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中国人农耕为重,重农抑商,一般人不会去市场做生意。唐朝前期,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制度继续实行,这个实行了三百多年的制度起初效果良好,人们生活安定,国家收入稳定。但是,随着人口增加,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田地实行均田制,加之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和土地私人拥有制的发展,百姓的永业田还是被豪强和贵族兼并而去,然而租调税仍无法避免,农民的生活无以为继,便四处逃亡,国家收入减少,租庸调制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两税法。卖炭翁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两税法实行之后,可见百姓为了按时交租想尽一切办法,却难以满足政府掠夺的大胃口。
诗所写“黄衣使者白衫儿”专指宦官。唐初,宦官是严禁参与政事的。唐中后期,宦者人数增至千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唐晚期,人数达三千余名,五品以上占三分之一左右,有的人还取得三品将军的职位。宦官们表面上为皇帝排忧解难,替减轻皇上负担,实际上事事包办,手握政权,借机排挤忠良,集聚权力、掳获钱财,以致后来宦官当道,皇权旁落。
唐朝有“宫市”,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加之宫廷人数增加,皇族生活日益腐化,内廷对市场的需求极为迫切,从前采购体制已不能满足内廷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宫市”。唐中后期,“宫市”非官非商,不按市场上的正常价格进行选购,而是随意给钱,成为皇帝直接掠夺百姓的残酷方式,用百文钱便可买到价值几千的东西,百姓的东西被强抢以后,还要付给宫廷看门人过路费和运费。百姓们为了生计不得已到“宫市”上去卖东西,却往往是满载而去,空手而归。
“黄衣使者白衫儿”在“宫市”的所作所为就是宦官跋扈贪婪,滥用权力、欺压百姓的具体表现。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是为生计温饱而烧炭卖炭,但他并没有直接去种田织布,而是通过买卖来交换生活必需品。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朝的货币制度不发达,大量存在着实物货币。国家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唐朝铸开元通宝,由于铸币技术低下及政府的有意控制,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数量稀少,不敷使用。为了满足货币“需求”,唐朝政府将实物如绢帛规定为法定货币,从而演变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然而以实物货币计算价格,将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和财富缩水。而无法获取钱币的普通民众,只能使用实物货币,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使得富者恒富,贫者恒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正是以这种虽然法定却不值钱的实物货币来掠夺劳动果实的写照。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有人认为,宫使付了钱,和卖炭翁之间仍然是买卖关系,只是价格不公道,这是对买卖关系很大的误解。是否付钱并不重要,是否自愿才最重要。“惜不得”三个字道尽了其中关键。一方不能说“不”的交易其实是一种掠夺,很难称之为真正的交易。而奉了皇命而来的宫使,显然也毫无协商和谈判的念头,不认为有达成自愿契约的必要,只体现出权力单方面赤裸裸的强制。
《卖炭翁》说明了唐朝已经江河日下,由最初的兴盛转而走向衰败。因为一个民生凋敝的国家,又怎能指望它可以长久维持?等待它的,要么是从上至下的改革,要么是百姓揭竿而起,奋起反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