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15:34: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访寺记》是由作家青青十年来遍访名山大川、名刹古寺,历尽艰苦,以亲身经历写下的现代版《洛阳伽蓝记》。可谓一剂清凉贴,触之生凉,读之心静。

从寒山寺到大昭寺,从金阁寺到浅草寺,或访寺问情,或寻道味理,或探幽明心。书中72个访寺故事,记录了作者为寻求内心的超拔、心灵的平静所经过的72段心路历程。

本文是作者多次游览石窟寺的经历,既能感受作者平静、淡薄的心境,也能品味到石窟寺曲折动人的历史。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石窟寺

请喝了这杯梅花茶吧

我生于腊月,我妈说我出生时,天朦胧放亮,窗外赶早集的牛车叮当作响。在一阵阵剧烈疼痛中,她嗅到窗外那株蜡梅发出的阵阵幽香。她忘记疼痛,对身边傻呆呆站着的父亲说,快到院子给我折几枝梅花来。等父亲捧着一大捧幽香彻骨的梅花回来,我已经在哇哇大哭,母亲自己起身在血泊里剪下了脐带。她像做针线活一样,灵巧地用中指与食指一挽,在我的肚脐上系了一个好看的结。这结是我与她亲密相连的通道,从那一刻就被她掐断了。我七个月后就离开了她,开始了一生的漂泊,我怨恨她,在内心也自怜着自己。直到她晚年,我已步入中年,我们才和解,当然这是后话。

我妈说,我小时候头发乌黑,圆眼睛明亮,很是健康,就是偶染咳嗽,总是无法痊愈。她每年冬天都摘蜡梅花阴干,放在箱里。我咳嗽时,用开水煎服,几天喝下来就好了。大哥手烫伤也是用蜡梅花研成末拌到腊月冻过的狗油里,拭涂几次,即可痊愈。后来我离开了谷社寨,槐树营没有梅花,得了中耳炎吃药总也不见好,其实蜡梅花兑冰片研末也是可以治愈的。这是母亲后来唠叨的。她不在我身边,自然无法照顾得周全,关键是那棵蜡梅也不在我身边。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我四十岁的生日是在石窟寺过的,和一群诗人。那天石窟寺里蜡梅盛开,我站在梅花下,笑弯了眼睛,好像那一树繁盛的花朵都是佛祖的特意安排。近日,我独自经常到小区湖边的梅林里散步,蜡梅那清冽的香气让人忘尘。当日做一梦,梅花树下,放了几块青色的石头,其色温润,莹洁干净,润泽的光泽像是有一层水雾罩在上面。我一块一块地看,然后,出来两个字:“玉想。”是石头想变成美玉,还是所有的玉都想回到石头?这个时候,一阵风来,梅花花瓣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后,带着一股清澈的香气落在石头上。墨绿配金黄,美得惊心。远远的一个穿古装的女子在唱着小曲,细听,可以听到词: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来双燕飞,愿衔杨花入窠里。

醒来,我直挺挺地躺着,回忆着这首凄婉的诗,怕一翻身自己就忘了(有人告诉我梦醒时不要翻身,否则会忘记),觉得这首完整的诗不像是梦里所得,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2015年冬天,陪某人去石窟寺,蜡梅树下站一僧人,着灰袍,背对我似在诵经。我走近,他抬头,我们几乎同时惊呼:“你在这里?”他是相国寺的监院释源玄,前些日子,我还到苏州去寻过他,怎想着在这石窟寺里见面。他说他带泉州的开元寺师父们来开封,顺带就到了石窟寺,不想与我有缘。

石窟寺初建时称希玄寺,唐初改称净土寺,到宋朝改称石窟寺。红尘紫陌,荣枯沧桑,不变的是洛河奔流、黄河浩荡。建此寺院的应该是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她自小与姑姑在一起,受姑姑感染,笃信佛教,一生中数次转折都化险为夷,她认为是佛力加持所致。北魏王朝惯例,为防止妇人干政,立太子时必杀其母,因而皇后、嫔妃无人愿生太子。她在佛前发愿,愿为皇帝生子,即使舍命也在所不惜。后来宣武帝宣布废除立太子弑母的诏令,她冒险成功。

胡太后,北魏宣武帝嫔妃胡充华,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人。孝明帝元诩生母,孝明帝立,尊为皇太后,两度临朝听政。性聪慧,多才艺,后为权臣尔朱荣所杀。能诗,存一首,即乐府诗《杨白花》。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我听师父讲到《杨白花》,心下一惊。连忙拿出自己记录的梦中之诗给师父看,他莞尔。“太巧了,就是这首。”杨白花,北魏名将杨大眼子,其武艺出众,相貌魁梧。其时正孀居的宣武帝妃胡充华,即临朝称制的胡太后,与之发生私情。杨白花惧祸,逃奔南方梁朝,改名杨华。“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即是此首诗。

