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15:17:00 来源:戏说三国

当28岁的陶渊明初为人父,听到第一个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既心情激动又喜上眉梢。他写下了《命子》这组诗,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自己的家族史进行了一次回顾,既是告诉儿子,咱们的祖辈声名赫赫,也是激励儿子对祖辈的家风了解、继承和发扬。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命子》组诗其五

这就是《命子》这组诗的第五首,“桓桓长沙”指的是长沙郡公陶侃(kǎn)。这个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而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如果说句家常话,陶侃就是陶渊明的太爷,而陶渊明则是陶侃的重孙子。

如今陶渊明因为他的田园诗而鼎鼎大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人不知。然而在东晋时期,陶渊明远远没有他的曾祖父陶侃有名。因为陶渊明只当过几回小官,没有当过像样的大官;而陶侃当过高官,《晋书·陶潜传》开篇这样介绍:“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也就是说,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大司马,也就是全国军队总司令,可谓是东晋顶尖权臣。

可是陶侃的出身是非常低微的,在讲究门第出身的魏晋南北朝,无所依傍的陶侃,最后能够成为高官,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陶侃会告诉你,他是多么的懂得人情世故,是怎么把人际关系玩到了巅峰!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陶侃,字士行,鄱阳人。自小家境贫寒,成年后当过县吏。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陶侃家里穷,拿不出东西招待他。为了不让儿子丢脸,他的母亲湛氏咬咬牙,将自己的一缕长发剪了,卖给别人做假发,才换回了一些钱,买来了一瓶酒和一些食材。

可是发现家里柴薪不够,无法生火做饭,陶侃不得不将家里的屋柱每一条都削下一半,这才做出了一桌像样的饭菜。陶侃和范逵畅饮极欢,连他的仆从也受到了未曾想到的招待。

范逵酒足饭饱,上路了,陶侃热情地将他送到百里之外才停住,范逵被这个年轻人所打动,问陶侃道:“看你也没有什么功名,想做郡曹吗?”陶侃答道:“正苦于无人引荐,不知你能否帮忙?”范逵满口答应,然后与陶侃辞别。

范逵来到庐江以后见到太守张夔,便向他力赞陶侃的才能,陶侃得以被招为督邮,领枞阳令。

后来有一次,太守张夔的老婆生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请医生过来,时值隆冬腊月、大雪纷飞,大家都不愿意去,只有陶侃说:“侍君侍父是为臣为子之义,太守夫人,就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说完就消失在茫茫大雪中,第二天带着医生过来,治好了张夔的老婆的病,张夔一家人都很感动,所以张夔举荐陶侃为孝廉。

后来陶侃到洛阳,几次拜谒张华。张华是张良后裔,深得晋武帝司马炎喜欢,常常陪司马炎打牌下棋喝酒。张华认为陶侃出身乡野,仪态也不出众,往往随便几句便把他打发走了。可是陶侃继续厚着脸皮去找张华,一来二去引起了张华的注意,跟他聊了一会。这一聊发现陶侃不简单,不仅脸皮很厚,而且很有思想主见。于是让陶侃做了郎中。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如果岁月静好,世事安稳,陶侃大概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充其量也就一个处级干部退休了事。但时势造英雄,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后,众多人掀起的反叛,为陶侃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

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不少江东名士就纷纷起义,要再造吴国,打算将司马氏的势力逐出江东。

这些人中,闹腾得最为厉害的是张昌。

张昌是义阳(今河南新野)人,在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他率先举事,打出了恢复吴国的旗号,张昌的起义军扩张的很快,不到一个月聚集起了三万多人,并且在短时间内占据了荆州、江州、豫州、扬州、徐州大部分土地,俨然成为一方割据势力。

为了将南方的叛乱镇压下去,朝廷派出68岁的刘弘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刘弘大胆启用了陶侃为南蛮校尉,派他去襄阳讨伐张昌。陶侃这时候已经45岁,年龄也不小,但是正值壮年,为了感激刘弘对他的信任,以死相报,在竟陵与起义军展开激战,大破之,前后斩首数万级。张昌败退至下儁山,到304年八月被擒杀。

刘弘非常满意地说:“我过去在荆州刺史羊祜手下做参军时,他预言我会做到接替他的位置,这话算是应验了。现在,我也做个预言,不久的将来,陶侃就会接任我的官职,做我的继任者!”

