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崇祯十一年(1638)4月20日傍晚,历史传奇人物、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路游历来到了安顺城。在贵州无数的大山、密林中艰难转辗跋涉之后,一座规制完整、庄重坚固的城市展现在面前,他不由得眼前一亮,留下了这样的描述:“普定(今安顺城区)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南半里,有桥,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
20世纪40年代的安顺古城风貌。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他聪慧过人,好读书,自幼便立下壮志:“大丈夫应当朝游碧海而晚登苍梧。”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30年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华,留下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崇祯十一年(1638),51岁的徐霞客来到贵州,4月18日进入安顺府境,一路西行,前后7天,经过安顺府属平坝区、府亲辖地(今西秀区)、镇宁州、永宁州(今关岭)的35个村庄、城镇、哨站,考察了41处山峰、岩洞、河流、溪泉、道路、桥梁、寺庙道观等,4月25日离境过盘江往安南(今晴隆),旅程约140公里,写下约8500字的游记。(见《安顺城记》之《徐霞客列传》(丁武光))
安顺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382年1月4日),至徐霞客到来之时,已有256年历史。此时的安顺城区,安顺军民府、普定卫同城而置,为黔中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我们来探寻徐霞客游历安顺城留下的足迹,一睹这位旅行家眼中的安顺城的样子。
徐霞客从广西南丹进入贵州,游历贵阳府后,沿花溪、青岩到白云山(位于今黔南州长顺县),转道平坝卫。明崇祯十一年(1638)4月20日徐霞客离开平坝,一路驿道平坦,沿途经过10多个村寨,过杨家关,行至王家堡(今二铺附近)考察了石佛洞,经头铺村,傍晚入安顺城北门。《黔游日记》载:“......又南五里,为头铺。又南二里,西入山坳。逾之,出其西,又南行三里,过一堡,又二里上陇,入普定北门。”所经路线,大致为安顺境内平坝区至西秀区320国道、贵安大道一线,从今杨家关村、二铺村、头铺村一路进入安顺城。
来到安顺,徐霞客首先看到的是规整的城墙和险峻的北门关(名镇夷关),“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安顺府志》卷之十八营建志(一)记载:“安顺府城 原普定卫城。洪武十四年,命安陆侯吴复择地于阿达卜寨,十五年城成,始置卫。”“城甃以石,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五尺。门四,东曰朝天,西曰怀远,南曰永安,北曰镇夷。城楼四,水关三,月城四。”明初安顺建城之时,名为普定卫,为军事建置。明成化年间(1465-1487),安顺州治所从今西秀区旧州镇迁入普定卫城。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府、卫同城而置,成为黔中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安顺为古滇黔大通道上极具地理、军事价值的重地,规制完备,城墙坚固。徐霞客从杨家关、二铺、头铺一路而来,从北门入安顺城。随着历史的变迁,今城门已消失,东南边保存有一段古城墙。
位于塔山东路旁的安顺古城墙。
徐霞客在安顺城的路径,北门入城,自北街南行,南半里而见有桥,该桥为“四官桥”。安顺贯城河上源为东西两支流,至李家花园汇合,之后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四官桥”位于西支流上,其上还有双桥(现名二桥)、普济桥(又名大桥),东支流上有“化鲤桥(现名汉马桥)”“崇文桥”,两支流汇合后有“合和河桥”“太平桥”“三元桥(现名新桥)”“古井桥”“东门桥”“太和桥”“南门大桥”,短短两公里范围,贯城河上的桥梁就达12座之多,车水马龙,极为热闹。
合和河桥。
“四官桥”在安顺城北街居中位置,即现在的若飞北路中段。“四官桥”之名,一说是本地杨氏出四大官员,叫杨家四官桥;另一说是因桥附近有四官庙而得名。
因城市建设重修的“四官桥”。
再往前行,“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徐霞客来到了城中心大十字,看到的是东南西北四大街交汇处气势巍峨的钟鼓楼。钟鼓楼时为安顺地标性建筑,楼高四层,底层为东西、南北对穿拱洞形基座,全部用料石镶嵌而成。拱洞高阔,车马通行、人流往返畅通无阻。(见《古城足音》之《“大十字”变迁史话》(陈文杰))。钟鼓楼明末毁于兵祸,后清代、民国时期虽有重建,但因交通建设发展需要,拓宽大十字道路,今已拆除。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说,具有重大军事价值,且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明初为控扼云南及周边土司,20万大军住屯安顺,随着明政府“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政策的实施,安顺及周边人口剧增,生产发展,带来市集繁荣。安顺州治迁入普定卫城、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府卫同城而置后,周边地区商贸进一步向安顺城聚集,使之成为“黔中旱码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安顺城至今有“赶场”习俗,每到周末,周边人们成千上万汇集安顺大小十字购物娱乐,市集繁华。徐霞客看到的,大概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徐霞客以‘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四句话,真实地描绘出374年前的安顺城。而对一座城镇如此赞誉,这在《黔游日记》中是绝无仅有的。”(见《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徐霞客点赞安顺》(丁武光))。徐霞客对安顺城的记录,文字极为精炼传神。《黔游日记》载:“二十一日出南门,西南行十五里,为杨家桥,有堡为杨桥堡。”在城中停留一晚后,徐霞客从安顺城南门出城,下一站,他要去(往)的是安庄卫、镇宁州(今镇宁自治县)了。
不过,徐霞客离开安顺后,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徐霞客原以为安顺城是安顺州和普定卫所在地,至镇宁后,方知安顺州早已经升为安顺军民府,府卫同城。以至于未到府中查询资料,也未遍访府周边名胜。《黔游日记》载:“不识然否?普定卫城内,即安顺府所驻。余先闻安顺止土知州,而宦籍有知府节推,至是始知所驻在普定也。”
安顺古城。
今天的安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安顺古城2020年7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经过多次改造升级,已华丽变身为安顺文旅打卡新地标。2025年春节,安顺古城在又一次改造后焕新呈现,日均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26.45万人次,成为全省文旅市场热点之一,吸引了央视、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多次关注报道。如今的安顺古城,日均客流量2万人次,节假日最高突破10万人次,这个拥有643年历史的文化街区,通过保护与创新,既保留了历史厚重感,又注入了人间烟火气,渲染出一幅生动的古城生活图景。
安顺古城街区。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与时间和解的契约
读方志 行贵州|肇兴侗寨:“溪洞行船”远行千年
读方志 行贵州|绥阳辣椒,四时用以佐食
读方志 行贵州 | 上春山,摘野菜
读方志 行贵州 | 古玉兰与毕节的旷世奇缘
读方志·行贵州 | 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探遗
读方志 行贵州 |思州万物茶为上,到茶乡品茶香
读方志 行贵州 | 橘中“大红袍”的兴义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洋芋国”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阳慈善巷:贵州近代慈善事业的缩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甘当贵州文旅推荐官的清朝官员洪亮吉
读方志 行贵州 | 趣谈侗族传统头浴
读方志 行贵州 | 图云关,见证烽火仁心
读方志 行贵州 | 牙舟有名陶 糍泥着秀色
读方志 行贵州 | 建在悬崖上的古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里的武林高手和他们的狠活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读方志 行贵州 | 夜郎秘境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三位知府与王公桥的情缘
读方志 行贵州 | 开科以宏文教 闻达兼济乡里 —— 田秋推动贵州开科取士
读方志 行贵州 | 其貌不扬的世界名犬——下司犬
读方志 行贵州|志书里的廉洁之脉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都大桥印迹:从望江兴叹到美好记忆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文/钟正刚
图/刘刚
编辑/姜雨熙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