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李善长高举免死金牌,求朱元璋饶他一命,没想到朱元璋冷笑道:“金牌上写的是什么?你仔细看看。”李善长仔细一看,立刻面如死灰!
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发,朱元璋处死丞相胡惟庸,同时借机株连那些他早就想杀的人,前前后后,有3万多人被处死。
由于,胡惟庸能当上丞相,李善长举荐,可以说李善长跟胡惟庸关系十分亲密。
不过,朱元璋念及李善长的劳苦功高,并没有牵连到他身上,也没有深挖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关系,说白了想放他一马。
可是,李善长并没有从中看出端倪,10年后,已经赋闲在家的李善长还是被朱元璋找到罪名,他一家满门70余口人全部处死。
很多人都觉得李善长死得多少有点冤,可是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到了绝路,朱元璋不得不杀了他。
从朱元璋起兵到建立明朝,李善长跟随了他三十余年,对于朱元璋的辅佐,也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这一点朱元璋也承认,甚至把李善长比喻成萧何。
朱元璋当皇帝后,封李善长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赐爵韩国公,并赐其免死金牌,每年的俸禄更是多达4000石,而功劳卓著的刘伯温一年俸禄才240石。
那么李善长到底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彻底对他失望了。
首先是李善长恃宠自纵,目空一切,对于朱元璋对他的赐予,他觉得是理所应当,换句话说是因为他有了付出,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李善长成为百官之首后,很多事情让他处理。于是他在朝中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在他的严格管理下,手下的大臣们都害怕得罪他。
甚至有些事情他都自作主张处理事情,而不去向朱元璋汇报,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便压下不报。
其次就是李善长心怀两端,在他逐渐掌握了大权后,对于朱元的忠心也开始有所动摇。
胡惟庸想谋反,首先想到的是李善长,于是派人劝说李善长加入,李善长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也知道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带来家破人亡的后果。
可是李善长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把这事汇报给朱元璋,后来,胡惟庸又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李善长说:我已老了,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好自为之吧。
在这种想法下,有一次,李善长抓了一个胡惟庸的细作,按照正规程序,他应该向朱元璋报告,可是他却采取了私下处决的方式,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是单纯的处决,还是包庇灭口,就只有李善长自己知道了。
因此在胡惟庸谋反的事情上,李善长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墙头草是不可能存在了,李善长在给自己留下退路的同时,就说明他对朱元璋不忠思想已经抬头了。
最后就是李善长贪恋权力,1372年李善长就向朱元璋提出要归隐田园,说自己年岁大了,面对每天繁杂的事务,他实在应付不了。
朱元璋当然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可李善长并不想真的隐退,为了在隐退后继续能够掌控一切,他推出了胡惟庸作为他的代理人,担任中书省左丞相,而他暗中继续遥控中书省,进而想控制朱元璋。
没想到,朱元璋技高一筹,他看出了李善长的把戏。不过朱元璋并没有阻止,他一方面需要胡惟庸来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他要胡惟庸继续表演,看看还有谁跳出来搞事情。
终于到了1390年,胡惟庸都死了10年后,朱元璋抓到了李善长的把柄,换句话说朱元璋对于他的隐忍到了极限。
这一年,李善长的一个晚辈丁斌犯了事被朱元璋判处流放,李善长上书求情,结果一下子把朱元璋惹怒了。
朱元璋心想,我乃真龙天子,判个流放,轮得到你指手画脚?于是,朱元璋对丁斌严刑拷打,想从他嘴里逼问出李善长的罪行。
丁斌招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经常和胡惟庸密谋谋反,而李存义则把李善长牵扯了进来,虽然李善长没有参与,但是却落得一个知情不报的结果。
于是,朱元璋一纸令下,将李善长满门70余口人全部处死,李善长立刻拿出当初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金牌,妄图活命。
然而,朱元璋却冷笑一声:“你再看看,这铁券上都写了什么?”
免死金牌其实非常大,上面密密麻麻刻了不下百字,李善长一字字看下去,很快就看到七个字:“免死,除谋反大逆。”他立刻面如土色,明白自己在劫难逃了。
不管是“伴君如伴虎”也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好,明智者都会选择功成身退,比如张良,继续贪恋权贵,最后的下场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