后来陶侃的老乡陈敏作乱,他收罗江东豪杰、名士,很快就占据了江东各郡。刘弘派出陶侃前去平叛,因为陶侃与陈敏同是庐江郡人,有人担心陶侃会倒向陈敏。

刘弘回答说:“陶侃忠直能干,我了解他很久了,怎会这样呢?”

陶侃知道了此事,坦坦荡荡地派儿子陶洪和哥哥的儿子陶臻,送回刘弘所在的荆州,当作人质。刘弘任他们为参军,给予赏赐后又送回江夏。刘弘说:“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你我都是堂堂大丈夫呢!”

陶侃又是新一轮的感动,再次以死相报,奋力作战,成功击退了陈敏的进攻。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永兴三年(306年),陶侃的伯乐荆州刺史刘弘病故,面对荆州这块大肥肉,琅琊王氏早就虎视眈眈了。刘弘一死,琅琊王氏的王敦马上就自领荆州刺史,并排挤陶侃,把他打发到了偏远的广州。这时陶侃已经60岁了,而广州还属于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然而,在广州的陶侃却并没有消沉,他让人准备了一百多块砖码在院子里。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出书房外,码放在空地上,下午又搬进书房内。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他说:“我虽然处在这么远的南方,但心里总想着收复中原的大事,从现在起就要为此做好准备。如果生活太过舒适,恐怕将来担当不了大任,所以我用运砖来磨炼意志,增加力气,锻炼身体。”这就是“日搬百砖”的来历,可以说陶侃是历史上最早的“搬砖人”。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陶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实际上,他不仅严于律己,对自己的下属也从不放纵。他经常让人搜查,并将搜到的酒器和赌博器具扔进江水里。如果有人再犯,就鞭打他们,以示惩戒。

大兴初年(318年),大将军王敦与晋元帝司马睿发生矛盾,举兵反叛。朝廷派参军罗英南赶赴广州,邀同陶侃会师讨伐王敦。陶侃被任命为平南将军,兼任江州刺史。

经过三年,王敦之乱才被平定。这时候在位的已经是晋明帝司马绍,为避免重蹈覆辙,晋明帝一方面重用外戚庾亮、流民帅郗鉴等制约丞相王导的权力,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四州职务,使方镇互相牵制。根据晋明帝的这一计划,陶侃被任命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其他职衔如故。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晋明帝死后,晋成帝司马衍继位,他的舅舅庾亮掌权。可是庾亮任性独断,导致朝臣都不服气。

咸和二年(327年),历阳内史苏峻联合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京城建康,苏峻军队节节胜利,于次年攻破建康城,随后皇宫被洗劫一回。据记载,士兵抢劫的收获,有20万匹布,以及50斤金,另外还钱亿万,帝国都城被洗劫一空,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庾亮、温峤推举陶侃为天下兵马盟主,共同讨伐苏峻、祖约。经过两年艰苦作战,一直到咸和四年(329年),陶侃率领的政府军终于平定了叛乱,祖约投奔了后赵,苏峻坠马死于乱军之中。这次大乱才最终平息,东晋政局也再次危而转安,此后,江左保持了70多年的安定局面,没有再出现大的动乱。

平定苏峻的战争结束后,陶侃的个人威望达到最高。咸和四年(329年)三月初十,陶侃论功被擢升为侍中、太尉,加羽葆鼓吹,封为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八千匹,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

后来他的曾孙陶渊明在《命子》里写道“桓桓长沙,伊勋伊德。”这里的“桓桓”就是威武的意思,威武的长沙郡公,既有战功,又有良好的品德,说的就是这件事。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很多人在获得了权力之后便走向了堕落,正如那句话“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难得的是陶侃在盛名之下,却表现出了其高贵的品质。

据说早在陶侃初入官场时,他的母亲湛氏就送给了他三样礼物:一抔黄土,一只土碗,一块土布。寓意也很简单,扎根基层,毋忘根本。

陶侃当官之后,也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自律、勤俭节约,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受将士和百姓爱戴。

当官免不了有送礼的事,每当有人送来礼品时,陶侃总是先询问这物品是怎么来的,如果来路正当,陶侃会高兴地收下,然后再回赠以价格数倍于此的物品。但是,如果东西来路不明,他就严厉斥责,并退还礼品。久而久之,许多不怀好意的人就不敢再登门求他办事了。

