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消费维权各有奇招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16 05:0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古代消费维权各有奇招

□刘永加

有句话说得好:民生无小事。古代同样注重消费权益的保护,那时的一些官员会从消费者的小事入手,小事处理好了,纠纷和矛盾就会在萌芽状态下被消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负责管理市场的市师、市吏、市正等职位。汉代,主管市场的有市吏、市长、市令、市丞、市啬夫、市掾、军市令、市正等职位,负责管理市场经营活动,管理商贾、工匠等的市籍,征收市税等。当时,朝廷不仅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同时对各级市吏的职责规定十分明确,如有违反要受到惩处。

在《东观汉记·闵贡传》中就记载了一个市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例子:“闵仲叔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屠者或不肯为断。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饭食,对曰:‘但食猪肝,屠者或不肯与之。’令出敕市吏,后买辄得。”这个记载是说,闵贡家贫且疾病缠身,买不起肉,每天只能买一片猪肝吃,可是卖肉的屠夫嫌钱少,不愿意卖给他。说起来一片猪肝是很小的一件小事,然而安邑县令得知此事后,没有因为事小而不为,立即批示让市吏调解处理,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闵贡又能吃上猪肝了。

这件小事,说明安邑县设有市吏来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对于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市吏会大胆管理,充当调解员。

关于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早在汉代就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

所谓脯肉,是古时用牛肉、鹿肉或者猪肉等鲜肉晾晒后制成的肉类食品,类似现在的腊肉。在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脯肉很受欢迎。这条汉朝的律令就是说,供大家食用的肉类产品,如果变质了,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必须全部烧毁。如果应该烧毁却不烧毁,那么主管者就要受到跟盗窃一样的处分。

到了唐朝更加严厉,销售者如果被发现卖问题肉类,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地方任职时,就曾审判过这样的食物中毒案件。一个叫景的旅客在途中的一家饭店中吃饭,因为所吃的脯肉有毒而身亡。饭店的老板因此被景的乡党起诉,被要求承担法律责任,而老板认为责任不在自己,因为那些脯肉不是他自己制作的,而是从别处购买的。白居易接到报案后,经过认真审理,依据《唐律疏议》中的这条规定,饭店老板不知情没有责任,追溯脯肉源头,将脯肉卖给饭店的人依法进行了严惩。

宋朝对待注水肉也是严格管理的,以避免发生食物质量安全问题。当时规定,销售者在猪肉或者牛肉里注水,要被“杖六十”,如果被惩罚了依然不改,那么就再判一年徒刑。明朝对注水肉的处罚跟它的前朝相似,只是在力度方面多了二十杖。

清代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对一起民间的买卖纠纷,成功地处置于初发之时。

于成龙在罗城县任知县时,东街的钱氏已过花甲之年,但人很精明。这天已是八月十四,第二天便是中秋节了,她去月中桂糕点铺买月饼。月中桂的月饼在当地很有名气,中秋前夕,买卖十分兴隆。

钱氏买了六十个月饼,每个五文共计三百文。不想忙乱中,双方发生争执,钱氏说已经付款,店中伙计却说没有付款。闹得不可开交,竟至发生扭揪。这时恰好于成龙路过此地,双方拦住轿子喊冤。于成龙听了双方的供说,真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就是旁人也是各执一词。于成龙经过思考后,当场判旁观者每人出一文钱,代付店主,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判道:“本县审得钱氏与月中桂茶食店店伙孙小弟互扭一案,一谓早已付价,一谓尚未收到,各执一说,未能相降。询诸旁人,亦多异词。本县细核双方情节,钱氏年已六旬,貌尚诚实;店伙孙小弟在店服务,已有八年,则其人自必诚实可靠。查核情节,双方似均无误。而此三百文,必由钱氏缴上,放在柜上,而他人乘人多事忙,双方不及觉察,而被窃取之耳。故在钱氏则确已缴出,而在孙小弟则确未收进。本县今为尔等判:使钱氏再出三百文,则钱氏未免太冤;使月中桂认收三百文,则月中桂亦必以人人效尤为虑,而不肯受屈。本县观察在此店中购物者,计有三百人以上,何不人人为鲁仲连,出而一解此纷乎。每名一文,一鼓而三百文之数可足。在出钱者不过以一文之微,当必无甚吝惜,而双方争端,自可平息。为计之善,莫善于此。平讼听狱,本县之职。排忧解纷,亦贤者之责也。此判。”

于成龙这种让众人都来伸伸手,众筹帮当事人解脱的办法,虽属无奈之举,但在当时没有摄像头、无法还原现场的情况下,也算是高明之举。

对于欺行霸市、欺客宰客的行为,清代在京城设有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五城兵马司,负责整个京城(紫禁城以外)的治安、消防、城市管理、缉拿囚犯等事宜。

