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盘点明十三陵的古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5:48:00 来源:北京日报

今年是明十三陵申遗成功20周年,《北京晚报》在前些日子开辟专栏,向读者介绍了十三陵中尚未开放的十座帝陵的情况。十三陵中可说的故事很多,笔者对十三陵众多的古桥颇感兴趣,曾多次前去探访,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十三陵中各具特色的古桥。

盘点明十三陵的古桥

长陵神路七孔桥遗址

长陵神路桥梁宏大

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分布在天寿山各山峦朝阳的山下坡地,陵寝间溪河穿插,按照传统“山环水绕”的风水要求,陵寝建有石砌引水沟渠。有水就要建桥,十三陵中建有木石桥、砖石桥和石拱桥,据史书记载,大约近五十座桥梁,其中以长陵神路桥最为宏大。

从大石牌坊到长陵的一段路,古称“山陵入路”,也称长陵神路,是进入明十三陵的主路。主路直通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长陵神路的分路可以到达其余陵寝。这条“山陵入路”中间跨多条溪河,据记载,长陵神路曾建有七座桥梁,数百年来,经受洪水冲刷、河道干涸、河流改道等原因,有四座石桥已无踪影。过了大红门、石碑、石像生后的旧神路上,保存有一座完整的五孔石拱桥,称南五孔桥,地处公路的东侧,南五孔桥目前不再行车使用,桥上原石护栏因过于破旧已被清理。南五孔桥往北百米就是陵区最大的石拱桥——七孔桥,这座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于地势较低,七孔桥屡遭洪水冲击,桥面、拱券被冲毁,桥拱券逐年坍塌,桥体被淤泥覆盖,非雨季过河都要涉水,最终七孔桥被冲毁成遗址。

1958年在旧的七孔桥以西新建了一座新七孔公路桥,桥两端路基加高,解决了洪水威胁桥梁和过往车辆的交通问题。在七孔桥北是北五孔桥,此桥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历经四百多年,五个拱券主体仍然保存完好,桥下杂石淤泥已经填到桥拱券的一半。随着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路面不断垫高,北五孔桥的桥面也做过多次铺装,每天还在承担大量车辆过往碾轧的交通任务。长陵神路的北五孔桥使用了四百多年,古人建造的石拱券支撑着今人的车辆过往,可见其坚固程度。这也是北京少有的几座仍在使用中的明代桥梁之一。

左右“护卫”桥仅一孔

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寝建筑群,旁边由献陵和景陵左右护卫,二者建筑规模都较小,陪衬在长陵东西两侧。献陵是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寝,景陵是朱高炽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陵寝。和修建长陵时的宏大相比,在朱棣之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则要低调的多。

献陵葬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孙氏,因在位时间仅十个月,朱高炽遗诏有曰:“朕临御日浅,恩泽未浃於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明宣宗朱瞻基遵照遗嘱,修建献陵的规格较小。献陵祾恩门前有三座一孔砖石拱桥及石砌沟渠,规模都偏小。原陵寝的管理机构就设在陵地附近,后来演变成百姓居住的村庄,叫献陵村。献陵村的地势比献陵要低,垂直高差有好几米。一条溪河弯转穿过村庄,在村中小路口处跨河有一座明代建的古朴单孔石拱桥。明十三陵中,每个陵寝都有一个对应的村庄,其村庄的规模大小不等,目前唯有献陵村中保存有明代建造的桥。桥拱券以青砖码砌,拱券外沿为石碹码砌,石拱券的石缝中生长着一棵古柏树,扭转着向上生长。桥有石护栏,沟渠也为石砌,桥旁有一棵古老苍翠的松树,形成古树伴古桥的景色。

盘点明十三陵的古桥

献陵村石拱桥

景陵前没有桥梁,往南数百米外原神道上保留有一座砖石拱桥,比起其他桥梁简单一些。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景陵以南的地方成为景陵村和长陵村,地面建筑越盖越多,原景陵神道已经消失,道路变成了柏油公路。昌平长陵学校围墙的西南角核桃树下,留存有明代景陵的一座单孔砖石拱桥,桥拱券使用专门烧制的青砖码砌,青砖厚度一边宽一边窄,呈梯形,厚度相差一厘米左右,用这样梯形砖砌出的拱券坚固持久。桥上由三米长条石铺面,两侧由条石建成矮护栏,桥栏顶柱石缺失。这座石拱桥地处偏僻,少有人光顾,桥一侧是学校铁栅栏围墙及教学楼,周围是农田和核桃树,桥下水流从学校围墙下流出,因位置隐蔽,只有当地人劳作时经过此桥,所以古桥很少维修,却也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保持着原有古桥的结构和风貌。

康陵桥面一端高

康陵背靠莲花山,在十三陵陵区的西北,是较远的一座陵寝。康陵葬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清《日下旧闻考》记载:“康陵在金岭山,距泰陵西南二里,自泰陵桥下分,西南为康陵神路,山势至此折而南,故康陵东向。路有石桥五空(孔),锥石口水迳焉。又前有石桥三空(孔),制如泰陵。”按书中描述,从泰陵至长陵的大道下来,从路口至康陵东南向西北走向,称康陵神路,原路上有两座桥,现今原五孔桥被洪水冲毁,仅留一些桥旁护岸矮石墙,百姓改作梯田;另一座三孔石拱桥保留下来,桥东西走向,西边地势高,东边地势低,早年车马过桥去康陵,下桥时先向南绕个“之”字形路,上坡才能到达康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将山岗豁开,推土垫道,把桥西的道路垫高了,道路改成斜坡转弯路,路程近了一小段,而三孔石拱桥西端垫土方高出2.3米,桥东端垫土方0.3米,斜坡柏油马路通过古老的桥梁,呈现了康陵桥面一端高的景象。桥下河道早已干涸多年,桥洞遮阳避雨,成为农民干活时休息之地,秋天收玉米,在桥洞下还能睡个晌午觉。

