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5月21日,泰安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利用3D打印联合全息精准透视引导,在混合现实技术(MR,mixed reality)辅助下,成功开展全市首例颅脑肿瘤显微镜下切除术,填补了泰安技术空白。
患者为64岁老年女性,因头晕查体随住泰安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病房,影像资料显示右侧颞顶叶钙化肿瘤,副院长王国军带领团队对其病情进行商讨会诊,与家属沟通后,建议进行颅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治疗。
患者CT及MRI图像
三维模型全部展示(黄色为脑室,绿色为肿瘤位置)
全息模型展示
术前3D打印颅骨导板定位肿瘤定位效果
经过前期系列准备,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由其CT、MR扫描数据形成的全息影像“混合”在其头部,主刀医师随即直观地看到病灶在真实颅脑的准确位置,就好像拥有了“透视眼”,能够透过皮肤、骨骼直接看到大脑内部结构。在“新式武器”的精准定位下,约5cm大小的质硬钙化肿瘤被发现,通过实施一次性全切且脑组织保护完好,整个手术过程非常成功,出血少、速度快,麻醉清醒后患者无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得到家属一致认可。
术前全息智能医学影像系统定位效果(绿色为肿瘤)
术中定位效果
据泰安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士忠介绍,颅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是神经外科常用手术方式,常规手术是以影像资料及正常解剖结构为基础体表划线确定病变位置。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个人颅脑结构差异、脑室狭小、脑室受病灶挤压偏移而导致定位准确度不高。为了精准定位病灶,医生往往需要反复抬头从屏幕获取影像,将观察到的影像在脑海中三维化,凭借经验进行手术。神经外科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难度的科室,全息智能医学影像系统,能够将MR影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快速转换成全息立体图像并与患者融合,无需再依赖于抽象的空间想象力去推测内部结构,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微创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术中血管、神经以及重要功能脑组织的损伤,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利用该系统获得的全息图像,戴上MR眼镜观察病变,仿佛拥有了“透视眼”,使得医生能够在手术台上直观地看到患者的解剖结构、病变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从而进行更为精确的手术操作。
混合现实导航技术为泰安市中心医院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标志医院神经外科诊疗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未来,医院将继续致力于医学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构建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为泰安市人民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悉,混合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最早由SteveMann教授提出,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在三维应用中的结合。MR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感知周围物理环境结合数字虚拟模型而呈现的虚实融合图像。MR技术已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局限于脑室引流术,也适用于各类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前定位、术中引导,如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辅助肝脏肿瘤切除术、辅助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辅助牙齿植入术和正颌手术等。
从混合现实在神经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看, 其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神经外科医生、促进医患沟通、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