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6-23 01:40:00 来源:阿宅社会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中国大运河回洛仓遗址大门前的标识石。6月16日,中国大运河回洛仓遗址草色青青。这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隋代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一大早,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和回洛仓遗址两处场馆的讲解员王欣翠便赶到了回洛仓遗址,换好工装并配好了讲解设备。今天有一个省外的旅行团预约来此参观。旅行团准时抵达,王欣翠笑盈盈地迎了上去。“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仓窖是回洛仓遗址的“核心看点”。整个回洛仓城面积约50个足球场大,仓窖区占比超过了一半。王欣翠介绍,根据仓窖分布规律,考古人员推算,整个仓城的仓窖数量在700座左右。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道路旁用绿篱围起来的未发掘仓窖。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通过绿篱标识可直观看出,每一个仓窖直径10米左右。“根据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对未发掘的仓窖采取绿篱标识的方式保护展示。每一个绿篱圈下都是一个未发掘的仓窖。”引领着游客,王欣翠边走边讲,“当年每座仓窖储放粮食大约55万斤,按照700座仓窖计算,回洛仓总储粮大约3.85亿斤,称得上‘天下粮仓’,可见回洛仓城规模宏大,储量惊人。”湛蓝的天空下,数百个绿篱圈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布局整齐有序,场景蔚为壮观。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从各个角度拍照留影。“为什么这里存了这么多的粮食?这些粮食又是如何运过来的呢?”拍照间隙,有游客好奇地问。“说起这座粮仓,就不得不提隋唐大运河。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当时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所需。而这一时期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北方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等物资的漕运,是一种最为经济便捷的方式。于是,在开凿大运河的同时,回洛仓也应运而生。从此,隋唐大运河成为帝国的生命线,充盈的粮仓缔造了隋唐两朝的鼎盛与辉煌,这也充分印证了大运河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功能。”王欣翠娓娓道来。听完王欣翠的解答后,这位游客若有所思,似乎在畅想着南下的粮船、北上的漕运,沿着这条人工水道,源源不断地将粟、黍、稻、菽运到这里的繁华场景。在前往回洛仓遗址展厅的路上,王欣翠又给旅行团一行生动地讲述了回洛仓遗址发现、保护和发掘的历程。特别是李密带领瓦岗军攻占回洛仓,隋将王世充与李密粮衣交换的壮烈故事,似乎将游客引入了隋末群雄竞起、鼓角争鸣、抢夺粮仓的历史传奇中。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仓窖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周壁和底部保留有木板和黑灰以及火烧过的“防潮层”。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回洛仓遗址

仓窖内剖面展示了整个仓窖在不同年代的淤土堆积情况,淤土可细分为近千层,反映出仓窖内淤积层为长期自然形成,无人为回填迹象。不觉间,旅行团一行走进了回洛仓遗址展厅。“2012年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我们对回洛仓遗址又进行了勘探、发掘,对仓城的布局和规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指着C46仓窖口,王欣翠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仓窖遗址,洛阳市建设了隋唐大运河仓窖遗址考古公园、仓窖遗址保护展示中心、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对仓窖遗产进行了大篇幅展示,也成为宣传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窗口。“回洛仓从建造至今,已历经千年之久,是大运河丰厚文化遗产中的代表。除了仓窖遗产,河道、堤防、驿站、码头、桥梁……河南大运河遗产丰富,类型多样,是大运河流经核心区最多的省份。”讲解最后,王欣翠把话题转向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据了解,为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瑰宝,近年来,河南坚持加强与国家规划有机衔接,突出通水通航、突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和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让“陈列”在中原大地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关注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大运河的灿烂文化。”王欣翠真诚地说。程明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3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运河博物馆将于年底开放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贺勇大运河博物馆将于年底开放、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二次结构施工、建成三山五园文保示范区……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2023年文博领域重点任务显示,北京城
2023-02-16 21:19:00
在保护传承利用中打造“金名片”(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有序推进——在保护传承利用中打造“金名片”(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本报记者 徐 靖《人民日报》(2025年02月03日第 06 版)
2025-02-03 05:46:00
运河千年“豫”新生丨大运河造就“东京梦华”,开封要为“一座桥”建博物馆