陶侃担任武昌太守时,天下正在闹饥荒,饿殍遍野,有很多盗贼在长江上劫掠。陶侃将荆州一带的盗贼被全部肃清,为了安抚民众,陶侃不惜花费自己的资产加以赈济。

对于帮助过他的人,陶侃也很懂得感恩。他任命张夔之子张隐为参军,范逵之子范珧为湘东太守,以刘弘曾孙刘安为掾属,上表褒赞梅陶。凡是他微贱时受过别人的恩惠,哪怕是一餐饭也必定报答。

咸和七年(332年),陶侃派他的儿子、平西将军参军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派陶臻与竟陵太守李阳等攻下新野,收复了被后赵占领的襄阳。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特许他佩剑登履上殿,入朝不行拜见礼,赞拜不呼其名的殊荣,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最难得的是陶侃位极人臣、功成名就时,却聪明的选择了急流勇退。陶侃曾多次上表请辞,可是众多大臣以皇上尚年幼,江左又强敌环伺为理由,陶公再辅佐几年,待皇上稍长,再退隐田园。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再一次上表请辞,写了一封逊位表,派左长史殷羡快马送交朝廷,这一次得到了同意。随后,陶侃将朝廷赐予的符节、太尉印信以及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的兵符送往京城建康,又清点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登记在册,封存仓库,并亲自上锁。他将财物没有留给自己,也没有留给后人,全都交给朝廷来处理。为家族谋利益是人之常情,可是陶侃却非常的大公无私。7月12日,陶侃乘牛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返回家乡。临上船时,他对送别的人说:“看我病成这样,都怪你们苦留到今天啊。”

7月30日,船行到武昌西边三公里处的樊溪,他平静地去世,享年76岁。晋成帝闻讣讯后,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陶侃在军中41年,果敢善断,明察秋毫。尚书梅陶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就是说他又像曹操,又像诸葛亮,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传奇人生

陶侃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们,均得到了东晋王朝的善待,陶侃有十七个儿子,一个个不是封疆大吏,就是朝中重臣。陶洪官至丞相掾、陶瞻官至散骑常侍、陶夏封都亭侯、陶旗官至散骑侍郎、陶斌官至尚书郎、陶范官至光禄勋。陶茂做到了武昌太守,为五品地方大员,这个陶茂就是陶渊明的祖父。

陶侃有这么多儿子,他的后代在数量上相当可观,而且以陶侃巨大的威望,他的后代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力。在后来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开启南北朝后,刘裕所保留的前朝的五家贵族爵位中,就包括陶侃的后代。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摩罗说:“陶侃是一位起点很低、才华很高、律己很严、吃苦很多、功勋很大、品德杰出的人物,满身都是感人故事,有的事迹已经凝练为成语,被千古传诵。他不但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代圣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人的传奇人生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我国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白手起家,在东晋的建立时立下功勋,祖父陶茂也官至太
2023-11-11 06:53:00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
2022-12-29 13:48:00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贫寒,为何能在东晋位极人臣?
...竟然送他到百里之外。逵知道陶侃的为人,也知道他十分有才能,所以...
2022-12-16 16:25
归隐后的陶渊明是怎么过活的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己。表达了对陶渊明挂印弃官之后所著的《归去来兮辞》的推崇。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陶渊明被委以彭泽县令之职,这对于许多官员来
2023-01-01 16:51:0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历史上的陶渊明,生活真是如此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文格调宁静自然,境界飘逸,远超尘俗,主人公与自然景物融为一
2023-07-02 23:39:00
聊聊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的陶渊明下定决心挂冠归田。在此之前,他的生活折返于喧嚣与宁静之间,每一次都满怀希望地赴任官场,然后事与愿违地回归田园。陶渊明先后出仕共五次。第一次是
2023-02-21 18:50:00
陶渊明穷困潦倒时有“童仆侍候”吗
就这一问题而言,陶渊明和鲁迅先生是很相似的。与其笼统地说陶渊明“穷困潦倒”、“有童仆侍候”,倒不如说,陶渊明有时“有童仆侍候”,多数时候“穷困潦倒”。后者,才更贴近陶渊明的实际生
2023-05-17 15:47:00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义熙元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职位上,经过八十五天的“煎熬”之后,终于大澈大悟,毅然挂冠弃职而去。自此,东晋官场上少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
2024-04-29 15:55:00
隐逸诗人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酒、菊、云
...其志,不堕尘网。然而要说古来第一隐,影响最大的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绝对是古来隐士第一人,“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一生很是贫穷,“家徒四壁,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虽然如此,他
2024-03-29 03:2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