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1:21:00 来源:维达说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这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著名大臣和文学家张耒写给两个儿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少年郎在冬日清晨冒着寒风吆喝卖饼的情景。

诗人以直白质朴的语言,畅述了卖饼儿的事迹,以此警示和劝勉自己的儿子们:男儿既立志向就要坚持不懈,不惧困苦。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卖饼儿衣衫单薄,可见当时的贫苦百姓根本穿不起棉袄或者动物皮毛做的绒衣。

而且我们依照史料,可以得知也许他当时穿的衣服并不是我们想的普通布料,而是一种纸做的衣服。

棉衣棉被对我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用品,但宋以前,普通百姓却只能通过纸衣纸被来抵挡严冬。

古代冬天有多冷

如今的我们在动用各种取暖工具抵御寒潮时,是否也会好奇古人如何过冬呢?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对古代的气候有过相关研究,实际上我国不同时期的气候状况是不同的。宋代以前气候较为温暖,宋代及之后则寒冷的年份居多。

但实际气温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且温暖和寒冷的气候在这期间是交替进行的。

总体而言跟现在一样,冬天必然寒冷,北方也必然要比南方冷的。古代与现在不同,没有暖气这种高科技的产物,但劳动人民还是运用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暖宝宝”。

古人取暖法宝

古代最常见的取暖工具就是煤炭了。我国使用煤炭的历史很早,西汉时期就有炭盆了,将燃烧的炭盆置于房屋中间可以让室内暖如春日。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一些高质量的名贵煤炭如“红罗炭”等还有久燃少烟的优点,深受天潢贵胄、达官贵人的青睐。

但即使是最普通的煤炭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尤其是在战乱分裂和腐朽黑暗的年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人间惨剧数不胜数。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手炉、脚炉、汤婆子这样可以随身携带的取暖小物件。

我们经常能在清宫剧里看到小主们揣着手炉。

在容器中放置烧热的炭火炉灰,或灌入沸腾的热水,闭合好后再在外边围上一圈绒缎面子,捂在手心里。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暖手宝、热水袋的前身。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再说,多围几层锦缎,在外边披上一件兽皮或者雁绒的大氅,再戴上毡帽。出门时坐轿子,回家时盖毯子,自然可保一冬无虞。

这当然也是生活条件好的人才能拥有的,那穷苦百姓到了冬天是不是就都要活活冻死了呢?

非也,早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古人“炙地”取暖的方法。就是用火先将地板烤热,然后人再坐或者躺在上面。

现在北方许多地区还在使用的火炕,最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除此外,古人还发明了纸衣和纸被,作为穿住的必需用品,这两样东西救了不少穷人的命。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纸衣纸被

现在拿出一张A4纸,只要笔尖轻轻一戳就破了,何况是拿来做衣服。那么难道古人用宣纸做衣服吗?

且不说宣纸这种文房之宝绝不是贫穷人家买得起的,单说它薄透的质地,简直不堪一击。其实古人制作纸衣纸被的材料是褚纸。

褚纸是用褚树的树皮做的,这种树的树皮粗糙而且极其强韧,能够任意弯曲而不折坏,且纤维丰富而密度很小。

用于制作纸衣和纸被,寒风再烈都像被一层精良的铠甲挡住。南宋洪迈在《容斋三笔》中就写了自己与妻子日子贫苦,经常挨饿,“隆冬披纸裘”。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褚纸做的衣被之所以能成为穷人常用的物品,除了保暖性好,最重要的还是价格低廉。

褚树生命力极其顽强,在温、热气候带和不同地形区都可以栽种,且生长速度极快。

不单树皮有用,其根部、果实、树液均可入药,是当时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的作物。

纸裘纸被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染色。人们若有情趣还可以在上面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花纹,又美观又轻便;二是易于修补,无须针线,经久耐用。

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几经贬黜,困苦不堪,亦是纸裘纸被的受益者。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他曾在《物类相感志》中的衣服一章写道:“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针叶捣水刷之亦妙。”

纸衣纸被的好处确实不止普通的百姓能感受到,学士、诗人们也一样有感而发。

陆游在答谢友人朱元晦给自己寄纸被的诗中就这样赞叹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於绵。”可见纸衣纸被的妙处绝不是所谓贫穷寒酸的困窘能够掩盖的。

