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5-07-30 09:10:00 来源:新周刊

作者:袁圆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低谷医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许多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有完美主义、强迫行为。孩子如果为了追求完美,过于紧张,情绪就会大量消耗,影响他把能量放在学习上,然后出现恶性循环。」

本文的主人公叫瑞莎,一名毫无疑问的「优等生」:今年23岁,初中在市里最好的初中读书,高中就读于全国前十的国际高中,本科留学于悉尼大学心理学专业,目前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应用心理学offer,准备继续深造。

但这些令人羡慕的标签同样困住了她。高二那年,她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症,今年是她患病的第7年。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小欢喜》)

在学校里,她身边都是成绩拔尖的同学。她上高中那届,一共有30多位学生考上了牛津和剑桥大学。为了调整心理状态,她曾在初三和高二两度休学,但是她发现自己被掉队的恐惧所挟持,无法好好休息,更加焦虑。

某种程度上,大学报考心理学专业是她自救的第一步,她开始尝试用心理学视角理解自己的处境。经过系统性学习后,她变得能跟自己的抑郁症更好地相处,同时,她意识到自己的经历并不是个个例,而是一种青少年群体的普遍性困境。

以下是瑞莎的自述:

以后,

你的学历要「超过」爸爸

我小学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初中是市里面最好的中学,但那时成绩就变得不那么突出了,只能是中等。在小学因为成绩好,老师也很喜欢,大家都很讨好你,有很多好朋友。到初中后,根本没有人理你,非常大的反差。

面对成绩的滑坡时,我会有很强烈的负罪感,就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最开始自杀也是因为负罪感才开始的。

之所以有负罪感,可能和童年时期父母对我要求严格有关。上小学时,父母要求我的成绩必须在95分以上,哪怕到94分,他们都会对我有一些责备。

到了初中后,我的成绩一下子可能连80分都上不了了,这让我觉得像自己做错了事一样。

我的父母都很优秀,我的父亲是北大硕士毕业的,母亲是普通大学毕业的,但是她有很厉害的商业头脑。我能感受到,他们以前对我寄托了很多的期待。有一回,他们可能开了一次玩笑说,你看现在家里学历最高的是爸爸,以后你的学历要超过爸爸。

报了补习班后,如果我还是考不好,压力就会更大,之后我就开始熬夜学习,但熬夜又导致了我的状态不好,心态更加力不从心,整个人的状态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循环。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初三那年,我感觉自己非常难读下去书了。到了高二,我抑郁的状况再次严重起来,集中不了注意力,没办法读进去书。人也很悲观,觉得人生非常没有意义,非常绝望。更严重的是,我出现了自伤和自杀的行为,自伤的位置都是在袖子能盖到的地方——因为痛苦实在太强烈了,为了转移痛苦,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为了最后救自己一把,我找了同学陪我一起去看精神科医生,最后确诊为抑郁症。三四个月后,在医疗机构又进一步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症。

由于自杀意念强烈,那段时间我住院治疗了一个半月。但事实上,在医院里并不能够好好休息。一旦你发泄情绪,就会被当做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接下来,医生就会禁止你的外出,你就只能在医院病房待着,非常无聊。为了能尽快出院,我就是要装得积极向上。

出院后,就算我回去读书,也没办法住宿了。原本,对我来说,住宿有治愈的效果,可以和我的好朋友住在一起,是我很喜欢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我本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去学校了,出院后感觉状态也没有完全恢复。这种情况下,我决定退学。

退学后,我更加焦虑。本来以为可以休息,没想到过得特别不好,每天都是在混沌的黑暗中度过的,与世界隔绝。每到新的一周,我爸跟我说今天早点睡,明天要看医生了。我才意识到,原来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

我在休学期间回到原来的学校参加活动。没想到门卫认出我来了,他问我,你怎么不来上学了呢?你不上学,很快你就会被人落下的,你要赶紧回来上学。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也不能跟他说,我没办法回来上学了。那一次特别窘迫。这是很可怕的事,当你休学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升入了新的年级,我好像被抛弃在世界的夹缝里。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是坏情绪啊没关系》)

