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复制“替身”体外试药 精准消灭肿瘤细胞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06 01:2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构建体外肿瘤模型最具潜力方向

复制“替身”体外试药 精准消灭肿瘤细胞

复制“替身”体外试药 精准消灭肿瘤细胞

图为3D打印人体器官模型。 张斌/中新社

◎实习记者 蒋 捷

癌症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健康威胁。癌症治疗的难点之一在于它具有异质性,不同患者的肿瘤差异大,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精准治疗。临床上,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找出最有效的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极其重要。但利用传统的基因检测和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来筛选治疗药物,都存在不够精准、检测周期过长等问题。

在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先打造“模拟战场”挑选治疗“武器”,确定哪些药物对患者有效,再让药物“上战场”,实施精准个性化治疗?体外肿瘤模型的构建有望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日前,清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姚睿团队总结了将生物3D打印技术和类器官技术协同应用于体外肿瘤模型构建的策略,并提出这是该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整合性类肿瘤模型对于不同药物的反应,可以快速筛选出最精准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从而有望实现对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旗下期刊《生物技术前沿趋势》上。

体外搭建“模拟战场”助力肿瘤个性化治疗

“武器”选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模拟战场”有多接近体内真实环境。姚睿介绍,体外构建整合性类肿瘤模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仿生问题,要尽可能还原体内肿瘤生存的真实情况。

为了实现仿生,需要搞清楚体内的肿瘤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首先,肿瘤是基因变异带来的细胞异常增生。变异不仅发生在肿瘤发展初期,更会伴随着肿瘤演进的全过程。一边演进,一边变异。因此,体外模拟的一大目标是尽可能囊括肿瘤演进的各个阶段。其次,患者体内聚集着大量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细胞间会相互作用,在模拟过程中也需要复刻这些群体细胞行为。最重要的是,体内的肿瘤生存在有机环境中,有一套复杂的营养供给、物质交换系统,研究人员还需要想办法模拟这套有机系统。

为了在整合性类肿瘤模型中囊括肿瘤演进的各个阶段,姚睿团队从2013年开始从事基于生物3D打印的体外肿瘤模型构建研究,并尝试将类器官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生物3D打印操作。类器官是一种与体内组织类似、具有稳定表型和遗传学特征,且能够在体外长期培养的三维细胞复合体。目前,形成类器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胞的自组装。类器官技术能够突破细胞间单纯的物理接触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细胞间生物通信,使细胞相互作用,协作发育并形成具有功能的迷你器官或组织。

传统生物3D打印的做法,是以单个肿瘤细胞为原材料,让肿瘤细胞在生物材料中弥散分布,堆叠成三维结构体。然而,真实的肿瘤团内存活着性状各异的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仅用单个肿瘤细胞为原料难以模拟出真实肿瘤团生存的复杂环境。如果用类器官作为生物3D打印的基本单元,可以在类器官中保留不同的细胞类型,在模型构建上克服细胞同质性,更好地还原患者对抗癌药物反应的个性化差异。“我们可以将类器官视为一个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以类器官作为生物3D打印的基本单元,有利于模拟真实的肿瘤环境这一大型‘生态系统’。”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博士生王晓宇说。

确定好了体外模拟的尺度,还需要解决3D肿瘤模型的物质交换问题。在体内,这一过程是通过血管等管道来完成的。王晓宇介绍,运用器官芯片技术,恰好能够模拟人体内管道的功能。器官芯片技术就是利用微加工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上制造出能够模拟人类器官主要功能的仿生系统。除了具有微型化、集成化、低消耗的特点外,器官芯片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化学浓度梯度、流体剪切力等多个系统参数,构建细胞图形化培养、组织—组织界面与器官—器官相互作用等,从而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结构、微环境和生理学功能。但器官芯片技术目前仍需解决如何实现精准无损检测和批量稳定制备等难题。

