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正一品官员垦的田稻米飘香600多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00:0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明朝正一品官员垦的田 稻米飘香600多年

牟仲泰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带领族人乡邻垦田上万亩

□牟方根

又是一年好“丰”景!2023年第六个丰收节前夕,我来到有“鱼米之乡”美誉的万州太安镇。站在该镇的海拔最高点——凤凰山巅俯瞰:一望无垠的梯田错落有致,犹如北宋绘画大师郭熙创作的瑰丽《山村图》。稻田里,金黄的稻谷与湛蓝的天、洁白的云交相辉映,割谷、打谷、晒谷热火朝天,“丰年”场景格外惹人眼……当地人说:眼前的太安千层梯田、万亩良田,得益于明朝一位正一品官员。

初任朝廷都督佥事,加为正一品

他就是牟仲泰,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出生在湖北省利川市大木杠(今利川东城下坝村)。

其父牟茂,祖籍江苏南京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五枫村,原籍湖北荆州公安县。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牟茂从湖北荆州下百里赤安反马乡,过荆州虎渡口,经恩施柳州城(今湖北恩施州),越石板岭,在清江县(今利川市)都亭乡李子坳高穴口、大木杠等地谋生。

据传,牟茂身材高大,为人正直,武艺高强,秉性质朴,品行高尚。一次,当地的田土司派出数十个家丁,把李子坳附近向家坝向家的闺女抢走。牟茂闻讯后,孤身一人打败了田土司的家丁,夺回被抢的向家闺女。这一“英雄救美”,不但让牟茂声名大振,而且有幸娶向家闺女为妻,择居利川大木杠。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湖北清江、重庆石柱两县毗邻的临溪、枫木、黄水一带发生民变,牟茂剿抚屡建奇功,被授予柳州城宣慰使之职。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元末义军领袖)据川蜀、占施州(今湖北恩施市),招募茂公并委任为建南长官,管辖建南、临溪、黄水、枫木、石柱等地。

牟仲泰,为茂公的独生子,从小就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不但得到治军行伍的真传:学得一身好功夫,刀枪剑戟、骑射攀爬,无不精湛。而且琴棋书画、文房四艺,无所不通。某种程度上,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文武兼备、德行高尚的牟仲泰被明太祖朱元璋赏识,到南京应天府任了职,职务为都督佥事(从二品),管五省兵马调度。因智慧超绝、勇冠群伦、忠君有功,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20岁的牟仲泰被加正一品。

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体现大智慧

然而,功成名就后,看好的政治前程,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牟仲泰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他主张的理由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因为是独生子,因为离家遥远,父母年老无人照顾,为了尽孝,不得不放弃在朝做官的机会,恳请恩准。

联想到自己穷苦家庭出身、少年就失去父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苦难身世,朱元璋心生怜悯,遂批准了牟仲泰的奏章,准予他奉旨回乡孝老。

牟仲泰似乎有先见之明。

一方面,建立大明王朝后的朱元璋励精图治。政治上,他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他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他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文化上,他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形成“洪武之治”。

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出身地位的低微,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再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编了《臣戒录》,用“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一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百官。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还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到后来,仅仅只是口头警戒已经不足以让朱元璋安心了,于是,他开始对功臣大开杀戒。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史称“胡惟庸狱”。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以谋反之罪,把开国名将蓝玉处死。此案受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朱元璋意尚未足。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在位期间,前后总计有7万多人被“莫须有”的罪名,死在了他的无端猜疑和无辜滥杀之下。

隐居太安凤凰山,率众垦田上万亩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了更好地隐居,牟仲泰带领氏族一支人,从信息相对通畅的湖北利川市大工杠,搬迁到音信更加闭塞的四川万县凤凰山(今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凤凰社区)。

凤凰山,又名“九里山”,地处重庆市万州区和云阳县的交界处,山峦起伏,重峦叠嶂,最高海拔1027米,最低海拔不到500米,方圆9里。为了在这“麻雀不做窝”的荒芜之地求生存,牟仲泰等人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凿山造田之旅,向石山开战,向石山要粮!

