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心有所“薯”为共富
黄湾走出助农增收新路子
■记者 黄建东 通讯员 俞伟慧
本报讯 “来来来!大巴车往这边开,游客们注意脚下安全哦!”10月底,浙江海宁黄湾镇黄湾村燕子窝的田地里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家一起用工具割蔓挖薯,在欣赏田园风景的同时也体验着丰收的喜悦。
站在田埂上,黄湾村党总支书记陈海孙忙着接电话:“不好意思,红薯没有了,预订完了,明年我们多种点,一定给你们留着。”
红薯还长在地里,却早就销售预订一空。这不起眼的红薯何以这么俏销?陈海孙聊起了“红薯经”。
原来,这一片面积8亩的番薯地,是黄湾村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心有所‘薯’”共富红薯基地,三年来,村里、市级部门、企业多方联合在这里开展志愿服务,种苗、管理、培育,几乎每个周末都有“红马甲”在田地里劳作。
刚开始,部分年轻党员缺乏农耕经验,但在农耕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手把手指导下,松土、挖坑、栽苗……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掌握了种植番薯的关键技术。从今年6月种下近2万株嫩绿的番薯秧苗,经过5个月的生长,到现在终于迎来了丰收。
“今年的红薯产量每亩在3000斤以上,已经全部预定出去了,都是旅行社团队采摘。”陈海孙笑着说,红薯销售一年比一年轻松。
杭州来的游客马阿姨说,去年来过,对这里的红薯念念不忘,吃起来多了一股咸香味道,今年又跟着旅行社来挖红薯。
“我们的红薯地是沙土,很早以前是围垦土地,土壤适合种红薯,种出来味道好,挖上来放几天糖化后更甜。”陈海孙解释道。
据悉,黄湾村在党建引领下,打造红色“农立方”党建品牌,作为其中一项,“心有所‘薯’”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农户流转出来的闲置土地种植红薯,全部销售所得扣除成本后,全部分给村里的低收入家庭,前两年已为6户低收入家庭每户增收1500元。
近年来,黄湾镇依托厚实的生态家底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了小山圩合作社、稻虾共养、柑橘示范园等一系列共富项目,撬动乡村旅游,带动农业增收,截至目前,黄湾镇的10个共富项目吸纳就业人数700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04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2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