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1月10日,为期三天的2023黄平谷陇“九·二七”芦笙会在贵州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开幕。来自黔东南州及周边市州的苗族同胞,以及省内外的游客朋友欢聚一堂,共享秋冬文旅盛会。
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苗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必不可少,是苗族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主心骨,和其他地区的不同,黄平苗族的芦笙长度可达4米,在表演中更具视觉冲击力。
主人家热情招待过后会在客人脸上盖上太阳纹红印以表尊敬
芦笙会起初是苗族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庆,演变到如今已经变成了苗族和其他各民族群众亲朋欢聚的民俗文化活动。
记者看到来自贵阳苗族乡友会的杨洪正在和同伴商量准备事宜,他说“我们贵阳苗族乡友会成立已经几十年了,‘九·二七’芦笙会是我们苗族很重要的节日,每年我都会组织在贵阳的苗族朋友一起参加,已经坚持十几年了,这次我们一共有100多名乡友参加,这次希望通过表演合唱《苗岭之恋》,唱出我们对家乡的喜爱”。
同样从贵阳赶来的李茂是谷陇镇人,在贵阳水务系统工作的他,每到今天,都会赶回来庆祝佳节。“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在这天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出现在芦笙广场上,大家唱歌跳舞庆祝丰收了。”
本次芦笙会庆丰收游行展示活动中包括庆丰收农特产品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服饰盛装展示、非遗展示、各地代表队等内容,精彩的内容引观众们在道路两旁争相合影打卡。
Clarissa正在拍照留念
除了国内游客外,人群中一位头戴五星红旗发卡的金发碧眼外国友人格外显眼,“我叫Clarissa,是法国籍巴西人,目前在上海工作。我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感兴趣,之前通过互联网和旅行社了解到贵州有许多有趣的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就安排这次贵州7日游,前几天已经去肇兴听了侗族大歌,参加了三都水族的端节日,尝了当地米酒、杨梅酒等,能吃一点点辣,一路走来感受到贵州人民非常热情,希望中国可以继续保护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这是很宝贵的文化财富”。
来自贵州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入境中心欧美部的副经理孙文婷是她们本次贵州行的外语导游,孙文婷表示,目前贵州的入境游已经在逐步恢复中,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多方资源、渠道,争取将更多的外国游客引到贵州来,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贡献我们一线旅游从业者的力量。
如今文旅游融合正在如火如荼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队名的意思是“花样多彩少年队”
在众多代表队伍中,有这么一群来自黄平县谷陇太平洞小学的小学生队伍,他们整齐地穿着盛装,排起队,架势一点不弱于前后的成人队伍。
她们的带队老师吴娟说:“谷陇镇太平洞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大部分学生是苗族和亻革家人。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亻革家踩亲舞,它虽然是亻革家人男女的相亲形式的舞蹈,但是我通过改编后再把这个舞蹈融入小学40分钟大课间活动中,这不仅适合孩子们锻炼身体,又能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和朋友更直观地了解亻革家人的民族文化的魅力,我和老师们将学生带到本次谷陇‘九·二七’芦笙会现场表演”。
谷陇“九·二七”芦笙会在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举行,其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覆盖范围广,除了芦笙表演外,还有赛歌、球斗牛、游方等系列活动,兼具娱乐性和竞赛性,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现场人声鼎沸,芦笙悠扬,银饰叮当,苗歌嘹亮,再加上游客们“咔嚓”的快门声共同汇成了一首秋冬文化暖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刘立超
编辑张良胜
二审张婷
三审庞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1 08: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