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黄平县城东南面的谷陇镇,有节律的铁锤击打叮当声,时时从远处的木屋传出。那是银匠锻打银器的回响。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平苗族银饰的美,源自一锤一錾的匠心里,更流转绽放在每一道火光闪耀的银光中。
老银匠李师傅的作坊里,风箱呼呼拉动,一块银锭在炽烈的火中渐渐泛白。他夹起烧软的银料,放在铁砧上反复锤打,力道均匀的锤击声里,银锭慢慢舒展成银片,直至薄如蝉翼。换一把细錾子,他眯眼凝神,手腕轻转,錾尖在银片上游走,不多时,牡丹花瓣的纹路便立体起来,连花蕊的细绒都清晰可见——这手“錾花”的功夫,他练了几十年,双手的老茧是最好的见证。
打好的银饰,美在灵动。姑娘头上的银帽,半球形的帽架缀满银花,顶端立着展翅的银鸟,下垂的银片流苏熠熠生辉,行走时银片碰撞,银光摇曳中沙沙作响,像把星光披在了身上。手腕上的银镯,有的刻着缠枝莲,有的绕着双鱼纹,打磨得锃亮的镯身,映着苗寨的青山绿水,连光影都变得温柔。
这些银饰,不只是装饰。新生儿戴上外婆送的小银锁,刻着“长命百岁”;姑娘出嫁时,母亲攒了多年的银项圈,层层叠叠挂在胸前,是沉甸甸的祝福。如今,年轻银匠在传统纹样里加了几何线条,银饰既能配苗族盛装,也能搭日常衣裳,古老的银光,正以新的模样,继续闪耀在时光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编辑 杨涛
二审 旷光彪
三审 李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1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