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不退休,我要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吴水根,1966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坚守这门手艺,一守就是40余载。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
今年5月,吴水根用纯银亲手打造的名为“一帆风顺”的“龙船”漂洋过海,远赴法国巴黎参加“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
等待作品回国的时间里,吴水根也没有闲着,一幅一米多长、将传统银器制作工艺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精心制作的画卷已完成大半。
吴水根代表作银冠。
跟随父辈学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那一年,吴水根7岁。
“我从小看父辈做银饰,慢慢就喜欢上了,最开始学画图,家乡的一草一木、苗族刺绣、生活场景给了我很多灵感。”图画明白了,吴水根才开始学习錾刻工艺和花丝工艺。
1983年,吴水根正式从事银饰锻制,通过不断摸索创新,工艺愈发精湛,成为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塘龙寨吴家银匠第八代传人,作品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风格,苗族银饰工艺品逐渐走向全国、传至海外,走俏市场。
吴水根在制作银饰。
银饰锻制这门手艺,纷繁复杂,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物、花鸟等工艺品都经过了千百次的锤打和巧夺天工的手法。
“做这个需要过硬的技术。”吴水根一语道破其中关键。
从铸炼、锤打、拉丝、编丝、再到雕刻、焊接,每做一件银饰工艺品,吴水根都倾注心血,将民族文化与银饰锻制技艺相结合,先后创作了“苗族故事图腾柱”“龙船一帆风顺”“蝴蝶妈妈与吉宇鸟”“吉宇鸟”“同心向党”等银饰作品,作品种类多达200余种。
吴水根制作的“村BA”周边文创。
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吴水根还不忘家乡父老乡亲。
2010年,吴水根注册成立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展示施洞地区独具特色的苗族银饰、刺绣等非遗项目,构建了一个传统银饰传习培训、交流空间,2020年底,荣获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一个人富不算富,我想把这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将银饰做得更加精致。”按照当地传统,苗族银匠手艺大多来自家传。作为一名党员,他打破约定俗成的规定,广收徒弟,把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免费传授他人,为苗族同胞找到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吴水根制作的作品。
同村的吴建平今年41岁,有一定的银饰锻制基础,师从吴水根学艺3年,技艺精进许多。“吴老师手把手教,有时候做得不好,我自己都想放弃了,他还不断鼓励我,虽然如今已‘毕业’,但遇到不会做的,第一时间还是会来请教他。”
通过“师带徒”模式,吴水根成功带出19名徒弟,然后徒弟又带徒弟,村里的银饰加工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遇到订单多的时候,他会将订单匀给银匠们做,与徒弟们、银匠们一起分享。
银饰手镯。
“现在,我们塘龙寨95%以上的家庭户都在从事银饰锻造相关的工作,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有的还买到国外去了,部分银匠还受聘到长三角、珠三角等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或业务骨干。”吴水根说。
将手里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吴水根带头组织技术骨干,致力于苗族银饰加工研究、创意、生产、销售、展示、传承,响应村里实施的“党支部+合作社+十户一体+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抱团发展,形成“发展产业一起帮、公益事业一起建、社会责任一起担、文明乡村一起创”的良好局面,既推动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共同富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匠心铸就民族精品。从业多年,吴水根已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艺标志性人物,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非遗文化交流、展示表演及技能大赛,先后获“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首届十大工匠”“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第八届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传承非遗技艺,推广民族文化,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未来,吴水根还有很多打算,精进锻制技艺、研究更多精美样式、广收徒弟,将民族工艺推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图片/视频 刘青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陈诗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7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