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2 08:32:00 来源:戏说三国

清代学者夏敬渠曾经在《野叟曝言》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说法,“死节易,抚孤难。”抚孤作为社会福利关注的热点,一直是现实而重要的,也是各阶段的人类社会进程都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十分重视相关民生问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积极响应,使得希望工程遍布各地。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古人是如何解决此类民生问题的呢?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一、《养老图》的内容和意义

四川省的彭县(现彭州市)太平乡于1956年出土了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枚精美画像砖。画像用寥寥几笔线条描绘官吏作为管理粮仓的地方长官,代表汉朝的统治者为老人分发赏赐的粮食,而老者背负鸠杖,俯首跪地则表现了对皇恩的感谢。

《太平御览》卷九二一与《后汉书·仪礼制》中有提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故作鸠杖以抚老。”“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这是汉代赏赐鸠杖的原因以及对老者的祝福。

在孝子邢十八号汉墓就曾出土过一根精致的鸠杖,杖上系简,即

“王杖十简”,简文曰:“......联甚哀老小,高年授玉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杖)比于节,有敢妄骂譬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

在当时,鸠杖又被称作是王杖,得到此信物作为赏赐的老人均是年满七十岁高龄,对他们不仅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还可以得到朝廷给予的粮食玉帛作为赏赐,甚至免除一些刑罚。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以《养老图》和以上文献作为一个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朝时期统治者对下层劳动人民实行了民生政策,以解决民间养老、济鱗、助寡、抚孤、扶贫等社会问题。画像就是对汉朝基本民生政策的真实写照,本文我们将主要讨论汉代的抚孤问题。

二、抚孤的来历和发展

首先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抚孤这样的意识。先秦为征兵制时代,《左传》中记载的晋郑铁之战,晋赵简子悬下的赏格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百万”当时群雄争霸,各国优待士兵,但未形成福利政策。

到了汉代初大量扩展边界疆土,福利体系也就格外认真,同时出现民生政策的苗头。《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汉旧仪》中说得更详细,曰:“羽林从官七百人,取三辅良家子,自给鞍马,诸孤儿无数,父死子代,置令一人,名曰羽林孤儿。”自此汉朝便是有了抚孤这一政策。

战争士兵推移至平常百姓,由出现萌芽到逐渐的发展。其中弃婴是汉代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根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景帝纪》中也记载景帝诏令也曾经见到过希望“幼孤”们顺利成长的内容:“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老者以寿终,幼孤得遂长”。“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汉书》中所谓

“哀鳏寡,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

可以与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写了赋体诗《凤求凰》的司马相如口中“发仓振贫穷,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类似。《后汉书·章帝纪》又有这样的记载:三年春正月乙酉,诏曰:“盖君人者,视民如父母,有懵怛之忧,有忠和之教,匍匐之救。其婴儿无父母亲属,及有子不能养食者,给如《律》。”在汉章帝元和三年(86),也说到《汉律》有对于孤儿穷困无可养食子女者实行特殊照应的内容,等等。汉朝整体而言福利政策是有一种发展进步的趋势。

对于当时统治者下达民生政策的心理原因做了一定的揣摩如下:

1、天降祥兆,或现异象。

此时统治者往往担心自己治国理政有所不足,引起上天不满而大怒,统治者心中所想是:“朕之不逮,序位不明,众僚久旷,未得其人”,所以“元元失望,上感皇天,阴阳为变,咎流万民”,并“甚惧之”。统治阶级当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有“赐......鳏寡孤独,二匹(帛)”。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二月癸未夜星陨如雨,乙酉晦,日有蚀之”,下诏说:“天著变异,以显朕邮”,出于对自己统治能否稳固的担心以及对天谴的恐惧,统治者往往要求官僚们“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并且要求各地实行福利政策,大开粮库赈济天下以进行弥补。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2、因为喜庆之事而做赏赐

《汉书·文帝纪》说:“除田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棉絮各有数。”所以统治者往往要在逢重大喜事时举国庆祝,大赦天下,救济政策也就应运出现并实行。

3、是真正有目的的针对鳏寡孤独者的救助

其中首次有所记录的事件是这样的,文帝下诏说:“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并多次对孤寡百姓问询,也常常进行赏赐。

三、汉朝的救助已经初具规模

首先,救助是有具体对象的。

例如鳏、寡、孤、独、贫、贞和高岁等人群。这其中孤儿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为经过连年的战乱、灾难以及人为因素形成的弃婴在当时是很大一部分群体;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侍奉老人

同时救助措施也有月份之别。

在《礼记》中可见到:如春季初始“养幼小、存诸孤”;春季中“赐贫穷、赈乏绝、省妇使、表贞女”;秋季中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等,针对不同人群所需求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措施,十分人性化也更有可实行性;

