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03 11:17:00 来源:戏说三国

一次离奇的怀孕

姜原,亦作姜嫄,乃有邰氏之女,高辛氏正妃,生周祖后稷。出野,見神足跡,履之,遂娠,而生后稷。以為不祥,棄之隘巷,而牛馬不踐;徙之山林,則林人皆遷;置之渠冰,而飛鳥覆翼。姜原神之,遂收而養。

时间:上古不详

地点:不详

目的:丢孩子

一个女子,她把婴儿抱到水渠边,打算第三次扔掉这个她刚生下来的孩子。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她不知道,这差点断送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那个被母亲遗弃的孩子,正是周国的始祖"后稷",本名为"弃"。

他的母亲呢,是"有邰氏女,日姜原,为帝元妃"。

"元妃"就是"正妃",也许你还记得,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也是帝的妃子,不过她是次妃,地位没有姜原高。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不过,两人怀孕的经历却出奇地类似。

某天,姜原"出野"。

"出野"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到野外游玩。

突然,她发现地上有个巨人的脚印。

"心忻然说",觉得兴奋且喜悦,便"践之",踩了上去。

这一踩可不得了,她马上感觉到"身动",也就是体内有胎动,"如孕者",像怀孕了一样。

照理来说,突然怀孕她心里应该是被吓了一跳的,但怀都怀了,也没有办法,便一直怀到了"居期",也即足月之后。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个故事和"简狄吞鸟蛋怀孕"简直一模一样。

我们前面说过,这类传说可能是后人为了提高先祖的神圣地位,加强统治法理性,而杜撰的,也可能是"母系社会"留下的印记。

那时,很多孩子都"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孩子的父亲要么是帝,要么就又是另一个人类男子。

帝喾的两个妃子性格有很大不同,次妃简狄是愉快地生下了契,但正妃姜原却总觉得这个孩子"不祥",刚生下来,就想丢弃掉。

她先"弃之隘巷",扔在了小巷里,但"马牛过者皆避不践"。

马啊、牛啊都避让了过去,没有踩到孩子。

姜原又"徙置之林中",但刚好赶上"山林多人",还是没有机会扔掉。

最后,姜原心一横,直接把孩子丢到了水渠的冰面上。

但这时,却有飞鸟"以其翼覆荐之",用翅膀把孩子包裹起来,为他保暖。

姜原"以为神",觉得非常神奇。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看来,这孩子应该不简单。

于是,她决定把孩子抱回家,抚养长大。

而因为最初曾想丢弃这个孩子,便给他取名为"弃"。

这,就是"周国始祖"-弃的出生经历。

当然,"马牛不踩"、"飞鸟保暖",现在的眼光可以理解为偶然事件,只是姜原抛弃孩子三次,实在有点狠心。

不过我感觉,这段其实也记录了另外一层意思。

她遗弃孩子后,并没有狠心离开,而是一直在旁观察。

她没有把孩子放在每个地方很久,而从她换了3个地方都没忍心真正扔掉,她应该也是爱这个孩子的吧。

"天选之子"弃从小就"屹如巨人之志"。

这里说的,"巨人"不是那个留下脚印的"巨人",而是指"大人物"。

弃,有着和大人物一样的高远志向。

当同龄的孩子都在玩刀枪棍棒时,弃"其游戏,好种树麻、"。

弃最爱玩的是挖土和种地,他所种的麻和大豆,也总是长得最好。

长大后,他又学会了"相地之宜",根据土地的特点,种相应的庄稼,从而大大增收。

弃能"相地之宜"是很了不起的。

表面来看这只是一种农业技术,但它其实蕴含了"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进行不同处理"的思想。

"弃会种地"的消息传到了帝尧那里,他便任用弃来主管农业,把种植方法推广出去。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到了帝舜时期,他也很欣赏弃,于是,弃得到了一块封地"邰",并开始以"后稷"这一官位为号,相当于当上了"农业部长",还是可以世袭的铁饭碗。