学生党

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

后来,我没有回到之前的学校,申请了国外的大学。但是因为我的高中成绩不够,需要先读语言班和预科班。

在那之后,我本科考上了悉尼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但是我对自己不太满意。我们那一届一共去了30多个牛津和剑桥大学。周围的人都很优秀,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想要去追寻他们的脚步。

学心理学是为了帮助自己和他人。学习心理学后,我的情绪变得稳定了,对负面事件的忍耐程度提高了。原本,我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就自伤,但是现在,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小的变量,自杀自伤的情况很大程度被改善了。

读完预科后,我开始做科普视频,做学生党的自救指南。做这事的动机始于我自己找到的一些心理学自助方法。科普视频里的漫画都是我自己一帧一帧画的,我觉得用动漫的形式,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b站视频《学生党抑郁自救指南》)

某种程度上,学生党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

和这些青少年交流,有时候会让我感觉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普遍性的痛苦。

很多优等生都被困在成绩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高考复读生联系我,她的抑郁情况挺严重的,一旦开始做题就会很焦虑。处在抑郁的人就会把「题做不好」上升到「我这个人都不行」这个层面上,所以她一直在反复地崩溃。

我只能不断地陪伴、鼓励她,尝试带着她看到我所看到的情况,比如她真的很努力,而且也很坚强。至少,我跟她这么说的时候,她情绪会稳定点。

还好她坚持下来了,后来她告诉我,成绩下来了,降分了,她上了三本。上大学前一天,她还告诉我,第二天她就要去上大学了,说非常感谢我的帮助。

还会有很多休学的学生向我求助,他们比较在意的是如何更好地复学。但是,抑郁症孩子复学不是容易的事情。

读大学预科时,我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在中国,抑郁症病人受到哪些歧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论文中的一个副标题,翻译过来叫做「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当时,做论文访谈时,问到「是否愿意和抑郁症患者相处」时,一个受访者写的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觉得这句话表达出了很多人普遍的心态。

国内有没有歧视,或者说有没有主观的恶意呢?好像也不一定有。他可能只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考虑,就是不想被你影响到,所以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我们的社会心理学课也讲到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问题。一个观点说,大众之所以有偏见和歧视,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接触得太少了。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悲伤逆流成河》)

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其实精神疾病是个非常常见的疾病。他说现在上课,如果坐在你左边的同学和坐在你右边的同学,没有精神疾病的话,那很可能有精神疾病的就是你自己了。另外,精神类疾病的患病原因很难做出具体的归因,实际上它是一个组合: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模型,不同患者各因因素的占比都不太一样。

但是,在国内,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的患者接触比较少。另一面,如果精神病患者感受到了歧视,他们就不会站出来,于是接触得更少,就会恶性循环。如果所有人知道患上精神疾病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严重的病耻感了。

和这些困境中的青少年交流,我心里承受能力是 OK 的,而且能帮助到别人,挺给我补充能量,它可以给我的生活赋予一种意义感。

这个过程中,我也曾感到无力。有些同龄人所处的现实条件不太好。我认真和他们讨论获得帮助的可能性。比如,住在小县城的孩子,我们讨论能否在放假的时候和家长去周边附近的城市就医。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我们讨论和医生商量开价格低一些、医保覆盖的药物。

我也经常会去想,比起一些病友来说,我是不是有一些「特权」,比如我的家境不错,我的父母比较讲理。大学看的一个记录片,我记忆很深刻,它说,「当人们拥有特权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去忽略它」。

这件事带给我一种新的信念。在很多同龄人的努力下,生活会渐渐好转。我开始相信——所有人哪怕所处的环境再差,哪怕病情再严重,都有可能通过恰当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深信这一点。

