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26 08:44:00 来源:戏说三国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清光绪三十年,有273年贡士脱颖而出,得到了参加殿试的机会。未曾想,那竟是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仅一年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逆袭故事,也彻底成了往事。

其实,早在科举制度被完全废除之前,历史上也有过数次中断科举的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科举取士制度中断了数十年,无数苦读多年的学子无法再通过科考改变命运,被迫另寻他路。

元朝入主中原后,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却为何导致科举取士制度中断了数十年,直到仁宗皇庆二年才宣布“行科举”?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元朝建立

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在蒙古国的扩张入侵之下已逐渐显露颓势。历经多年战争中,蒙古人忽必烈顺利抢班夺朝,于1271年建立起元朝。此时,南宋仍有部分残余势力负隅顽抗。

作为历史上首次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少数民族,蒙古人攻势之猛,在于同样残暴的征服方式。为了加快战争进度,对付敌军的方式往往十分暴力。倘若乖乖归降,地区内人民尚能保住性命。一旦反抗,将会遭到屠城,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区内人口也遭残忍杀害和奴役。

凭着这股狠劲,蒙古国一路高歌猛进,杀得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在南宋彻底灭亡的几年前,忽必烈就已建立起元朝政权国号为“大元”。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国号听起来虽与中原前朝相似,但取名之义不同。在统治国家和选才用才方面,元朝都表现出与前朝巨大的差异。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科举制。自忽必烈建朝起,自仁宗皇帝时期才重新恢复科举取士。中断科技考试的34年间,众臣子持不同意见,就是否应废除科考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在此期间,无数学子弃学谋生,也有人痛苦于十年寒窗未能改命,最终郁郁而终。

科举中断的数十年,也深深影响着元朝社会的一切。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科举误国之论

元朝中断科举,一部分原因在于对科举制的误解。

蒙古国昔日以武将为重,少数民族对抗其他部落和民族时,武力强者则为胜。南宋末年,蒙古国起兵入侵,南宋无还手之力。这也被一部分元朝臣子认为,南宋衰落是由于重用文臣,而科举制正是选拔文臣的制度。

作为一个在马背上夺权的民族,崇尚武力的传统由来已久,难免看不起文绉绉的臣子。南宋末年多种因素导致国家走向没落,却被元朝臣子片面地解释为科举取士不当。

尽管还是无数学子苦读多年就盼着科举改命,也只能在无限期停考的现实中一等再等。同时,在元朝初期,朝廷中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官员队伍,此时绝大多数臣子认为没有再取士的必要。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作为实际统治者,忽必烈曾想过要沿用前朝的文官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实行。

在攻灭南宋,统一中原之后,忽必烈努力走向“汉化”,恢复科举考试也在他的议程之中。但在此之后,不断有臣子上书,希望皇帝下令逐步恢复科考,却无果。初期一心赞同恢复科举的忽必烈,日子久了却越来越不重视。

从至元四年到至元二十一年,偏向恢复科举制度的官员四次上书,但始终“未果”。直到忽必烈去世,科举制的恢复也没有一点苗头,对万千学子而言仍是黑暗一片。

部分文官希望恢复科考,但在元朝初期,持否定态度的则有更多人,包括蒙古国贵族,也就是利益既得者。不愿恢复科考,也是不希望再有人被选拔出来分一杯羹。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贵族抵制

元朝迟迟不能恢复科举制度,是因面对着巨大的阻力。蒙古贵族作为利益的既得者,想尽办法阻拦恢复科举取士的进度,倘若朝廷中多了许多选拔上来的臣子,势必要将权力分割出去,而贵族自然不甘如此。

“盖尝有旨行贡举,求好秀才,上意非不谆切,而妄人辄阴沮之,应故事而集议,凡几作辍矣”。

每当朝廷谈论起恢复科举的问题时,必有“妄人”出来挑刺。科举制在元朝之前已推行多年,为朝廷争取了许多可用之材。但在贵族们看来,没有什么比选士来分权更为可怕的了。

因此,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贵族也要拼命阻拦,以防皇帝点头答应恢复科考。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当时朝廷中官官相护,没有了科考取士,朝中官员大多是同派系的。在天子眼皮底下结党营私,各取所需,形成强势的利益链。一旦有新来者介入,这种平衡以及利益关系就会受到冲击。尝到甜头之后,要从贵族手中分权无异于割肉,自愿是百般不愿的。