"后"在这里是"主管"。

「稷」,则是被尊为「五谷之长」、「百谷之主」的一种粮食。

所以「稷神」也被引申为谷物之神。

总之,后稷一族因这次封官而兴盛,并从此时开始以「姬」为姓。

在尧舜禹时期,族人「皆有令德」,一直保持着美德。

后稷还帮大禹治过水。不走寻常路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承官位。

此时已经是夏朝了。

不窋像父亲一样,勤勤恳恳地干了几十年,但在他老了以后,也即废除了「后稷」这一职位,也不再重视农业。

老周家的世袭铁饭碗,就这么没有了。

其实,按照之前的积累,他们家族应该也是可以苟一阵的,但不窋眼光长远,察觉到了更大的危机,于是,他决定搬家。

而且不是从村头搬到村尾,他要搬去的是偏远的「戎狄」。

古代泛称西方少数民族为「戎」,北方少数民族为「狄」,所以「戎狄」就是今天的西北地区。

但带着一群人搬家,谈何容易。

《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前往应许之地「迦南」。

神虽然让大家起居饮食无缺,但民众还常常怨声载道,因为面对未知,人很容易抗拒和动摇。

我想,不窋应该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但最终,这个部落还是成功迁徙到了「戎狄」。

虽然《史记》里只是寥寥几笔,但不窋敢于「放弃」先祖的基业是相当不容易的。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最后,得益于这种「当断即断的勇气」,不管是凭着运气,还是凭着眼光,夏末商初的乱世中,不窋的这个部落待在名为「戎狄」的西北地区,竟然获得了类似于在世外桃源中的境况的那种休养生息。

就这样,又过了几十年,不窋的孙子「公刘」当上了首领,从事农事耕种,按照土地的栽培特性来种植庄稼。

他遵循过去的因地制宜之道,经由水路去伐木,取得了建设的资材。

为什么走水路呢?有可能是木头太重,顺流漂动比较方便。

后来,后来行者有资,出门的人有盘缠,在家的人有积蓄,说明在公刘之时,大家不仅能吃饱,还都有了结余。

富裕的地区总是让人向往,其他部落的人也想分一杯羹,纷纷迁徙来归顺公刘。

我们也要加入这个大家庭,请您让我们留下吧。

司马迁写道:“周道之兴自此始”。你想,司马迁是在西汉写下了这句话,那时的「周」之于他,可能就像现在的我们对「唐朝」一样。

原来,那个存在八百年前的伟大周朝,是从这里开始的啊!我想,当他回望,而且写下那个曾经强大盛世的起点时,应该也非常感慨吧。

公刘为周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为此,《诗经·大雅》里还专门有一首《公刘》赞颂了他的美德。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

庆节呢,他带领族人到「豳」这个地方建立了国都。

后来,周族就在「豳」这片土地上经营了很久。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阶立,毁卒,子公非立。

周的首领之位在历经七代传承,可以看出,都是父子继承,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直到传给了「古公亶父」。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古公亶父」是《史记》重点记载的人物,他对于周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周朝不是他建立的,但古公亶父为后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点像秦孝公之于秦国,曹操之于魏国,亚伯拉罕之于犹太人。

重新经营后稷、公刘的基业,而且他还加上了「积德行义」,也就是重视道德,积累口碑。

于是,「国人皆戴之」,都很爱戴他。

当时,有个叫「薰育」的戎狄部族来攻打周国,公父就把财物给了他们,但没想到,对方得寸进尺,不久后又来,这次还要抢「地与民」。

周国民众就不干了,但这时,古公亶父却说:这段话以「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开头。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这八个字可太不简单了。「有民立君」是什么概念?

他说,君是民立的,也即领袖的权力是民众赋予的。

赋予权力做什么呢?「将以利之」也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如果没记错,这是《史记》中的人第一次提到「君权民授」的概念。

这种理念与「君权神授」是不一样的。

古公亶父能在几千年前说出来,非常具有进步性。

他觉得,只要民能得到利益,统治者是谁,又有何妨?

相反,如果为了自己的地位,而要让人民的父子兄弟去牺牲,那他实在是「不忍为」。

在这里,除了道德上的「不忍心」,古公亶父应该也意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既然自己的权力来自于民,就不应该做出伤害自己权力基础,也即伤害民的行为。

于是,古公亶父带着家人离开了周国。他们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最终「止于岐下」。

在岐山以南的周原,定居了下来。

古公亶父的迁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之前「不窋搬到戎狄」那次。

乍一看,都是靠「跑路」求生存,但是,这也反映了周国统治者的治理理念。

能和平解决的事就不动用武力,该讲德时就讲德,该离开时就离开。

像种地一样,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哪怕看起来是暂时妥协也没有关系。

二代的不窋如此,十代之后的古公亶父也如此。

古公亶父搬到了周原,而豳地之民呢?

他们是否服从了新领主的统治?