我的父母放弃了隐性期待

这些求助我的青少年,遇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孩子抑郁了,家长不了解什么是抑郁症。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进行沟通,我也给家长做了一期科普视频。

患病之初,我的父母并不能那么理解我。有时候,我在家里表现得非常不开心,他们会非常生气。比如说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你为什么还会这么不开心?每天摆着一张臭脸,然后就会让我去跟他们道歉。我只能假装自己很好。

直到,我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我的父母才开始试图理解我,这是我们关系转变最关键的契机。

我生病以来,我的父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价值观。我爸说,他不会再期待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但是他也不会放弃,会持续地支持我。

我爸说他的秘诀叫做:不关注,不期待,不放弃。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焦虑

(图/《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

我的父母也会认真看我的科普视频,我妈说她挺佩服我在视频画的漫画。对于患抑郁症的孩子来说,父母特别重要,像是一个坚强的后盾——孩子只管往前走,父母要在后面撑着。

学会和疾病共处很重要。怎么说呢?回想过来,在初高中我会做出自伤、自杀的行为,也是因为不能接受痛苦。我是那种比较讨厌痛苦的人,对痛苦比较敏感。为了转移痛苦,就会伤害自己。

我们要学会把痛苦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当下,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前年,我的精神状态不好,回国休息了一年。我发现我能够真正地休息了。