三种技术共同还原体内肿瘤生存真实情况

构建整合性类肿瘤模型,需要类器官、生物3D打印和器官芯片三种技术协同工作。姚睿介绍,一般流程是先在体外构建出立体的类器官,把类器官作为基本单元,混在生物材料中构建三维结构体。传统的类器官构建方法中,细胞会紧紧挨在一起,中间的细胞就容易因为缺氧或缺乏营养物质而死亡。体内的肿瘤很“聪明”,会诱导血管长到自己内部来提供养分,但类器官通常缺乏这种机制。而利用生物3D打印可以制造“血管”,通过培养液为类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因此,生物3D打印的方法弥补了类器官技术的局限性,能够有效模拟出更像体内肿瘤组织的微环境。

3D打印类器官技术虽然有效模拟了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成分,但与重现体内肿瘤演进过程仍有一定距离。这是因为体内肿瘤演进过程依赖于肿瘤—免疫互作、多器官相互作用和功能性循环系统,而这些要素在静态培养的肿瘤模型中会被简化。如果将器官芯片与3D打印结合,就可以构建出具备层级结构的血管网络。模拟肿瘤浸润与外周免疫成分,揭示肿瘤与免疫的相互作用。

器官芯片与3D打印结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制备芯片的腔室和流道,然后打印生物材料和细胞;另一种是直接用3D打印组装生物材料、细胞和芯片材料,一体成型。在肿瘤转移的研究中,将两者结合能够通过微循环系统将原发肿瘤与潜在的转移区连接起来,为研究肿瘤转移期间复杂的多器官相互作用提供可能。

“生物3D打印技术的加入,提升了整合性类肿瘤模型的稳定一致性、结构仿真度和自动化程度。”姚睿说,普通的类器官完全基于细胞的自组装,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给验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带来了挑战。团队应用工程化的方法构建了自动化平台,提高了整合性类肿瘤模型的构建产率。利用生物3D打印技术,可以在构建肿瘤团之前,先在电脑中预先设计需要的模型。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生物材料、细胞以及其他生物因子的排列组合,可以创造出在关键功能上替代生物器官与组织且具备生物活性的有机体。

“目前,生物3D打印技术已经与自动化培养、无损检测等技术融合,能够自动化完成模型的构建、检测、观察和结果分析。例如,在结果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无损成像和AI技术进行类器官识别和自动分析。自动化不仅带来了高效率,还大大减少了实验误差,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姚睿介绍。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接近体内真实环境的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好了,但真正要用它来攻克癌症,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成本高昂是目前制约整合性类肿瘤模型进一步走向临床应用的一大因素。比起传统的二维培养,肿瘤类器官是更为仿生的三维细胞培养,技术难度更大、资源投入更多。此外,由于细胞在三维结构中增殖速度较慢、培养周期较长,因此维护成本也更高。”姚睿介绍。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也是整合性类肿瘤模型临床应用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新技术不够成熟,因此迫切需要标准和方法来评估比较不同实验室的体外培养结果,以实现研究结果的可复制和可验证。在临床应用阶段,还可能会涉及如何评估合规性、如何定价、医保如何覆盖等社会问题。

