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22:13:00 来源:精彩生活

现代人御寒最为重要的原材料就是棉花了,被子和棉衣这些御寒的基础物资,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寒冬季的季风。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清朝人御寒

但是在宋朝之前是没有棉花的,因为棉花的传入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传入中国。那个时候并没有开始批量的种植,当然没有批量的产量,也就没有人研究这一具有高附加值农作物的作用。

直到宋朝开始棉花才被批量的种植,随着一位棉纺技术变革创新的纺织家黄道婆的出现,把棉纺技术推向了成熟。

不仅各种花纹的纺织品,人工棉花加工技术也走向了成熟,棉被棉衣才开始真正地被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但是在宋朝之前根本没有出现过棉花,更谈不上使用和运用,那么古人为什么照样没有挨冻呢?

在没有棉花之前,人们没有棉衣,在寒冷的冬天都是怎么度过的呢?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从此人们对火地运用到达了极致。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烧烤这个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美食享受,早在燧人氏制造了火种之后,燧人氏的后人就开始了全民烧烤的生活。

在此后燧人氏的儿子伏羲氏发现用火烤食物味道非常的好,利于撕咬,烧烤不仅可以取暖而且又把原始的食材中的细菌杀死,降低细菌带来的疾病。

这样以来取暖的同时还能吃到健康的食物,提高了自身卡路里的储备,大大提升了单个人的御寒的能力。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自从有了火之后,人们的社交生活范围开始不断地扩大,围绕着火的加工工艺从无到有。比如酒的产生,华夏五千年来的酒文化开始在夏禹时期就开启了大幕。

在《吕氏春秋》、《战国策》、《世本》中都有关于仪狄造酒的记录,仪狄造酒技术的出现自然离不开火这一重大发现。仪狄是专管酿酒的官员,从此拉开酒文化的大幕。

酒的出现开始是具有取暖作用的现实体感的,随着摄入量的增多,人们发现酒喝多了会醉,古人酿酒后的分享扩大了社交范围。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酒从此成了最好的一种分享社交,在这个时候人们渐渐地发现白酒加烧烤的模式对抵御严寒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社交活动。当然这个时候的古人并不是主要靠着酒肉取暖活下去的。

夏禹时代随着火的运用,出现了烧烤食物的雏形,酒也开始问世。这些不能保证人们度过严寒的冬天,于是会把打来的猎物皮毛用骨针串联起来,缝制成衣物穿在身上,起到御寒的作用。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这个裘皮大衣的原始制作方法,让古人穿上了真皮大衣,自然是起到了非常好的御寒作用。当然真正能穿得上裘皮大衣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穿着的还是树叶。

在麻布没有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普通的百姓还没有到人人都穿上裘皮大衣的情况下,很多人靠的是树叶缝制在一起御寒,显然这样是起不到御寒的作用的。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这个困扰着古人的问题直到殷商时代才找到了解决的方案,殷商时期的西伯侯得益于渔网的启示,想制造出一种跟渔网一样的东西取代树叶,让百姓变得更加的暖和。

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树皮可以制作出纸张大小的粗布。把韧性强的树皮晒干后捣碎,再经过水泡之后,用漏网把树皮的杂质粘着在网子上边晒干后,就成了一张一张的纸片样子的麻布。

把这些一张张的麻布按照尺寸的需求缝制起来,粗布衣从此开始被社会广泛的运用。粗布衣经过层层的加厚,御寒的效果大大增强。层层的链接起来,厚厚的几层叠加起来,就成了厚厚的被子。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这样一来有了厚厚的纸衣服和被子,人们再也不畏惧严寒的冬天。到殷商时期御寒能力的提升,大大降低了因寒冷造成的疾病和冻伤,从此人口开始有了稳定的增长。

在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交活动变得频繁,社交的范围不断的拓宽,推动朝代更替的战争开始频繁的发生。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一个标志。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变更因素非常的多,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足够的人口和战争的物资,这些是基础。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这些都是在解决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后,就像《三都赋》中记载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火锅一样,人们生活已经开始逐步的朝着质量方向爬升。

吃火锅不仅可以吃到美食杂烩,还能够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地抱团取暖。

除了这些取暖的基础资源不断被发现外,古人还想出了很多的取暖的方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因此即便是没有棉衣棉被,依然靠着纸衣服和纸被子加上后来不断创新的取暖方式,对抗着寒冷的冬天。

古人在抵御寒冷的过程中制作出了取暖的手炉,这也就是现在暖手宝的原型。古人把火种放进挂着提手的陶器中,小型号的用于单人的取暖,大一点的可以共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取暖。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在这个取暖的过程中,人们还有了别的发现,用火烧一面空心的墙,屋子里边的温度会快速地提升,这也是现代暖气片的原型吧。

除了这些,古人还发明了火炕。火炕有历史记载的年代在半坡遗址中已经出现,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已经能够把做饭用的灶台和床连接起来,能够在做饭的时候同时给火炕加热。

这一个传统直到现在很多的北方的农村依然保留着,这一古人智慧的取暖方式直到今天依然盛行。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当然,古人的取暖的方式还有很多,地炕和温室殿也是不错的取暖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可能比较的浪费加温的资源。

并非普通的家庭搜能够承受的了的,所以古人的智慧比较大众化的取暖方式一直传承到现在,比如火炕和取暖炉。

古人在没有棉花的时候,用自己的智慧制作出了纸质的衣服,在寒冷的冬季把纸衣服做得更为的厚实,这样解决了单体户外活动的御寒能力。并且把这个原理用在了覆盖在身上的被子上,起到了非常好的御寒效果。

古人御寒不仅仅是依靠纸衣服的麻布,还有古人凭借着智慧制作出来的取暖方式。从最初的火种出现后火堆取暖烤火同时烤制食物,到火锅聚团取暖汤煮美食.

