基拉拢安禄山很不赞同,认为是安禄山懂得迎合李隆基,并且买通了皇帝身边的人。安禄山的确懂得迎合李隆基,但作为见多识广的皇帝,会那多喜欢一个胡人胖子,就是喜欢也不会封王,把皇室女赐婚给安禄山的儿子,完全是政治上的联姻。堂堂的联姻皇帝为何如此“巴结”一个胡人,因为当时的李隆基和朝廷重臣都觉得像安禄山这样的胡人不足为惧,可以大加利用。李隆基晚年逐步多疑,对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曾经在一天内废掉三子,还处处提防皇太子。为了维护江山,李隆基的策略就是安抚和拉拢,同时考虑安禄山的实力也很大,李隆基试图通过其他节度使掌握的军队来牵制安禄山,利用西北节度使与东北节度使的矛盾,牵制和稳住安禄山,一旦情况成熟,安禄山有变,再伺机除掉。
三、国忠擅权,安禄山图谋不轨
而安禄山敢反唐朝,因为真正能够镇得住他的人去世了,这个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虽然被后世公认为奸相,但其政治手腕不得不让人佩服。口腹蜜剑说的就是李林甫,作为政坛老手,李林甫处处克制着安禄山,使得安禄山不敢轻举妄动。李林甫死后,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成为新的丞相。如果说李林甫是德不配位,那杨国忠就是能不配位。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上来的,他为相之处和安禄山关系还不错。后来玩着玩着就扬沙子了,成为了对头。
由于杨国忠的特殊身份,多次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李隆基和杨国忠就来了把鸿门宴。安禄山虽然是胡人,但还是很聪明的,觉得自己不去肯定会被李隆基怀疑,在安禄山声泪俱下的哭诉下,李隆基被蒙蔽,不仅没有处理安禄山,还表示从此以后谁都不可以说安禄山的坏话。
回到大本营的安禄山也是惊出去了一身冷汗,后来李隆基利用几次重大的活动,试图让安禄山参加,安禄山都推辞了。而安禄山的原配夫人康氏还有长子都在长安,显然是安禄山和李隆基之间为了互信,留下的人质。可惜的是,康氏并不受宠,安禄山也是完全不顾长子安庆宗安危,与唐朝廷决裂,公然反叛。
回到“外重内轻”的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根据估算当时归朝廷直接指挥的军队只有12万人(一说是9万),而核定的十节度使的兵力达到了49万人之多,还不包括节度使可能私募的兵士。而安禄山起兵时组织了15万人马,号称20万。并且由于内地长期没有战事,战备是比较松弛的,军队的战斗力也不行。在叛乱发生第一时间,李隆基最初并不相信,一方面有安禄山的哭诉,另一方面他还是蔑视胡人,觉得安禄山没有这个胆量。在确定安禄山反叛之后,开始组织力量抵抗。这个时候,李隆基开始不断地犯错。
本来,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到长安还有很远的路,况且有潼关把守,以逸待劳应该问题不大。李隆基错误的军事干预,让唐军失去了好的战机,也没能消磨叛军的锐气,反而让叛军扩大了战果,攻占了潼关。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李隆基,面对溃败的局面,早没有了年轻时,在唐隆之变时果断。选择了出逃蜀地,皇帝一跑,军心涣散,使得本就可以平定的叛乱,持续了八年。从蜀地回来的李隆基已经不是皇帝了,而是默认了遥尊的太上皇。做皇帝前半程的李隆基,有如神助,开创了一个了不起的盛世。。后半段也就是天宝年间堕落,失去了天下和帝王的尊严,把统一的唐朝引入到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的局面。
之所以说安史之乱必然发生最根本原因是作为帝王的李隆基的虚荣心作祟与矛盾的加剧,有一个词叫否极泰来,还有一个孪生词叫泰极否来,这个词很辩证的说,好到一定程度坏事就来了。开元年间的强盛,并不能支撑唐朝,远超以往的边关防御,当负担加大和内部腐化出现后,就引起了天下非常大的矛盾。府兵制改募兵制后,边关将领具备了对抗朝廷的资本,内廷与节度使的矛盾上升,让有野心的安禄山决定反叛。还有内部土地兼并的加剧也是出现问题的原因。
开元盛世毁于天宝一乱,实属可惜。否则盛唐还会持续很久。盛极而衰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个通病,其实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创业与守业的关系。创业难,守业更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4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