编者按: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光悠悠,十年春秋,大运河的更多往事被打捞出来;京杭大运河的一些河段,舟船来往,货运畅通,“
2024-06-20 15:01:00
...扬泰伯精神。记者了解到,泰伯所开凿的伯渎河,是京杭大运河上开凿年代最早的支流,是江南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最直接见证。在苏州望亭镇地志馆 邂逅“运河吴门第一镇”望亭是京杭大运河进入
2024-07-01 10:19:00
大皖新闻讯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一端连着北方政治中心,一端连着江南经济中心,推动了隋唐宋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稳定。大运河淮北段地处“扼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在通济渠中位居中枢
2024-06-30 19:47:00
...票,请提前在网上预约,错峰出行,合理安排行程。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尊敬的游客: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9月30日—10月2日门票已约满,截止发稿时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及回洛仓遗址还
2023-10-02 10:30:00
央广网合肥6月30日消息(记者徐秋韵)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安徽淮北、宿州两市,全长约180公里,包括河道遗址段和有水
2024-06-30 21:48: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施 芳连日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楼1、2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展厅外也排起了长队。吸引大家的是“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作
2024-07-05 07:40:00
...之一,“探秘古蜀文明之三星堆”展览将于6月27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陈大楼1号、2号展厅展出。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星堆遗址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
2024-06-19 08:1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这是雷军最风光的时候,也是雷军最危险的时候。文|何伊凡编辑|马吉英头图摄影|邓攀4月1日之前,雷军的声誉达到了企业家的新高度
2025-04-02 14:43:00
海口一果园突发大火近2000株荔枝树被毁 火灾原因待查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南海网记者 姜飞3月26日中午1时左右,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一处面积约70亩的荔枝园,突遭大火侵袭,近2000株正处于丰产期的荔枝树被烧毁
2025-04-02 14:49:00
近日,一青年男士来到中国银行东营黄河路支行要求柜台取现20,000元,受理柜员经查询发现该账户为受害人资金预警账户,且命中反诈模型被全额冻结
2025-04-02 14:50:00
橙友“xzW9RdYQ”昨天在橙柿互动“求助建议”论坛发帖:有事情找橙柿直通车。我3月31日下午5点左右反映的萧山区通城北路北塘河北至建设四路段
2025-04-02 15:00:00
据深圳航空消息,4月1日,ZH9539深圳-景德镇航班登机结束后,机上两名旅客发生纠纷,一名乘务人员在维护客舱秩序过程中手臂轻微受伤
2025-04-02 15:00:00
千年古镇遇见Z世代 周庄探寻“逆生长”密码
【点睛】古镇缓慢的生活节奏打破了都市"时间枷锁",周庄提供的"时空福利",让年轻人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时空体验的转变
2025-04-02 15:02:00
江南时报讯 50元、100元、200元、500元……4月1日下午,一场特别的爱心捐助活动在东海县驼峰司法所上演。带着温度的爱心捐款表达着对矫正对象杨某的关爱
2025-04-02 15:03:00
坐着专列去旅行,老伙伴们快上车!
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人民网记者 贾凯璐“快来尝尝我老伴卤的鸭脖,绝对好吃!”“咱俩先加个微信,一会儿下车了我帮你拍照
2025-04-02 15:11:00
面对着自家地头残留的3个光秃秃的树墩,陕西眉县金渠镇金渠村(原小寨村)73岁村民屈老先生最近想不通,就“我栽了近30年的桐树
2025-04-02 15:13:00
“脱手驾驶”“AI代驾”“高阶智驾”——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一些天花乱坠的说辞
2025-04-02 15:13:00
4月1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一幼儿园着火引发关注。网上多段视频显示,街边一幢建筑物燃起熊熊大火,顿时浓烟滚滚,现场一侧是一家干洗店
2025-04-02 15:13:00
安徽祁门:春茶交易红火
本文转自:人民网2025年4月2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金东茶叶交易市场,茶香四溢,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春茶交易红火
2025-04-02 15:20:00
中新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李京泽)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新闻发言人李明4月2日向媒体表示,目前有近30支中国救援队超过500名救援队员在缅施救
2025-04-02 15:26:00
潍坊市图书馆清明节开放公告及活动预告
大众网记者 范素娟 潍坊报道清明踏春时,书香伴你行。清明节期间,潍坊市图书馆坚持开放不闭馆,融节气之韵于书香,精心策划了多项阅读推广活动
2025-04-02 15:31:00
乳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书法为礼,墨韵传情
近日,乳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任国臣主任收到患者张阿姨亲手书写的一幅书法“妙手仁心术,医道亦非凡,福泽八方聚,杏林春光暖”
2025-04-02 1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