再到火炉和火炕的普及和应用,古人的取暖智慧直到今天都一直被沿用,故此没有棉花的古人照常不会受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冬天穿纸衣盖纸被御寒为何不会受冻?
...的呢?他们靠什么度过一个个难熬的冬天呢?难道全是靠棉花吗?”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回家进行了搜索,发现了一个未曾注意过的冷知识——棉被到了宋朝才兴起,在宋朝之前古人大多是穿纸衣、盖
2023-07-13 14:43:00
浅聊古人冬天受冷受冻的辛酸历史
...,丝绸和麻布成为人们穿得最多的衣服。直到南宋时期,棉花才开始全国性地普及,制成保暖性极佳的棉袄、棉鞋、棉被,一直沿用到今天。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把狩猎获得的野兽皮扒下来
2023-07-12 07:19:00
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古人冬天怎么睡觉?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棉被是在宋朝以后出现的,当时棉花种子被引进,棉花种植开始了。所以当时的人们把棉称为被子。后来又被叫做御寒服、御寒衣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棉被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棉被逐渐变
2025-04-23 15:04:00
​古人御寒之穿衣攻略
...敦儒也有“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间”的诗句。棉花原产于印度,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中国。棉衣在舒适性、透气性等方面都远超纸衣,纸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棉纺织品在我国内
2023-12-26 00:24:00
没有暖气的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质顶棚或楼板。作为最普通的御寒圣物“棉衣”的原材料棉花,直到宋朝才开始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和应用,那可以穿什么取暖呢?贵族当然可以穿裘衣,也就是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贵美观的动
2024-10-18 10:46:00
棉被:让人羡慕的御寒利器!
...术还不发达,所以无法大范围普及。要知道,光用手工为棉花去籽,就得把人累个半死,接着,还得拿一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小竹弓把棉花弹松,才能做棉絮;至于织布,用的也是小纺锤、小纺车
2023-12-15 04:05:00
中国古人会穿什么度过寒冷的冬日呢
...们可以穿着羽绒服、大棉袄、冲锋衣、雪地靴过冬,但是棉花在宋代才传入中国内地,真正的普及要到元代。所以,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古人是没有棉衣的。那中国古人会穿什么度过寒冷的冬日呢
2024-01-13 20:20:00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有欠缺。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穿棉袄呢?根据记载,棉花并非我国本土作物,而是分别在秦汉和南北朝时期通过南北两条不同的线路传入中国的。且一开始棉花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并没
2023-09-26 11:21:00
古代没有空调暖气,古人的取暖神器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南宋的时候,福建、广东西路、江南、川蜀一带都出现了棉花的种植业。在当时棉花的种植已经相当广泛了,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使用,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棉织技术已经很时尚了,穿着
2023-03-06 13: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山东万诚拍卖丨“琅琊典藏”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启幕
2025年9月28日上午10:00,山东万诚拍卖行将在新闻大厦四楼举行拍卖会,公开拍卖书法、绘画及钱币共计204项拍品
2025-09-11 10:51:00
山西河津一村竖碑“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 韩城市文旅局:地方政府应正确引导群众
近日,山西省河津市西辛封村在村口立起“汉太史司马迁故里”的石碑,引发争议。近日,网友“达岸872”在网上发布文章“别让错位‘故里碑’侵蚀文化根基”一文
2025-09-11 07:59:00
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据红迷们统计
2025-09-10 08:16:0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九月十日是教师节。那么古代有没有教师节呢,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
2025-09-10 15:27: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吴瑞:绝命家书立下以身许国铮铮誓言
“倭寇未灭,誓不生还”,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奉命调上海参战。当夜急行军途中,吴瑞分别给父亲
2025-09-10 15:27:00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6月28日晚,安顺文化中心剧场内掌声如潮。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首演现场,屯堡石墙与江南水乡在光影中流转,小人物的爱恨悲欢间
2025-09-10 15:58:00
【AI编辑部】“酒神”“酒圣”“酒仙”共赴酒博会,就在贵州这张桌子上
当万千佳酿在第十四届酒博会绽放醇香,一场跨越时空的“品酒盛会”也悄然启幕——我们特邀9位“史上最懂酒的大神”专程赴约,他们或是酿酒始祖
2025-09-10 19:05:00
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沙县这座闽中山城因“内迁”而成为福建的医疗避风港。这里的医学院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
2025-09-10 13:13:00
今天,送你一朵小红花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精神的象征,肩负传承文明的重任。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壁垒
2025-09-10 13:53:00
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来宁捐赠侵华日军发放的反动传单原件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图为印有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照片的美国《LIFE》杂志
2025-09-10 07:43:00
名家新作 | 刘强: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 ——《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读后
赵永刚教授《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是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徐兴无
2025-09-09 22:15:00
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女士携研究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向馆方捐赠其二战期间日军印制的宣传画报实物。
2025-09-09 19:36:00
9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作为核心举办地
2025-09-09 11:38:00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