利益的高度集中之下,也有无数读书人走投无路,对科举制恢复彻底失望,为了营生做起其他工作。

“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昔日“唯有读书高”的心气儿不在了,为糊口只能另寻他路。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贵族专权,读书人无入仕之阶,这也导致元朝官员系统逐渐走向腐败。意识到情况越来越不可控之后,元仁宗下定决心于皇庆二年恢复科举考试,重新选拔人才入朝为官。

此时距离科举制暂停已过数十年,无数读书人翘首以盼,终于迎来曙光。但毕竟时隔多年才恢复,仍在坚守求学的学子数量已急剧减少。皇帝下令在全国设定17处乡试考场,最终也只选拔出有资格进京会试的举人135人。

但无论如何,科举制得以恢复,已是元朝迈出的一大步。“学而优则仕”重新成了学子的目标,不必沦为小商贩养家糊口,走街串巷,读书人有了逆袭改命的机会。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不仅救读书人于水火之中,也是在挽救大元。长期的专权、垄断以及官官相护,使得朝廷乌烟瘴气。

科举选拔人才入朝之后,也会对贵族形成一定的压制。腐朽之风得到控制之后,皇帝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恢复科举不仅利于读书人,更是利于皇帝的统治。

而所谓文官误国的说法,至此也完全被推翻了。在和平情况下,还是需要文官出大部分力气。

元朝的经济恢复之后,急需人才推进对各地方的管理,仅是耍刀弄枪,已不能形成有序的管理。

为什么元朝科举之路一度断绝数十年?

朝廷不可无文官,在参照前朝的科举制度之外,元朝还进行了一些创新。时隔数十年再恢复科考时,元朝融入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正如前朝一般,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元朝朝廷涌入新鲜血液,国力一度提升。文武兼得的天下,才能统治得更为长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6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元朝为什么不推崇儒家那套呢
...并且在元朝入主中原以后,当时选拔文人的重要途径便是科举制,可以说是时有时无。在元朝时,由于政治形势的不同,统治者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是非常不一样的。有些统治者积极支持科举制度的
2024-09-29 13:58:00
元朝的“知识分子”为何有如此“多”身份?
...可以踏上朝堂的一席之地。时间推移到了隋唐时期,出现科举制度的时候知识分子的最主要出路变成了完成科举考试从而走上仕途,科举制度也就成为了知识分子参与朝堂中的事件并且开始掌握国家
2023-03-08 12:29:00
元朝科举的曲折历程:从尝试到艰难推行
...慢、最曲折的一个,因此元朝的统治也仅仅在百年左右。科举制,是中原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牵涉到了整个官僚体系的构建,对古代王朝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蒙元入主中原后,科举制的发
2023-09-19 20:26:00
中国的科举制,萌芽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可是在元朝却遭遇了重大的挫折。直到1315年,元朝才开始科举考试,此后三年一次。但由于丞相伯颜的专权,元朝科举曾在1336年和1
2024-04-29 17:25:00
这位皇帝的一生精彩至极,竟然去参加科举还高中状元
作为古代选举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在为历朝历代选拔人才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为殿试,通过皇帝来决定考生的命运。而皇帝从小成长在最好师资环境之下,还要决定
2023-06-04 17:59:00
朱元璋最明智的举动,为大明招揽无数人才
...取士却是让许多饱读诗书的起义军首领都望尘莫及。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最早发源于隋朝,那个时候的隋朝刚刚统一天下,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进和
2023-01-28 12:51:00
元朝对于科举确实消极,但却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儒户制度
你以为元朝真的废除了科举制?这个话可不能乱说,元朝可没有废除过科举,只不过元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像其他王朝那么频繁。从元仁宗开始到元朝垮台,大元前后只进行过16次的科举考试,一共选上
2024-10-28 10:23:00
明朝为何是科举制的鼎盛期
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起始于隋唐、发展于宋朝,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朝代却是明朝。或许你会想到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那为何科举制反而在明
2023-05-20 11:03:00
哪个朝代是伤害中华文明的罪魁祸首
...元仁宗大刀阔斧地改革,多用汉人大臣管理朝政,并实行科举制,希望用儒家理论来复兴大元。元仁宗的儿子元英宗硕德八剌,也像他父亲一样推行汉化,进行改革。虽然元朝国力有所好转,但汉化
2022-12-29 13: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