没有想到,豳地之民竟「举国扶老携弱,全国人一起跟着他搬来了岐山脚下。

请让我们继续跟着您吧。

是呀,是呀,我们愿意一生追随您。

他们应该是觉得古公亶父太仗义了,跟着这样仗义的领袖,肯定不会吃亏。

就这样,周原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兴旺。周边诸侯国的人也都来归顺他了。

你看,古公亶父虽然放弃了眼前的一些利益,但却获得了「更凝聚的民心」和「更强大的国家」。文明的摇篮

人多了起来,国家也大了。

古公亶父便完善了治理制度,他「贬戎狄之俗」,摒弃了戎狄的风俗习惯。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而营筑」,就是「建造」城郭室屋,并「邑别居之」,设置村落让大家分开居住。

这里的古公亶父究竟摒弃了什么「戎狄之俗」,《史记》没有明说,但西汉戴圣所编的记载周礼的《礼记·王制》里有这样两句话:西方少数民族戎,是披头散发,用兽皮作衣服,北方的狄,则用羽毛连缀成衣,住在洞穴里,并且他们都不以五谷为食。

可以看出,戎狄的生活是以狩猎为主,而非农耕,所以不太安定,居住地点受限,可能也有很多散居的。

这样虽然自由,却不利于组织管理。

不像种田的村落,大家有田,就不会轻易离开,而村长只要在村里喊一嗓子,大家也都能听见,政令很容易传达,不用一山洞一山洞地通知。

而且,当大家住在村里时,农耕群居的隐私不是那么多,每家收了多少谷物粮食,大家也都知道,「收税」也就比较方便。

所以,可能是半有意、半无意,古公亶父依靠农耕和打造村落,最后竟然建立了一个很有体系和很有组织度的国家。

而国家有了,治理变得有序,他就设立了「五官」,也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让他们分别掌管土地户口、军政、工程、爵禄和治安,也就相当于民政部、军队、住建部、组织部、公安部。

为什么要设立「五官」呢?

我们可以想想,种田的人多了,便需要登记、规划土地户口,人多粮食多,也需要防御外来入侵,所以要发展军政。

人员能统一调配,便能组织建设更大的工程,而管理人员需要官职和层级体系,自然就有了身份和俸禄的区别,需要选拔官员和制定爵位。

而当大家群居,矛盾也会比较集中出现,也就需要专门的治安人员,于是自此,周原上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明国家形态。

而周族也在这片土地上愈发壮大了起来。周人为何自称为“周”

那么“周”的称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这是古公亶父来周原居住,他们的国号才改叫周。

比如唐朝学者张守杰就说:“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不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显示,在古公亶父之前,就已经有个叫「周」的方国与商朝有来往了。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于是,又有学者推测,可能早在后稷时期,周族就自称为「周」了,因为「周」的甲骨文,是种满庄稼的田地,体现了周人重农业的传统,而这一传统就是从后稷开始的。

但真相究竟如何,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定论。

总之啊,古公亶父对「周」后来的兴盛是功不可没的,民众也因此「皆歌乐之,颂其德」。

《诗经·大雅》中,就写道: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絲縣瓜陡,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夏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水浒」二字正是源自于这首诗,指的是「岐山脚下的周原」,并由此引申出了「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在那里,水浒是借用周原来比喻梁山,而在了解古公亶父的故事后,我们应该也体会到了「水浒」这两个字的伟大之处。

说回《周本纪》,古公亶父有记录的儿子,一共有3个,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则是与「太姜」所生的「季历」。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前面诗经里有说,姜女就是指「太姜」。

而古人喜欢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次序,但至于虞仲、季历之间为什么少了一个「叔」,这就不得而知了。

而季历的妻子太任和他母亲太姜一样,司马迁特别强调了,这两位都是贤能的女性。

在之前,《史记》很少记载妻子,专门这么说,应该也是希望我们留意到她们。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季历与太任的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周文王」西伯昌。血脉的传承

昌的诞生非常传奇,《史记》载道:太任生子昌,有圣明之兆。

古公亶父也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

古公亶父虽然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但似乎在暗示,他对孙子寄予厚望,想要立昌为首领。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但昌的父亲季历只是小儿子,前面还有两个长兄,根本轮不到他继承。

昌当继承人自然也就不合理。

那么,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又是怎么看的呢?

他们听到那句话,知道古公亶父想立季历,「以传」给他的孙子「昌」。

到这里,事情就有点复杂了。

如果你是太伯、虞仲,会怎么做呢?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但他们所做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逃亡到了荆蛮,也即「江南楚地」。

从西北到江南,已经是非常远的距离。但接着,他们还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那就是纹身断发。

因为当地有个习俗,认为身刺花纹,剪短头发,就可以躲避水中的蛟龙。

太伯、虞仲便入乡随俗了,。但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个行为并不是真的为了躲蛟龙。

实际上是宣告两人要与周族脱离关系,不再享有继承权。

为什么两兄弟要这么做呢?