“你说这世上什么东西最难调伏?”师父亲手为我斟茶。他的茶茶汤红亮,犹如蜂蜜,在阳光下明亮地晃眼。

今年冬月不冷,但石窟寺的蜡梅还是在大雪日就盛开了,一直想念着寺里的梅花。今日得见,还是和师父一起,心下大乐。

我刚刚读过《金刚经》,就胡诌道:“人心最难调伏呵。”师父点头。梁武帝时修寺甚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当他把自己建寺的功德向达摩表功,达摩淡淡地说:“没有功德。”两人话不投机,达摩只好一苇渡江而去。

北魏除了大兴寺院,还开凿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巩义的石窟寺都是北魏时期开凿的。整个洛阳城里大大小小的寺院竟达一千余所,其中尤以胡太后所建的永宁寺为最。学佛要求诸于内,这些皇帝太后却求诸于外。“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师父说了两句《楞严经》里的经文。

《访寺记》|在寻访寺庙的旅途中再次认识自己

我似懂非懂,频频点头。师父交我一个信封,里面竟然装着十几颗蜡梅种子。“是寺院里这棵蜡梅的种子,到春日用温水浸泡二十四小时,种入院子里。”

说完,他径直走出院门。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盼望他能回头看我,但他浑然不觉,那消瘦的背影一会儿就消失在冬日的庭院外。一朵梅花嗒地落在我的肩膀上,看到素心圆瓣,仍如初放。一缕幽香,如同她的魂魄,在我鼻息间缭绕。我低头,一地金黄的蜡梅花,想起母亲说蜡梅可治久咳,还可治中耳炎和烫伤,随蹲在地上捡起落花,一会儿就拾了一小袋子。

说来也稀罕,夜有梦,在石窟寺蜡梅树下与人清坐。他隐约咳嗽,我捡拾一地落花放入布袋,然后取十几棵花瓣泡茶。他轻啜一口说有新鲜的刨木味道,我望着他点头。喝第二道时,他说茶中添了幽凉还有辛香的刺激。此时梅花细蕊在水里起起落落,好像一场奢侈的花雨。花下人恍若旧识,从始至终他的眼睛没有看我,只看着茶里的梅花。我认得他,早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我已忘了自己是谁。在漫天花雨里重逢,然后别过,不动声色经历又一世的轮回。“平生有债都还遍,只欠梅花数行诗”,“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而这个与我一起喝梅花茶的人,是不是我前世的亲人?

来源 捧读文化

《访寺记》孔学堂书局出版

作者 青青

编辑 伍尚邱葛

二审 肖志岩

三审 祁定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2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你看过大足石刻吗?你知道石窟寺到底是石窟还是寺吗?8月19日,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开幕之前,一众嘉宾走进大足石刻进行考察。北京大学教授孙华在参观北山石刻时分享到:“石窟寺及石刻是中
2023-08-20 11:21:00
克孜尔石窟艺术——探寻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起点
...下来了。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可挛石窟寺群,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除了宗教内容以外,克孜尔石窟还有许多
2024-10-30 11:06:00
...织部指导,太原市文物局和中国政法大学主办,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承办。天龙山石窟自佛首回归后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2023-12-14 17:30:00
为佛祖打工18年,他成了“当代玄奘”
...骑绝尘。根据2020年国家文物局调查:“全国一共有5986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文物,川渝地区有2850处,占据了一半。”● 四川省巴中市西龛寺,在隋唐摩崖石窟边种地。摄影/袁
2023-09-15 22:00:00
...童子寺、悬瓮寺、天龙山圣寿寺、苇谷山仙岩寺、佛头岭石窟寺、马房山上生寺等。唐代所建有太山龙泉寺、龙山石门寺、白云寺、福惠寺、闲居寺、姑姑洞石窟、瓦窑村石窟、石庄头石窟等遗址。
2023-09-07 06:05:00
...市文物局主办,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承办的太原市古建筑、石窟寺消防安全现场会,9月6日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天龙寺广场举办,抓住《黑神话:悟空》让山西古建再次“破圈”契机,加强应急保障
2024-09-08 22:27:00
东西问·中国石窟丨程耀东:须弥山石窟如何见证丝路古道上的多民族融合?
...。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固原市政府等层面出台了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工作方案、须弥山石窟保护条例等文件,须弥山文管所等相关部门先后实施了须弥山石窟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
2024-08-25 21:54:00
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山西:山西大学牵头组织的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石窟研究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二要坚持需求牵引,聚焦石窟寺文物价值认知、保护修复、展示传播的迫切需求,持续推动石窟寺考古、文物病害机理和保护材料等基础研究、保护利用关键技术与装
2023-09-18 10:32:00
汉代是跪坐,现在是垂足高坐,这都是南北朝游牧民族的影响
...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寺内的雕塑和壁画。云冈石窟第12窟佛像的坐姿在江南地区,东晋政权建立后,因战乱逃亡以致旧仪多已失传,甚至“朝臣无习旧仪者
2023-01-08 16: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