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3111”怎么算的?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6-23 08:12:00 来源:海外网

6月22日,大运河迎来申遗成功10周年的高光时刻。#大运河申遗用了3111天#(https://weibo.com/2286908003/Ok91j99IG?refer_flag=1001030103)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

自2005年12月15日“运河三老”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向沿线城市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算起,至2024年6月22日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历经3111天。

大运河申遗背后的故事重回公众视野,立刻抢占各大社交媒体热搜高位,9个小时话题阅读达2600多万。许多评论感叹一代代人的努力:“这么久啊,快10年了吧”。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3111”怎么算的?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3111”怎么算的?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3111”怎么算的?

据悉,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大运河申遗用了3111天#出自山东卫视在2024年6月22日首播的行进式人文纪实综艺节目《行进中国大运河篇》。由演员张晓谦、郭品超和歌手俞更寅组成的“行进男团”从杭州启程,行进1794公里抵达大运河的北端北京。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3111”怎么算的?

那大运河申遗为何应计算为“3111”天?早在2014年6月,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第三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将这段难忘的全社会参与细节和感受描述发表出来。文中将2005年“运河三老”发出的那封信比作“这一轮大运河申遗行动的肇始起点,是子弹出膛‘扣动扳机’的时刻。”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3111”怎么算的?

《大运河申遗的3111天》

原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6月27日

大运河申遗的历程,终点是今年6月22日,这尽人皆知;但有几个人,能说出起点在哪里?有些细节,很值得说一说。

“扣动扳机”的时刻

2005年的深秋,在杭州西湖杨公堤畔,罗哲文先生将我迎面拦下:“给你个任务。你在媒体,想想怎么推一下京杭大运河申遗这个事儿。”

媒体能干啥?有效传播,是最大的价值。“您看这个主意如何?”大约两周后,我在电话里半认真地说,“咱们借鉴一下营销的方法吧,写封公开信,给沿岸的市长。您有名气,话题震撼,再加上这个形式,肯定吸引媒体的关注。”

“那就写吧。”罗哲文说。

我至今保存着这封珍贵文稿的原件。即便过了多年,老人们提出的理念仍然没有过时,仍然让人心生尊敬。为了增加权威性,我作为执笔者特意加上了三个署名者的年龄:郑孝燮(90)、罗哲文(82)、朱炳仁(61)。正是考虑到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才出现了对应相关领域的“运河三老”组合。

12月15日,新华社率先摘发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并立刻就引起了杭州、扬州等城市的回应。由此,全国政协推动、文物管理部门跟进、各地一呼百应、多学科介入、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申遗的步伐再也没有停顿,且一气呵成直至成功。

2005年12月15日至2014年6月22日,一共3111个日夜。这封信,可以比作这一轮大运河申遗行动的肇始起点,是子弹出膛“扣动扳机的时刻”。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皆因此改变。

向前辈致敬

大运河申遗过程,是中国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升和方法创新的过程。

我一直好奇,当年为啥罗老要突兀地让我去做大运河这件事。比我名气大的人有的是。况且,从那时我和老人的关系来看,他完全可以去寻求更大的支持。

但是,如果排列一下经过前20年的努力,中国拿到的世界遗产清单,马上就会印象鲜明:名气大和人所共知的项目,都差不多列入了。但那个时刻,又有无数人心存焦虑。我们正在经历一次社会风貌的巨势变革,由此产生的文化传承认知冲突相当激烈。许多需要拭去尘土方显灿烂的潜在文化遗产,仅靠文物界难以独立守护了。

到了这个时候,该啃骨头了。

大运河申遗“扣动扳机”的那一封信,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的选择。

今天面对47个项目名单,应怎么判读呢?

我们会向1972年签署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致敬!究竟是怎样的智慧发展过程,将古董、文物的价值上升为文化遗产的?我们再以尊敬的语气记住文化遗产的最核心含义吧:人类共同拥有的智慧之真实、完整证明!