司马迁只写了一句:都是为了成全季历,成全古公亶父想借由他传位给昌的心愿。

说实话,古公亶父到底喜欢孙子昌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喜欢一个孙子,竟然让两个有继承权的儿子说放弃就放弃了?还离家出走。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这个单纯的情感动机,充分吗?

有学者从「周本纪」的一句话里,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那就是:“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太姜生季历。”

司马迁只强调「太姜生季历」。这就隐含了一种可能性:太伯、虞仲也许并非太姜所生。

为什么「太姜所生」很重要呢?

《诗经·大雅》说: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姜女,聿來胥宇

古公亶父是来到周原之后,才娶了太姜。夫妻还会共同视察山水和住地。

商周时期,贵族常常通过联姻,结成政治联盟。古公亶父与太姜的结合,也不例外。

据考证,太姜应该是西方「羌族部落」的贵族。

古公亶父来到周原,与本地羌族联姻站稳脚跟,完全在情理之中。

太姜的背景应该是对古公亶父有加持的。

所以啊,「季历继位」可能并不完全因为儿子昌招人喜欢,而是因为母亲太姜背后的「羌族势力」。

另外,季历的妻子太任也来头不小。

《诗经·大雅·大明》说她是:“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所以这次联姻相当于周又抱住了另一条大腿。

到这里,再联想前面记载的「皆贤妇人」。便不难发现,季历的母亲、妻子都来自位高权重的家族。

从利益来看,季历继位,可能对周人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我们回顾周过去的族谱,全都是「父死子继」。

这证明周的首领传承是比较有序的,应该是长子继承,也就是说,只有长兄太伯、二哥虞仲彻底离开这场王位争夺战,才能名正言顺地传给季历。

那兄弟俩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了离开的决定呢?

是在侄子昌出生的时候?

或者是听到古公对季历赞许有加的时候?

又或许是看到周人老老少少其乐融融的时候?

在这些时刻,他们可能想到,这个家族,需要壮大,周人世世代代的祭祀,需要延续,而这个老老少少其乐融融的国家,也需要继续发展吧。

于是,两人回到各自的家,通知妻小,准备好行李,并在码头安排了一只小船。

等到晚上,趁着月色正浓,留下一封书信后,一行几人便匆匆走出了家门。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兄弟俩临走前,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是否会想到,父亲、弟弟看到信时脸上的表情?

他们会担心远行的自己吗?

周人会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繁荣下去吗?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码头,东方的天空刚亮,正好可以行船,身边没有送行的人,只有简单的行李和几个随行家眷,作为陪伴。

他们顺流而下,经过不知道多久的漂流,最终来到了那个陌生的荆蛮之地。

不知当两兄弟纹身断发的那一刻,是否也会望向西方,想起那里的故乡和亲人呢?

也许,他们家族的道德教育就是如此,为了家族的荣耀,总得有人牺牲,就像《权游》中的小玫瑰,生来就与家族的利益紧紧捆绑。

这是他们的锁与使命,但也是他们的荣耀。

不过,太伯、虞仲的故事尚未结束,他们虽然放弃了首领之位,但却在「荆蛮地区」却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并建立了「勾吴」,也就是著名的「吴国」。

他们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司马迁将两人的事迹写在《世家》中的第一篇,也即《史记·吴太伯世家》里。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这应该是对他们最大的致敬。这里的故事,我们之后再说。

我们再回到周本纪。

后来,古公亶父死了,季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首领之位。

他在位时,「修古公遗道」,修持古公亶父留下的治国之道,「笃于行义」,坚定地施行仁义。

因此,「诸侯顺之」。

周族后代还尊称季历为「公季」,表示他和先祖「公刘」、「公亶父」一样,有很大的功劳。

八百年周王朝,是怎么发展、兴起的?一切都源自一次离奇的受孕

季历去世后,便是他的儿子西伯昌即位了,他,就是周文王!

周在西边兴起了,但他们最大的威胁并不来自于周边,而是东边的商纣王。

我们都知道,纣王囚禁了西伯昌,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现在的周还只是一个地区的割据政权,它是如何成为天下共主,奠定800年的江山呢?

武王盟津汇集诸侯,为何又突然撤回?后来又是如何灭商的?

