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2023两会教育谈#怎样的科学课才称得上是“好科学课”? 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需要怎样的科学教育?在中国教育报“两会夜谈”节目中,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吴向东分享了自己的建议。
“智能时代对人的要求发生了改变,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应该与时俱进。”吴向东认为,科学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到科学项目的意义发现和赋予、批判和创造上。教师备课时可以更侧重开放性教学设计。
吴向东指出,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内容,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牛顿力学时代和达尔文博物学时代。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学的内容,比如黑洞、量子等却极少在科学教材中体现。好的科学教育,要想办法去让学生去触摸到感兴趣的科学知识。
“有学生反映说尽管学校有实验室,但老师极少做实验,而是讲实验,甚至直接让学生背实验,因为考试的形态就是做实验题。”吴向东表示看到孩子们这样的“呛声”很欣喜,表明学生有科学热情和主见。“化学课不做实验是一种悲哀,科创是需要动手能力的。”吴向东强调。
吴向东特别提到,智能时代的科学实验器材和研究手段也应该发生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适应科学教育发展的滚滚浪潮。“在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仅仅用手机中的声、光、磁、陀螺仪、摄像头、GPS等传感器和一些应用软件,就可以设计出几十种科学探究活动。数字化智能化的器材和研究手段要大量用起来。比如识别校园的植物,就可以用智能小程序来做辅助。”吴向东说。
吴向东认为,一堂好的科学课不应是老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表演课”。“如果时间大多用于教师表现甚至‘表演’,那么再怎么‘精彩绝伦’的科学课也不能称为好课。”
“课堂中的一切,都必须指向学生的收获和成长。”吴向东表示,课堂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多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生的收获、学生创造力等素养的真正提升,才是检验好课的唯一标准。(中国教育报记者任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3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