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为什么会允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14:2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对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大家最主要的印象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半秃瓢的金钱鼠尾发型了,而这,正是来源于清朝初期的剃发令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使得数百年间,中国男人一直留着难看无比的所谓金钱鼠尾。

清朝为什么会允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清军入主中原后,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这让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进一步被激化,甚至出现了各种反抗清朝的武装力量此起彼伏。

为了对汉人进行镇压,巩固清朝的阶级统治,满人开始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自古以来对于衣冠服饰身体发肤非常注重,剃发易服,无异于斩断文化之根,令每一个有血性的人分外不能容忍。

然而,清朝统治者为了快速建立在中原的统治,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更为了清洗大量的敢于反抗的汉族抵抗人员,他们还是强行推广了这一政策,甚至还出台了“留发不留头”这样的残忍政策。

这种政策激起了民愤,尤其是在清朝初年,剃发易服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动荡不安,更让那些不愿意屈服于清朝统治的汉人流离失所。不过,靠着汉奸和武力,这项政策还是顺利推行,在清朝末年保留下来的那些古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汉人已经完全接受了满人的剃发易服:男人们普遍留着半月秃瓢,坠着长辫。

然而在这些老照片中,有一类人群显得格外特殊,他们就是清朝的道士。这些道士除了没有穿着满式服饰,头上也没有辫子。要知道当时的“剃发令”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不遵从就会被赶尽杀绝。

可是这些没有改变服装发饰的道士,为何丝毫都没有受到影响呢?清朝为何又会允许这些道士保留他们的衣冠发饰呢?

其实在清朝初年,包括道教在内的汉族人,都是要剃除头发的,但是,后来道士们的确恢复原有的衣冠发饰,但是,由于资料过少,再加上记载不全,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说法。

清朝为什么会允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第一个说法:与清朝年间在民间流传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有关。在这个流传多年的民间歌谣里,就有一条“儒从释道不从”。也就是说,不是出家人的汉人都要穿满族服装,并且剃发留辫。

但是,如果他们是出家人,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汉族服饰和发饰,不用做出改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习俗,道教和佛教的服饰都未曾发生改变,而且道教继续可以将头发盘起来,和尚也依旧可以留光头。

第二个说法:与清朝皇帝的宗教观有着密切关系。在清朝入关以前,他们对中原本土宗教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入关以后,然而当清朝统治者建立政权之时,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对于百姓的影响力。

而且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就已经深受佛教影响,满清八旗正式入主中原以后,他们也已经开始插手佛、道二教的管理。当时清朝统治者为了拉拢这些在民间影响力巨大的宗教,他们并没有采取强硬的被迫归降手段,反而是对这些人礼遇有加,采取包容怀柔政策。

清朝为什么会允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所以综上所述,道教之所以没有改变汉人衣冠,一是由于当时的民间习俗影响,二是由于统治者对于道教的管理更加宽泛。让这些宗教保留他们原有的特色,其实就是清朝统治者,稳固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1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时期的道士,为何可以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要十从十不从起到了重大作用,简而言之,道士可以保留汉族的所有意识和生活规律。事件回顾我们都知道满清在入关之后,有了大规模的剃发制度,而剃发制度最主要的一点便在于收拢天下的心。
2023-01-04 17:07:00
...降新主,旧情全抛。大初期,为安抚汉人,未曾强制改变汉族的衣冠发式。朝堂上,汉满两班官员,各守本位,和谐相处。然而,这一切都被孙之獬的一念之差所破坏。孙之獬,欲借助自己的投机行
2023-11-16 16:40:00
聊聊南北朝十六国君主对儒释道选择
...政权的礼乐法制,他建社稷,立宗庙,司礼乐威仪,并署汉族士人为经学、律学、史学祭酒,利用儒学为后赵培养人才。《晋书》记载,石勒“亲临大小学,考经义,赏帛有差”,“定九流,始立秀
2024-06-22 21:49:00
最先提出中华一统的国家,全面融入汉族后抛弃民族风俗,自称汉人
...生不息,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因为,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虽然在军事方面的实力,比不上其他的民族,但汉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要比其他民族的文化成熟、先进得多,这些民族非但没有废除汉
2023-09-25 14:37:00
满清剃发令:对汉人信仰与自信的打击
...以及信仰,因为衣冠发式一度造成汉满的文化冲突,引起汉族官民的强烈反抗,人们誓死保卫自己的权益,纷纷起义反清。许多地方都引发了可歌可泣、壮烈的事情,比如“江阴八十一日抗清起义”
2024-01-03 21:38:00
真金不死,根本轮不到朱元璋建立明朝
...。忽必烈在痛苦中郁郁而终,却没有为元帝国确立稳定的汉族传位制度以及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这造成了元朝政局动荡,皇位继承混乱不堪,直至元顺帝被朱元璋赶回漠北。试想,如果真金能平稳
2023-02-22 21:46:00
朱元璋对南北风俗的改革与影响
...人是被视为两个民族的。如果历史就这么一直发展下去,汉族彻底分裂为两个民族是完全有可能的,好在明朝取代了元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做了皇帝之后,立即就用雷厉风行,甚至是残酷暴虐的
2023-12-12 16:15:00
满清入关后,出家人为什么不用管?
满清入关以后,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汉族老百姓颇不服气。为了让汉族老百姓服气,满清实施了一项严厉的措施,就是“剃发易服”,并且做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规定。也因此,很多
2023-08-12 17:07:00
佛教与道教:何以佛教在中华大地更胜一筹?
...·百官志》记有唐开元末期道、佛两教的情况:道观1687,道士776,女冠988;寺5358,僧75524,尼50576
2024-04-02 12: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李文豪鲁网9月2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和座谈会
2025-09-27 17:53:00
古人做的紫禁城圆明园纸质建筑模型,能有多精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26日,“始作以成——从烫样说起”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开幕
2025-09-27 18:19: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人秋游玩啥?都在吉林这件扇面里
国庆将至,又到了秋游好时节。古人对秋日出游的喜爱,丝毫不逊于现代人。从流传千古的诗文到传世的书画,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秋日赏景的身影
2025-09-27 2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