盘点明十三陵的古桥

庆陵恒门北三座桥

庆陵六桥数最多

庆陵是光宗朱常洛及郭氏、王氏、刘氏三位皇后的合葬墓,是十三陵中保留石砌沟渠最长和古桥最多的一陵。石砌沟渠大约有一公里长,渠上建有古桥共六座。陵寝建筑分两部分,前院石碑、祾恩殿遗址、恒门(后陵门)及红墙黄瓦围墙;后院棂星门、明楼、宝顶城及红墙黄瓦围墙,两院之间有一百多米山坡地。石砌沟渠从宝顶城东侧向南,在前院西侧绕过,走向呈“S”形,两边生长着众多的古松柏树,松柏树从石缝中挤压而出,姿态万千,经历风霜雨雪顽强成长。古树配沟渠,幽静蜿蜒往南延伸,适应了“水绕山缠”和“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之说。

庆陵两院间恒门北是三座并排单孔石拱桥,桥体是中间大,两侧小,单孔砖石拱券,汉白玉石护栏,十分壮观。清《日下旧闻考》记载:“殿后缭以恒门一道,门北有桥三道。”讲得就是这三座桥。前院西南角跨沟渠是一座石拱桥,桥上是长陵至泰陵间的公路,由于交通的需要,石拱桥经过多次改造还在使用。庆陵功德碑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下沟渠的沟沿矮护墙顶都是黄琉璃制品,说明建造讲究,桥体坚固完好,桥面石和汉白玉护栏为近年维修所更换。沟渠蜿蜒南延,数百米外跨沟渠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此桥是六桥中最陈旧的一座石桥,桥拱券完整,桥面及护栏损毁,可能因地处田间地头,没有进行维修。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陵还有一座特殊的桥,名为西水关桥,它位于崇祯皇帝的思陵西南、小宫门村以西。“明十三陵”大红门是正门,陵区围墙在门两侧,向西围墙有一出入便门,因门是红色称小红门,门东有东水关,门西有西水关。小红门及围墙和东水关已拆除多年,西水关因在村外田间而保留下来。小红门今天演变成小宫门村,村西原陵区围墙有一处西水关,西水关由二座桥组成。一座石拱桥在北砖石围墙跨过桥上连接东西,墙北是巡防小道,石拱桥南咫尺沟渠上还有一座石平桥,石平桥由四块长条石铺面,其中一块条石断裂。石拱桥和石平桥下的沟渠都是大方石块码砌沟底和两岸护坡,并连成一体,形成石拱桥上陵区围墙,墙内走守陵巡防军卒,而石平桥在围墙外,平民百姓可以通行,方便了百姓劳作和往来。这座水关建筑有实用功能。虽然西水关二座桥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显得陈旧,但它是“明十三陵”的古物,有一定历史价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赵州桥的悲剧:有着1300年的历史,却在60多年前彻底“消失”了
...中也有关于赵州桥的记载,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的赵州桥闻名中外,成为世界著名的顶尖建筑。但让人遗憾的是,这座曾经带来许多荣光的千年古桥,却在60多年前,悄然消失。
2024-11-15 17:12:00
...氏张化远捐资修建。该桥东西(有误)向跨冲口河,单孔石拱桥。桥全长25米,宽6米,通高12米,净跨14米,矢高8米,石板桥面”。据张国玺后人张文祥介绍,张国玺江肘寨人,是南明副
2023-09-22 16:30:00
皖南第二大石拱桥将进行遗址保护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皖南第二大石拱桥将进行遗址保护系省级文保单位;曾于三年前被特大洪水冲毁乐成桥下游不远,钢构桥上有行人在通行。◤ 在宣城市旌德县,曾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乐成桥
2023-08-02 00:09:00
把古运河这个宝贝留给子孙(传承)
...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是古运河仅存的七孔石拱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90年代,每天数千船只经广济桥桥孔通行。来往船只频频撞击桥墩,桥体不均
2024-06-02 05:36:00
...八里而得名。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由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有“舟行不必挽桅”的传说,明英宗赐名“永通桥”,并造就了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2013年,大运河上的永通桥成
2024-06-11 02:57:00
赵州桥景区免费对外开放 河北这“四宝”您了解多少?
...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石拱桥”。虽经过无数风吹雨打以及洪水、地震的考验,仍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有着“天下第一桥”的美称。它
2023-10-31 12:33:00
文物保护1+1>2 “文保+检察”协作助推古桥修缮
...场“火花”四射。南星桥始建于北宋,是一座跨中河单孔石拱桥,与桥南的“南星古泉”一同被列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旧时的南星桥热闹非凡,如今繁忙依旧,是附近居民的出行要道。今年4月,
2024-10-25 15:44:00
千年古桥长期被车辆磨损 检察听证解保护与使用之困
...民提供通行便利。南星桥长约14米,宽约5米,式样为单孔石拱桥,与桥南的“南星古泉”一起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上城区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志愿者提交的线索称,部分居
2024-06-08 15:34:00
近600岁八里桥完成主体修缮
...。它位于朝阳和通州交界处,始建于公元1446年,为三孔石拱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中间孔高达8.5米,舟行不必免帆。去年,永通桥大修工程正式启动。修缮内容主要包括局部
2022-12-22 07: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