古人衣服材料

纸衣纸被毕竟是纸做的,在舒适度和真正取暖性都有欠缺。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穿棉袄呢?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根据记载,棉花并非我国本土作物,而是分别在秦汉和南北朝时期通过南北两条不同的线路传入中国的。且一开始棉花只是作为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并没有广泛种植。

虽然古人很早就有了在衣服里加入填充物来保暖的意识,但起初只是用芦花这样保暖性不强的植物。

当人们发现棉花的保暖性时,棉花的产量还很低,自然只有富贵人家用得起了。人们的衣服材料主要还是布、纸、麻、绢、丝。

南宋时,随着统治阶层的重视和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棉袄棉被的数量不断增加。

古代没棉被时,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何照样不受冻

元代设立木棉提举司,棉花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纺织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农民出身,他登基后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棉花种植,后来终于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棉袄棉被了。

随着时代的推进,纸被纸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波里,被更为实用的棉被棉袄取代。

如今我们回顾过去,也该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喝一声彩。勤劳刻苦,坚韧不拔,不可摧折,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浅聊古人冬天受冷受冻的辛酸历史
今天我们拥有羽绒服、棉被、暖气、空调等多种御寒手段,可以轻松舒适地度过严冬,但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可没有这些玩意儿。古人到了冬天,靠什么来御寒取暖呢?衣:兽皮、丝绸、麻布、棉
2023-07-12 07:19:00
宋朝之前没有棉被,那古人冬天怎么睡觉?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棉被是在宋朝以后出现的,当时棉花种子被引进,棉花种植开始了。所以当时的人们把棉称为被子。后来又被叫做御寒服、御寒衣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棉被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棉被逐渐变
2025-04-23 15:04:00
宋朝之前,古代并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仅各种花纹的纺织品,人工棉花加工技术也走向了成熟,棉被棉衣才开始真正地被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但是在宋朝之前根本没有出现过棉花,更谈不上使用和运用,那么古人为什么照样没有挨冻呢?
2024-02-22 22:13:00
古人冬天穿纸衣盖纸被御寒为何不会受冻?
...心回家进行了搜索,发现了一个未曾注意过的冷知识——棉被到了宋朝才兴起,在宋朝之前古人大多是穿纸衣、盖纸被来度过冬天。难道古人的体质真的比我们要好吗?单纯地依靠几张纸就能度过寒
2023-07-13 14:43:00
古人冬天都是怎么度过去的
...自人心,是来自真真切切的保暖工具。家里有暖气,还有棉被,根本不怕冷,但是你知道吗,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那他们到了冬天都是怎么度过的呢?读过历史的应该都知道,宋朝以前我国是
2023-04-22 11:17:00
棉被:让人羡慕的御寒利器!
...文转自:广州日报回到古代广州 人们会怎么防寒保暖?棉被:让人羡慕的御寒利器!对古人来说,用棉被御寒是很大的进步。 (图@视觉中国) 早在两千年前,原生于印度次大陆的“亚洲棉
2023-12-15 04:05:00
古代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棉被在古代的发展和普及
...贵族才有的选择,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更不要说什么棉被子了,大多数都是用葛麻制成,填充芦花柳絮茅草,这样的被子效果奇差。宋朝之前的冬季真的是特别难熬,在《盐铁论》等史料中,中
2023-09-06 20:52:00
...未必有奶奶做的禾草床垫舒服。枕着荞麦壳枕头,盖着厚棉被,垫着新禾草,听荞麦壳在耳畔碎嘴絮语,闻稻香扑鼻……正房里,一张大床,横列三个被窝筒,我和奶奶一个,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单
2023-01-15 07:16:00
在古代宋元以前的人们,究竟是靠什么来抵御寒冷呢
...。但是,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宋朝元朝以前,我国是没有棉被的,因为宋元以后棉花才被大量种植用来制作冬衣,所以,在古代宋元以前的人们,究竟是靠什么来抵御寒冷呢?毕竟现在的天气都是全
2022-12-30 11: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