在公开信之前,北京有单霁翔,杭州有毛昭晰,都已经准确判定大运河申遗势在必行并用多种方法进行呼吁。这些值得尊敬的前辈是我们的铺路人。那么,为啥偏偏这封信起到了独特作用呢?只有一种解释,要到今天才明了——社会力量的认知力和参与程度,共同决定了大运河的命运走向,由此也产生了集成各种社会资源的革命性视野和经验。

用信念守候

大运河经历的3111天,引出了另一个从未刻意讨论的细节:中国的47个世界遗产项目,都坚持了多久,方取得成果?

大运河,是申遗过程不算漫长的一个。

是什么信念,让人们能够坚持下来?

如果你有幸主动参与过一次申遗过程,就会发现:功利主义难以真正支撑如此漫长守候;相反,愿以自身之力,将这片土地上的价值真实完整地传承给后代,才是支撑无数个体锲而不舍的真正动力。

6月22日的那个夜晚,我只有一句话,反复回答热情的祝贺信息:“我只是坚持着、坚持着做了该做的事”。我所熟识的申遗第一线的同事们,都可用平静来形容如何度过这里程碑的一天。即便到了最后的时刻,我们都不知是否会在今年通过。那为啥反而心静?经过这9年努力,我们心中已经非常确定大运河的价值,给不给世遗称号都不受影响;再说,我们想要的,大运河已经给过了。

我们得到了什么?又改变了哪些?其实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改变大运河,我们改变了自己,从而得到认同和尊敬,这种尊敬和认同,来自父母、好友、同事,更多来自孩子和后代。人生中,有一段时光,坚持自己,尝试改变,这就是尊敬的由来。(焦姗姗 周静)

责编:岳雨田、卢思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3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杭州草莓音乐节,“老杭钢”转变为“新生活”;此外,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等也迎来不少好消息,这些既是未来的“文化地标”,也是百姓福祉。如今,
2023-10-02 08:19:00
...020年启动建设以来,浙江相继建成浙东运河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沿线江南古镇集群、历史文化街区形成规模效应,大运河文化遗产“活”了起来。“十年来,
2024-06-23 09:02:00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顾风:没有大运河,何以中国
...500年的历史由此计起。此后,邗沟经历代改造变迁,融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顾风说,这也是扬州被称为“大运河原点城市”的由来。“扬州是大运河沿线一个‘通史’式的城市。”顾风说,
2024-07-11 09:51:00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欣翠笑盈盈地迎了上去。“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
2024-06-23 01:40:00
《启航!大运河》开播,跟随单霁翔揭开大运河孕育的千年宝藏
...讨论下,确定了这趟运河旅程将要打卡的城市。 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肇始地,积淀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底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历代文人骚客看到运河风光都会被“
2024-05-25 10:02:00
让长城、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运河精神历久弥新,展现出蓬勃生机。近日,游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沧州城区段。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协同共抓系统性保护,让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代代相传横亘山岳,巨龙般的长城;沟
2024-08-09 07:33:00
扬州古邗沟遗址成世界遗产
...4.05万平方米,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示京杭大运河最早开挖段历史。记者现场看到,公园建有古邗沟展示馆、运河步道、运河栈道及邗沟码头等。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同时涵
2023-10-04 20:35:00
《行进中国大运河篇》今晚首播,见证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宾再次集结,山东卫视主持人吴思嘉担任行运推荐官,从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杭州出发,自南向北行进,途径无锡、扬州、淮安、济宁、德州、开封、沧州、天津,最终抵达北京。2005年1
2024-06-22 11:32:00
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在京启幕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带建设成果的图鉴,通过8大板块、128个单项串联起京杭大运河沿线20座城市的美食美景、风物精华,是助推中国大运河“出圈”、赋能美好生活的创新之举,让大运河在生活方式的流行
2023-11-13 20:4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