《史记》的姜子牙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这些,我们下次再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3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公亶父为何从豳迁到周原
...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豳地处北方,地势较为狭窄,资源有限。古公亶父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决定向南迁徙。周原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
2024-03-20 15:39:00
公亶父:奠定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基础
...(dǎn),商朝武乙时期周部落首领,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后人追谥他为“周太王”。公亶父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
2023-09-15 14:57:00
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制定了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带领周族人逐渐走向强盛。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公亶父这个人物,所以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看看公亶父究竟是个怎样的
2022-12-26 16:19:00
...原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诗经·大雅·绵》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
2023-08-22 10:56:00
司马迁为何四次提到一个秦朝统一的预言
...256年,秦庄襄王派大军灭西周,公元前249年,灭东周,周王朝寿终正寝,实现了“别五百载复合”。从公元前256年算起,隔了17年后,公元前238年是秦王政九年,这一年秦王赵政
2023-08-12 15:46:00
在戎狄遍布的西陲,秦国是如何发迹的?
...水上游,正式占领岐山以西的周原故地,从而完成了对周王朝册封之地的实际占领。到公元前七世纪初,秦武公已经沿渭水流域一路向东,沿途消灭荡社、彭戏氏等小部族,迅速扫荡整个关中平原,
2023-01-20 22:21:00
《水浒传》的“水浒”原来是这个意思,豁然开朗!用意并不简单
...周族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最终建立赫赫有名的周王朝。这一典故含有歌颂周代发祥史的意味,‌而用来题名描写梁山好汉聚义的故事是非常合适的。首先,这里的“水浒”指的是周部族居住
2024-10-16 13:21:00
商代军队是以师为单位吗?普遍有何作战方式
...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大小诸侯均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周人是古
2024-06-13 15:06:00
中国的称谓始于西周?周人何以史诗级逆袭?
...图/受访者提供先周,指的是周人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前的历史时期,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都属于先周。也就是说,先周是周人发迹的时期,周原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岐邑。为了这个“先周首
2023-06-09 08: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放怀楼:百年老字号宋韵中秋文化礼,低糖健康中秋新选择
桂花飘香,老字号的宋韵雅礼桂花香渐浓,中秋的脚步近了。对于许多老杭州、老浙江人来说,中秋的记忆里,总少不了那份带着江南韵味的甜蜜
2025-08-14 13:38:00
212青峰九兄:青峰(注:柴德庚,字青峰。),你能知道吗?正在八月十日晚上九点半钟的时候,好消息来到了,由梦中惊醒过来才知道自己还没有死
2025-08-14 17:20:00
209母亲:十八年了,我计算您的年龄快七十了。如您还健康,相信在一二年以内一定能看到您最喜欢的一个最幼的儿子,而且使您很满意
2025-08-14 17:20: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莱芜区于2025年6月至9月举办“红动莱芜”济南市莱芜区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活动
2025-08-14 17:42:00
日本无条件投降80周年 一起回顾老照片里的“胜利时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在抗战胜利这一天,全国各地人民以不同方式庆祝
2025-08-15 00:14:00
王丰庆: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
1906年,王丰庆出生于弋阳县樟树墩乡大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他在家乡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参加方志敏、邵式平
2025-08-15 04:29:00
抗战中的太原 武装队长“顶塌天”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清太徐县公安局旧址(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次猝不及防的遭遇战,竟成了以少胜多
2025-08-14 07:12:00
文化中国行|湘子庙 道教全真派祖师庙
湘子庙在西安南门里西侧,位于湘子庙街与德福巷的三岔路口,与南门东侧的书院门隔街呼应。湘子庙是西安城内道教全真派祖师庙,也是西安市主体建筑尚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
2025-08-14 08:04:00
抗战中的太原:我的父亲是少年情报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武铁柱的故乡五坡村(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故乡五坡村在晋源区最西边的天龙山上,因村小人少
2025-08-13 08:21: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⑧|喝咱一碗水,给咱挑满缸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亚飞 董昌 王亚楠文案:彭文君 苏畅 袁铮制作:齐媛媛 曹珍 翟晓晖 韩海莹 袁欣悦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
2025-08-13 08:29: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姜晓彦8月7日,在潍县集中营解放80周年来临之际,一场特殊的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行
2025-08-13 10:06:00
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8月13日播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由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
2025-08-13 15:16:00
屯堡文化:多元价值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600多年来,屯堡人在与贵州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2025-08-13 15:30:00
海外网8月13日电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原队员清水英男8月13日接受日本时事通信社采访,讲述了在“731部队”的真实经历
2025-08-13 18:17:00
大皖新闻讯 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非虚构历史长篇《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章宪法
2025-08-13 1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