再者,实施救助的物品标准有比较具体的规定。

从《史书》记载事例中,我们轻易可以将所救助物品分为衣被和食品两大类,针对孤儿的救助物品在衣被方面有布、帛、绵、絮等,食用品方面主要以谷、粟为主,兼有米酒、肉类等。东汉救助孤儿的形式“赐栗”“赐谷”“赐帛”以及“听入陂池鱼采,以助蔬菜粮食”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民间也有很多的自发组织经过统治者的同意后也开始了自愿抚养孤儿的行动中。

四、汉代救助措施的不足之处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汉朝所进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具有一定的缺点,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阶级落差很大以及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阶级落差,以《养老图》来说,左侧的官吏还是以尊者自居,指手画脚;老者也是一副无奈接受施舍的模样,所以尊重还是属于上层阶级的风气。这表明当时福利政策终究是存在无法落实的问题,加强监督管理是重中之重。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古代老人

而局限性也表现在无法始终如一推行养老、抚孤等民政政策。终究是始乱终弃,社会福利政策随着政治的好坏而起起伏伏。比如两汉的早中期,政治相对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水平还相对富足,国家实力也相对处于强盛时期,是汉朝时政权比较稳固的一段时期,养老、抚孤等措施便易于推行,社会风气也是十分友爱和谐,措施也就更加易于落实,所以实施救助的次数相对来说比较多。

据统计,武帝时期达到九次,宣帝时期达到十一次,东汉明帝有过六次,汉章帝也有六次。而到了东汉桓帝、安帝时期以后,东汉的统治集团日趋于腐朽,宫廷宦官势力崛起同外戚政权争端不休,朝廷各界奢靡之风盛行,实力日益扩张,社会经济日益恶劣,养老、抚孤等民政也就没有精力管理。

在我看来,汉朝实行福利政策的根本原因是:汉代的统治阶级逐渐明确要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的去做社会福利,调整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节奏被看作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点。

按理说此类民政问题的落实应该有民政机构去解决,而中央政府却十分重视,经常委派中央重臣进行检查巡视,并且定期不定期抽查审视,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下诏对地方官员进行教育和传达要求,让中央政治体系从上而下都亲自参与,认真对待并且落实对下层人民的救助措施。这些规定都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而作出的,是汉朝统治阶级明确下达的诏书政策。

汉代《养老图》的象征意义与民生政策的实施

养老图

五、总结

凡此种种我们有理由相信,统治者在进行救助之前是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工作的,而且比较充分。同时救助措施是具体得力而有针对性的,救济工作已经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工作制度。

无论如何,汉朝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是具有有利影响的事件,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救助的历史先河,我们要用积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从中学习到的人道主义关怀更应该融入到现如今的社会福利救助中去。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扶老携幼,“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才是实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的有利方针和正确方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的统治:老有所养,死有所葬的社会福利系统
...过上幸福安心的生活,便十分重视明朝的福利发展。比如养老政策,明朝奉行儒家思想,重视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对养老问题也比较重视。朱元璋深知养老不易,他自己的父母就是没有逃过饥荒
2023-11-20 07:56:00
2024百姓身边的民生新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老人在2024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体验康养产品。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G50沪渝高速长兴服务区,国网长兴县供电公司员工对充电桩进行安全检查。谭云俸摄
2024-12-30 06:09:00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稳定就业、社会养老、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一揽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努力让江苏百姓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多措并举稳
2023-09-13 07:12:00
...,强化民生保障监督,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聚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走访1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关注社区居家养老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建设项目、运营管理情况,为养老
2023-03-15 16:34:00
新闻1+1丨首个“银发经济”文件,如何加强养老服务?
...文件,聚焦4个方面,推出26项举措,涉及老年助餐、农村养老等各领域。增强养老服务,这份《意见》将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银发经济,又将如何促进和发展?本期《新闻1+1》邀请中国人民
2024-01-17 08:23:00
山西上半年民生保障持续加力 低保、养老等多领域取得新进展
...省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补贴“晋孝焕新”行动。养老服务发展方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研究我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落实2
2025-07-25 20:49:00
强化社会保障  织就更牢更密民生保障网
...会保障安全网,稳稳守护着百姓。每天一大早,安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何莲春老人便会来到活动室,跟老伙伴们排排节目,唠唠家常。在这里,还有不少老人,在下象棋、弹琴、练习书法……20
2023-01-05 08:30:00
...听民声、问冷暖,身体力行诠释民生为要、人民至上。在养老餐厅,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在地震灾区,给同学们带去儿童节礼物,并承诺“一定会把灾区学校建设得更坚固、更美丽
2024-10-28 10:37:00
中国经济半年报丨事关你我生活 财政支持民生力度不断加大
...基本民生在保障基本民生上,积极财政政策支持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下达相关补助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教育资源
2025-07-26 10: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