在清同治年间,浙江鄞县知县段广清就巧妙解决了一个欺行霸市的案例。

一天,段广清路过县城中心街口一家米店,看到米店老板和一个乡下农民正在争执不休。原来,农民的父亲生病,进城请医生,路过这家米店,不小心踩死了店主的一只小鸡。店老板要他赔九百文钱,他身上只有请医生的三百文,不够赔他,因此争执起来。

段知县弄明白原委,心里有了主意,就走上前去,问农民:“一只小鸡能值几个钱,竟然要赔九百文?”农民说:“店主说他的鸡虽小,却是大鸡种,可以养到九斤重。按市价百文一斤,所以他要我赔九百文钱。”段知县看着店主问:“这乡下人说的都是真话?”店主说:“一点不假。”

段知县笑着说:“店主要赔偿的数目不算多。你这乡下人进城,走路不小心,踩死了人家的鸡,理应赔他。”那农民只得当了衣服三百文,加上口袋里的钱,才六百文。段知县又拿出自己的三百文补足,当街交与店主。

店主拿着钱就要走人。这时,段知县大声说:“且慢!我还有话要说。本县刚才所判只有一半,还有一半未判完你们怎么就走了呢?”围观的人群也都很吃惊地看着段知县。

段知县看着店主说:“你的鸡虽说可以养到九斤重,但现在不是还没到一斤吗。俗话说得好:斗米斤鸡,就是说,鸡长一斤要喂米一斗。眼下你的鸡被乡下人踩死了,不用再喂了,岂不省了你九斗米吗?他踩死你的鸡,赔了你九斤鸡钱;而代你省下的九斗米你却应该算给他,这样才算公平。大家说对不对呀?”

围观的百姓听到这里,才明白段知县的用意,都高兴地齐声答道:“老爷断的公平。”店主傻眼了,只得当众立即量了远远超过九百文价值的九斗米交给了农民。

段广清巧判“天价”鸡崽案的故事,全力维护了百姓利益,今天读来仍大快人心。

(作者为文史专栏撰稿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6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于成龙:康熙赞誉为清官第一,厚葬成惹祸端,好心惹祸情
...伴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于成龙。你可能听说过他是一位廉洁清官,但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接地气的于成龙!据说,这位于成龙生在万历年间,也
2024-03-23 23:22:00
聊聊康熙王朝出现的两个于成龙
...今天我们要讲的同样如此。清代康熙王朝就曾出现了两个于成龙:两江总督于成龙和河道总督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两江总督于成龙被屡次搬上荧屏的就是这位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2023-02-17 15:34:00
于成龙:前于后于成佳话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清朝康熙时期,同名同姓的一品大员于成龙:前于后于成佳话《于成龙》话剧海报。大小于成龙雕塑。大于成龙画像。 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古往今来,同名同姓者司空
2023-09-04 16:25:00
于成龙一生廉洁,是万民称颂的大清官,死后众人痛哭
...清水,也千万别嫌寒碜,这是老百姓在夸奖你清正廉洁。于成龙就是这样一位万民称颂的大清官,他的一生跨越了两个朝代,在明朝时就考上了贡生,后来清朝取而代之,在积极努力下,于成龙获得
2023-05-15 14:43:00
你知道吗?《天下长河》中的于振甲并非第一廉吏于成龙
历史清朝初期曾有过两个于成龙,都是康熙时期的大官,均为总督从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同名同姓,而且都倍受百姓爱戴,两人年龄相差20多岁,所以有大小于成龙之分。当时有民谣有云:“前于后
2024-09-04 15:26:00
于成龙成长于明清之际。明末崇祯年间,他考中副榜贡生,却因时局动乱而未能步入仕途。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四十五岁的于成龙才被安排前往今广西柳州的罗城任知县。而彼时罗城归
2024-06-25 18:39:00
...诉,反映自己在市区马鞍池西路一美发店理发多年并充值消费,但这次出差回来后发现店还是原来的店,店主却已换人。自己充值卡内还有2000余元,被拒绝消费。接到投诉后,鹿城区消保分局
2023-05-08 16:49:00
他从明朝考到清朝,45岁才当官,康熙评价其为清官第一
于成龙,字北溟,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崇祯十二年(1639)曾勉强考上副榜贡生,不算中举,但可以有资格参加会试。满清入主中
2023-02-24 19:56:00
网店女店主“被薅羊毛”千里追踪,为何一片叫好?看看吧
...场广受争议,但由于该项服务为拼多多吸引、锁定了大量消费者,各大网络电商平台为提升竞争力,在2023年底竞相推出“仅退款”、“极速退款”等功能。当“仅退款”成为头部电商平台的共
2024-06-05 23: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