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一地生“三金”,富民利企又强村
博平镇探索实施“一份土地三次‘流转’,四方共赢”托管新模式2月16日,赫庄村党支部书记赫明磊到地头转了一圈,看了看小麦苗情。雨水临近,天气开始转暖,麦田春管的时机愈发成熟。“最近,我已经找了大桑新村的农业服务合作社来帮着浇地、施肥。”赫明磊说。
赫庄村是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大桑新村所属的一个小村,村内耕地大多通过流转、转包等形式,委托给了专业企业和村办合作社经营管理。“我们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流转土地资源,然后转包给企业运营,企业再将土地托管等服务工作交给合作社,相当于经历三次‘流转’。”大桑新村党委书记张爱华说。
近年来,茌平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成立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合作社联合社、产业链合作社等,不断做强农村上下游产业链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博平镇积极推动“村企联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份土地,三次‘流转’,四方共赢”的农田托管模式:村民承包地通过“合作社集中整合+企业承包经营+合作社托管服务”的运行机制,形成村民、合作社、村集体和企业四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局面。
赫庄村村民赫占涛和妻子常年在外跑运输,原先家里的7亩多地都是包给别人种,每年每亩地只有三四百元租金。2021年,通过村办合作社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后,每年每亩地流转费提高到1300元,小麦直补也归他。“啥也不干,每亩就有1400多元的收入。即使自己种,也不一定有这么多收入。”赫占涛说。
如今通过村企合作,土地种植收益的大头通过流转费的形式转移到村民手中。“大桑新村有10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收入,土地撂荒等情况已经消失不见。”张爱华说,有企业运营兜底,村民流转土地也能获得稳定且较高的“收成”。
土地流转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而土地服务的流转则带动了合作社和村集体发展。“新村党委牵头带领新村所属的10个自然村成立了聊城市茌平区润土农机合作社和聊城市茌平区联鑫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华鲁制药和田田高科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张爱华说,合作社帮助企业完成土地的集中整合和土地流转工作,并借助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企业提供耕、种、管、收、储一条龙服务,企业则需为村办合作社缴纳每亩50元的管理费和相关托管服务费用。
“现在不用种地了,可以出门打零工增加一份收入,农忙时帮着合作社管理一下土地,也有不少收入。”大桑新村前八村村民刘金红说,土地流转后,他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两番。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把富余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实现“一地生三金”(即流转土地生“租金”、外出或返聘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还因在合作社有集体占股,新村集体每年也能增加30余万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富民强村。
在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合作企业也得到了预期收益。“以前我们生产医药胶囊所用的直链淀粉都在外采购,价格高不说,还经常担心产品质量。”华鲁制药农业生产管理负责人赵志勇坦言,现在有了自己的种植基地,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仅节省了采购资金,稳定了原料来源,还延伸了产业链条,对公司的科研攻关也有积极作用,仅良种种植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减少50万元的运营成本。
此外,大桑新村还与山东省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对接合作,一方面通过订单农业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希望把大桑新村打造成良种种植基地,提升大桑村土地的附加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7 15: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