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18 17:1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且博大精深。而我们也都知道,文化一旦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就会形成宗教。而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着比较主流的3大宗教,分别是道教、佛教和儒教。其中,要以佛教和道教最为主流,并且佛教还是信徒最多的一个宗教。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不过,佛教并不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而是在汉朝时期,从西域传到我国的。只不过,佛教在我国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以及成为了一种结合中国特色的佛教,并被大家所认可。如今,几乎全国各地都会有寺庙的存在,可见佛教在我国的兴盛程度。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与佛教相比之下,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就会显得“冷清”许多。因为道教讲究的是无为而治,远离俗世进行修行,很少会像佛教一样进行宣传,所以大家也都比较少见到他们。

不过,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形象,那就是我们印象中的和尚,大多都是又一些肥胖的,而道士反而大多数都是清瘦的模样。而且,和尚和道士都是吃素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其中的原因,非常耐人寻味,也非常让人意外。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首先,和尚和道士,虽然都是出家人,也有着各自的信仰,但所追求的东西却不一样。和尚大多是以明心见性为主,所以在很多时候,僧人们都会选择在一个地方坐禅,坐着一动不动,而且一坐还是一整天。偶尔会干一些活,也大多都是挑水、劈柴这样的琐事,虽然会有一部分僧人以习武为主,但也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僧人的大多数时间,大多花费在打坐上。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而且,到了现在,现代科技越来越发动,需要人们自己动手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僧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打坐、参禅。所以,由于缺乏运动量的原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的“发福”。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而道士则不一样,虽然道士也需要打坐,但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练武、强身健体上了。据悉,道士每天都要花费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练武上,再加上道士们都非常注重养身,对于自己的饮食和体态都会比较在意。所以,道士们往往并不会过于肥胖,反而都是一副清瘦的样子。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其次,就是视觉效果。因为道士大多都留着长发,而和尚却都留着光头,所以在视觉效应上,和尚就会显得比较胖了。就好比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那些长发飘飘的女性,也都会觉得他们的脸小,从而影响我们对一个人胖瘦的判定。还有,道士们因为留着长发,就会显得有一些仙风道骨,给人的印象也会更加清瘦一些。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最后,就是佛教和道教代表人物的形象了。我们一般去寺庙的时候,都会发现很多佛像都是有一些富态的,像如来佛、弥勒佛等等,都因为有一些富态,并且经常笑呵呵的,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和尚也都变成了比较富态的形象。

相比之下,道家的雕像或者画像,大多都是仙风道骨,长发飘飘,在体态上都比较纤瘦。再加上道士们经常下山降妖除魔的形象,就更加需要一个非常轻便的身手,自然会给人一种清瘦的感觉。

僧人为何大多比较“富态”,而道士却大多清瘦

不过,在这里要说的是,人的高矮胖瘦,其实都是存在的,在和尚中也有很多的瘦和尚,在道士中也会存在一些比较富态的道士。之所以大家会认为和尚大多肥胖,道士大多清瘦,主要还是受了很多影视剧的影响。真正要谈论起来,并没有这样绝对的情况出现。你们认为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8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佛家弟子见面打招呼说“阿弥陀佛”,那么道士们怎么打招呼呢?
...呼用语是阿弥陀佛,不知道道教信徒的招呼用语是什么。道士们见面时,最早是说“无量寿福”,它是导师们祝福善信的一个专用名词,和佛教的阿弥陀佛并不是一个意思,但由于西南地区“福”和
2024-12-02 20:23:00
从道士到国师,隋唐时期的道教发展与影响力
...,会发现天下天师全部都姓张。《隋书·来和传》记载:道士焦子顺、张宾、童子华,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这三个道士,难道真有预测天下之能力?当然不
2023-09-29 16:22:00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之争
...道家思想上改造而成的,讲究的是清静无为。对于百姓,道士们的态度是先度个人后度世人。本身对于弘道就没有多大兴趣,不做宣传,或者说宣传的力度不够,再好的酒也很难卖出去。你看到的道
2023-10-24 14:04:00
武则天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她有什么目的?
...让男宠扮成和尚进宫的“妙招”就应运而生了。说起来请僧人进宫作法祈福,还是一件“利于社稷福祉”的功德。这一方面堵住悠悠众口,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武则天的佛教信仰,最后还能让男宠无可
2023-01-26 19:01:00
佛教与道教:何以佛教在中华大地更胜一筹?
...·百官志》记有唐开元末期道、佛两教的情况:道观1687,道士776,女冠988;寺5358,僧75524,尼50576
2024-04-02 12:54:00
为何历史上常有灭佛运动,却没听说有灭道的
...页。由于会昌法难的实行,许多佛寺被毁坏,戒律破坏的僧人数目堪称浩繁。佛教生存环境极其艰苦,经历了一次所谓的“灭顶之灾”。佛教在唐朝时期之所以会遭到如此严重的打压,是由于当时的
2023-07-13 20:46:00
清朝为什么会允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些老照片中,有一类人群显得格外特殊,他们就是清朝的道士。这些道士除了没有穿着满式服饰,头上也没有辫子。要知道当时的“剃发令”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不遵从就会被赶尽杀绝。可是这些没
2023-05-15 14:25:00
和尚不杀生,能抗日吗?
...得肯定,那就是这些女尼都是还俗后才抗日的,并不是以僧人的身份上阵杀敌。这个细节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僧人四大皆空,不问世事,超脱于生死荣辱、家国兴亡之外,而且五戒十善以“不杀生
2024-01-22 21:00:00
宇文邕活了36岁就病逝了,民间传说他身患恶疾,是生前灭佛所致
...国家必弱。这时,一个叫卫元嵩的出场了。卫元嵩原来是僧人,之后还俗,开始走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劝宇文邕不要为少数僧尼谋福利,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这样才能实现盛世。于是,一场
2022-12-16 14: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李文豪鲁网9月2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和座谈会
2025-09-27 17:53:00
古人做的紫禁城圆明园纸质建筑模型,能有多精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26日,“始作以成——从烫样说起”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开幕
2025-09-27 18:19: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人秋游玩啥?都在吉林这件扇面里
国庆将至,又到了秋游好时节。古人对秋日出游的喜爱,丝毫不逊于现代人。从流传千古的诗文到传世的书画,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秋日赏景的身影
2025-09-27 23:06:00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钟国楚,1912年生,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团东进至江南后在江宁
2025-09-26 08:14:00
18世纪,吴桥杂技走遍中国;19世纪,吴桥杂技走向世界。100多年前,作为“现代杂技之父”,吴桥人孙福有带着他的中华国术大马戏团欧洲巡演
2025-09-26 09:16:00
微视频|二师铁门关市12万亩香梨丰收
2025-09-26 15:20:00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丨编钟乐舞《金声玉振》,奏响千年礼乐新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丁安顺“仁礼天下・和合大同”,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将在曲阜孔庙举行。目前,大典迎宾开城
2025-09-26 16:12:00
文脉相通,医心共鸣!名医故里再次联动,共话传承
鲁网9月26日讯9月24日,2025山东(长清)“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正式开幕。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张仲景故里河南南阳
2025-09-26 1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