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扬大博硕士跟着导师开展科技助农服务
“田管家”科技助农“慧”种田
“育苗不用育太早,5℃以上温度好;底土一定拌均匀,不可撒施苗受损;播种不要播太密,干籽二两就可以……”近日,在苏州常熟的朱家桥村,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硕士、博士们正在为农民解释自己编的“施肥顺口溜”。
“去年暑假,我就跟着导师来这里进行科研实践,开展科技助农服务。”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员博硕士科技助农实践团成员雷云翔告诉记者,去年暑期他们团队研究出的“生态秧盘”技术,如今已投入生产和使用,不仅缓解了以往塑料秧盘带来的环境压力,也为村庄带来了经济发展潜力,“看到我们的技术帮助了当地村民,我们非常自豪,所以今年又带来了新项目。”
稻米和水产品是朱家桥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如何消除养殖废弃物和化肥农药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提升稻米品质、兼顾经济效益?雷云翔介绍,新项目就是为朱家桥村“量身定制”的升级方案。“我们通过稻田‘双养’高效生态技术、水产养殖废弃物回用技术,将养地、养鸭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方式由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保证了稻米安全,农业产业兴旺,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除了在常熟,扬大农学院的暑期实践团还分批驻扎在省内多个乡村,开展科技助农服务。
“我们团队现在一共有23名党员博硕士和19位指导教师,我是实践团第二批成员,过两天就要出发去徐州新沂了,会在当地实践一个月。”团队成员周沈琪说,“我们科技助农的重点是水稻,首先要测土配方施肥,再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些优良品种,传授施肥的技术方法,后期我们打算利用高光谱无人机对稻田进行扫描拍照,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除草方案、病虫害管理方案等。”
今年,扬州大学农学院科技助农实践团还将在多个乡村开展约30场助农讲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3 08: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