那时根本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他们就用錾子和手锤,一手錾子一手锤子地把大石头敲打成小石块。然后,用自制的木板车,把小石块搬走。再用背篓或者箩筐,背、挑来黏土。使用锄头、铁锹等原始工具将土层夯紧压实,形成一丘丘良田。从天明到天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伙儿的手上打起血泡,肩膀都磨破了,身子骨跟散架了似的,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退缩畏惧……

稻田需要水源,他们靠挑堰塘。男女老少齐上阵,劳动的号子声,相互的加油声,汇聚成一曲曲战天斗地的交响乐。为不影响工程进度,大家基本上都吃住在工地上。白天吃饭,就临时支起灶台,搞“野炊”。晚上睡觉,没有床,就在空旷的地方挖个大坑,坑里铺上就近割来的野草,四周插上几根木棍,上面盖上草帘子,做成“地窝子”。据传,一天夜里,暴雨突发,山洪暴发,大家从睡梦中惊醒,发现自己睡在水里……

在牟仲泰的带动下,经过牟氏历代族人和众多乡邻的不懈努力,一锹锹地挖、一篓篓地背、一筐筐地挑、一杠杠地抬,一处依山而垦、顺势而下,共计1133层、面积达15000亩的太安千层梯田,呈现在世人眼前。

有人粗略测算过,太安千层梯田开垦形成的田坎,总长度不低于22000公里,相当于修了一座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

喜看稻菽千重浪。极目远眺太安千层梯田,倚靠凤凰山,坐南朝北,挂在丘陵坡坎之间,架在溪流水沟之上,藏在林木草丛之中,犹如大地的指纹,浑然天成。栋栋青瓦民居散落在层层梯田中间,犹如点缀在湖面的粼粼波光,给人以田园诗般的美感。

2015年,太安千层梯田成为全国十大梯田之一,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国家地理杂志社评太安千层梯田为“重庆市100个最佳观景拍摄点”之一。每年来这里观光的游客超过10万人。

为了缅怀牟仲泰的丰功伟绩,太安镇党委、政府在他曾经劳动和生活过的凤凰山、法隆寺、牟家寨、牟家院子、茶岭古泉、打望石等区域,打造了一批人文遗址和农耕文化馆,以此来纪念这位万州“退隐躬耕第一人”。有关人士还在太安梯田稻谷主产区,赋诗为其赞曰:

万州太安千层田,一季产量万多担。

好个田圣牟仲泰,功成名就而辞官。

既免招来杀身祸,悠然生活比蜜甜。

躬耕山村造沃土,恩泽后代万万年。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家协会会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清官有多难做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制定官员俸禄一事上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导致不少亲人都被饿死,朱元璋后来把这个原因归咎为贪官污吏,因此在做了皇帝后,为了防止官员贪污,
2023-11-16 15:36:00
明朝洪武时代的政治风云:\\\'空印案\\\'背后的忠诚与决断
...多少寒门苦读数十载后期盼一朝中举改变命运。谁曾想,明朝的洪武时代里做官却成了一个高危职业,有着京官上朝前必定要跟家人先诀别的说法。本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却不得不把每天都当做
2023-11-02 07:08:00
为何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影响了中国700年历史
自成化时代开始,明朝政权已经没有了致命性的威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全国上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商人逐渐走到了前台。明朝建立的“洪武体制”面临着崩塌体系。在某些历史学家眼
2024-02-20 14:39:00
为何大明宝钞流通时间如此之短呢
...币制度渐渐完善,成为市场交易中的正式流通货币。到了明朝,朱元璋借鉴了元朝的纸币政策,也发行了“大明宝钞”,但是却没能维持多久,在洪武末年纸币政策就宣告失败。为何大明宝钞流通时
2023-05-20 10:27:00
聊聊朱元璋的洪武新政,他发明的“梳洗之刑”有多恐怖?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朱元璋是出身最为低微的一个皇帝,在明朝之前中国大多数朝代的开国皇帝或是豪族、宗室出身,或是手握兵权的武将出身,或是割
2023-05-16 18:39:00
从一介布衣到反腐斗士,看朱元璋宁枉勿纵式反腐
...太祖。这里只说喝着翡翠珍珠白玉汤,从一个草根崛起的明朝创始人—朱元璋。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一年朱元璋已经50岁了,看今朝,忆往昔,一时思绪就回
2023-02-19 19:53:00
明朝时期的洪武四大案到底是什么样的
洪武四大案,真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吗?前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帝王的江山,绵延不绝,是世世代代百姓的守护。现在云端上的帝王俯瞰众生,众生于山脚下仰望云端。遥不可及的距离,
2024-06-23 21:51:00
防止“豆腐渣”工程:看看600多年前的明朝是怎么做的
...的豆腐渣工程呢?古代人又是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呢?在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心生一计。朱元璋为了杜绝豆腐渣工程,使工程负责人不再胆敢偷工减料,想出了一个奇招,这个奇招沿用至今,
2024-08-09 11:48:00
南北榜之争:明朝政治与文化的缩影
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科场舞弊”成为当时最大
2023-11-19 08: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