现在,当身体难受的时候,我会反复告诉自己,人的情绪起伏和波动是正常情况。一定要有信念,它是会慢慢恢复的,坏情绪只是暂时的。

(受访者为化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31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地产民企“优等生” 星河逆势增长解码
...出了强大实力和交付兑现,向外界传递了作为民营房企“优等生”的韧性和高质量、高品质发展之路。(张 畅 刘立波)
2023-12-27 07:46:00
《新生》:在人性迷宫寻找现实主义的出口
...生》里探讨的,终究是个“为什么”,体面人缘何被骗,优等生为什么步步滑向深渊。对陈树发等一众以“受害人”自居的人,主创在戏剧的反转中融入对现实的观察:年轻姑娘的容貌焦虑,深情父
2024-05-17 14:09:00
证监会:弘扬“优等生”文化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围绕加强上市公司“优等生”文化建设、涵养积极向上精神追求与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进行沟通交流,强调上市公司要弘扬“优等生”文化,推动上市公司高
2024-02-04 20:55:00
星河地产:行稳致远 做房地产行业优等生
...然。显然,星河地产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做房地产行业优等生。撰文:邱永宽实力兑现 品质交付作为实物产品,房屋的交付是其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也是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和实力最直观的体现
2023-12-22 07:12:00
以前辈“用心哥”作榜样!“优等生”的成长记
...。他从一位新手起步,渐渐成长为领导和同事眼中那位“优等生”。他,就是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西部公交二分部871线驾驶员耿喜来,一位工作踏实、勤奋上进的年轻人。如今,看着自己逐渐
2025-01-06 20:34:00
...不同的环境信号:第一组学生收到的信号是,“你们在和优等生竞争”;第二组屏蔽了和优等生比较的信号;第三组学生不仅屏蔽了和优等生比较的信号,同时收到了“学习不是为了成绩提高而是为
2024-04-19 04:39:00
最近,一位老师眼里的优等生、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小然(化名),因硕士毕业延期及找工作受挫,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际上,平日里的小然并不是特别消极的人,但延期毕业让他陷
2024-05-11 09:43:00
...榜单,邛崃市的数据并不亮眼。但邛崃算得上一名“单项优等生”,每年从这里加工出的浓香型菜籽油产量占全国的30%。去年,全市油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2亿元。在这里,菜籽油加工厂能给
2024-03-10 06:35:00
...志不渝追求的高效课堂。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应达到“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素养目标。但这样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上难度不小。二、方法策略(一)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024-03-16 02:20: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一年级“珍珠娃”成长蜕变:让好习惯种子生根发芽,绽放惊喜绿意
江南时报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学期时光的指针悄悄划过了几个月,一年级的珍珠娃们正在一点一滴地蜕变,孩子们心田播下的“习惯”种子
2025-11-26 16:56:00
生命不需要快进键
去年十月,我坐高铁从西安回太原,邻座是一个20岁左右的男生,他一上车就打开平板电脑戴上耳机看剧,聚精会神,一动不动。当火车穿过一个山洞
2025-11-26 18:20:00
爸妈:“预制转场”已备好!网友:多拍点,未来总有一个用得上
爸爸妈妈抱着六个月大的宝宝在各高校门口拍摄大学转场视频,网友:多拍点,未来总有一个用得上!
2025-11-26 19:54:00
婚车路过父亲坟地,河南一新娘带新郎下车跪拜
大皖新闻讯 11月25日,河南濮阳县张先生夫妇迎来大喜之日。令婚礼主持人焦女士没想到的是,发嫁途中,新娘张女士带新郎下车
2025-11-26 20:23:00
福建首例“一供二”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
东南网1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通讯员 丁丹阳) 24日,来自漳州的“宝爸”刘丽文在福建省协和医院成功捐献“生命火种”
2025-11-26 10:37:00
亳州汉子41天荒野求生挺进决赛!妻子现场见证:心疼他的暴瘦,更敬佩他的坚毅
大皖新闻讯 11月24日,在张家界七星山历经41天原始荒野极限淬炼的67号选手孙高,与其余12名选手一同,再次背起行装
2025-11-25 17:45:00
一封来自七旬老人的表扬信—“时光逆行者:寒亭农行寻回老人遗落的记忆碎片”
“谢谢这位小姑娘帮我找回了遗忘的养老钱。”11月5日李建美老人和她的老伴来寒亭城关农行取钱时,微笑着对寒亭城关农行的工作人员说道
2025-11-25 21:31:00
山东一小伙从职专逆袭考上北体大 网上发文追忆亡父收获近300万点赞
大皖新闻讯 “这年秋,我跑得越来越快,但也追不上远走的我爸。”“再也不用跟他比个头了,我把头埋在地上,他都没有我高了……”近日
2025-11-25 21:45:00
旧巷双忆(散文二篇)
雪落巷口,怀念爆米花的老头雪花纷纷扬扬,落在佝偻的肩头。巷口的老槐树下,那个我童年里最温暖的身影,在茫茫白色中,凝固成一座孤独的雪雕
2025-11-24 14:48:00
家乡人口头的“鬼”
在我的家乡,今晋阳湖北畔的武家庄一带,村民们口中,时不时的就会冒出一些“××鬼”的称呼来。然而,这些个“鬼”,却不是平日里人们闻之色变的那些个“鬼”
2025-11-24 18:17:00
15岁“雄狮少年”训练时跌落致头部重伤 亲属:目前处于昏迷状态
大皖新闻讯 近日,广东汕头市城南街道一名15岁舞狮少年小陈(化姓)训练时头部重伤的消息让人揪心。11月24日,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小陈的亲属以及当地一家慈善会了解到
2025-11-24 20:17:00
近二十年!她扛下全家重担,兑现对父亲的承诺
“闺女,咱家病人多,这个家以后就交给你了,不然我闭不上眼……”2006年,父亲临终前的这句话,像一颗沉甸甸的种子,在徐亚范心里扎了根
2025-11-24 12:07:00
退休教授借儿孙名字买别墅 如今房子要不回来 儿子儿媳还闹离婚
近日上海七旬王教授的一桩“借名买房”纠纷,不仅让原本就暗藏矛盾的家庭彻底陷入困境,更引发了“老年人财产权益保护”的热议
2025-11-23 08:35:00
女挑夫的双肩,扛着生活的滚烫与力量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她叫雷玉琴,是河南老君山上唯一“女搬山工”,由于意外受伤,她腿上开了13个口子,一场手术花光了打工的所有积蓄
2025-11-21 1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