在与癌症斗争的道路上,构建体外模拟“武器试验场”,有望帮助人类筛选“武器”,降低药物开发成本,提高药物开发效率。尽管这一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仿真性和可复制性上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可以预见,随着3D打印和类器官技术的更新迭代,相关评价标准将日趋完善,临床应用也将逐渐普及。”姚睿认为,通过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与科研机构良性互动,在临床医生、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的跨学科努力下,这一新技术惠及癌症患者或指日可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6 0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AI+类器官芯片技术在宁落地 复制“替身”体外试药 助力肿瘤精准治疗□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对肿瘤患者来说,如何尽快找到对其有效的肿瘤化疗方案至关重要。“我们目前在研项
2024-03-17 09:55:00
微肿瘤模型:让癌症治疗不再“开盲盒”
...报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寻找提前模拟诊疗效果的患者“替身”过去由于治疗手段有限,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曾被称为肿瘤诊疗的“三板斧”,施展之后就没了“后招”。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如
2024-04-11 03:23:00
...文转自:健康报以晚期患者恶性浆膜腔积液培养出“试药替身”肺癌类器官转化研究取得突破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蓝溪 通讯员 郝黎 靳婷)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课题组的肺癌类器
2023-02-02 07:17:00
类器官可以替代患者试药吗?广东团队研究有新进展
...他们尝试着复制和重建人类器官。于是,被称为“患者的替身”的类器官诞生了。类器官,即是指它类似于组织器官。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备三维结构的微器官,它取自于体内器
2023-01-19 13:13:00
体外肿瘤类器官芯片开启药物研发“芯”时代
...文转自:中国医药报多学科交叉结合精准模拟微环境体外肿瘤类器官芯片开启药物研发“芯”时代□ 陈友 李威霖 黄雪连 胡燕娟传统的药物评价主要基于操作简单、快速、成本较低的二维(2
2023-12-28 07:27:00
巨噬细胞:对抗实体肿瘤的“希望之星”?
...极化与功能调控、巨噬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在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存在M1和M2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M1型巨噬细胞可以诱导肿瘤组织内的炎症反应,是“好的”巨噬细胞;而M
2024-05-28 03:37:00
揭秘生命本质: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细胞出了问题
...质,归根结底在于细胞的正常功能与代谢。无论是炎症、肿瘤、代谢疾病,还是神经退行性病变,其源头几乎都可追溯到细胞水平的异常。理解细胞如何维持生命,如何发生病变,及其影响如何逐步
2024-12-05 14:34:00
癌症新发现:阻断糖分摄入,或许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癌细胞,又称为恶性肿瘤细胞,是一种犹如野马般狂野的生长和分裂速度的异常细胞。它们原本是人体内普通的一员,但因为基因突变、环境刺激或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逐渐变成了脱缰的野马,失去控
2024-02-04 18:49:00
研究人员发现可导致    肿瘤细胞铁死亡的关键酶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研究人员发现可导致肿瘤细胞铁死亡的关键酶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春)2月27日记者获悉,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王平团队,揭示了胆固醇合成通路关
2024-02-29 02:03: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禾伊希凭 280 道尔顿 “超级肽”,掀起口服抗衰技术革命
当 “分子量”“吸收率”成为口服抗衰的核心评判标准,人们早已告别 “盲目跟风”,转而追求 “科学精准”的护肤方案。禾伊希 PQQ 鲟鱼子酱胶原蛋白三肽凭借一项核心技术突破 ——280 道尔顿鱼胶原蛋白三肽
2025-11-13 11:50:00
以专业与爱心守护肌肤健康!杭州丽都白癜风皮肤病医院用仁心仁术点亮患者康复希望
在白癜风等皮肤顽疾诊疗领域,杭州丽都白癜风皮肤病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都白癜风医院”)凭借十余年深耕积累的专科优势与人文关怀
2025-11-13 10:33:00
胃癌预防,从了解胃镜筛查开始
日常生活中,“胃不舒服”是常有的事。吃点东西就肚子胀气、胃里反酸灼烧、动不动就腹部痛,大家往往习惯买点药对付一下,但需要警惕的是
2025-11-13 06:45:00
全面解析慢性胃炎的防治与护理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就像食品加工厂,日夜不停地处理人体摄入的各类食物。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慢性胃炎成了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
2025-11-13 06:45:00
癫痫患者的记忆力为何会越来越差
癫痫是以脑内异常放电引起的周期性惊厥为特点的一类神经疾病,这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记忆减退是癫痫病人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损害
2025-11-13 06:45:00
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如何正确服药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又称甲减症,是一种甲状腺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目前甲减症的治疗方法与大家进行分享
2025-11-13 06:45:00
脑梗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脑梗,也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导致大脑供血不畅,造成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
2025-11-13 06:46:00
四川友谊医院肿瘤科石辉兵:直肠癌如何进行科学防控,应注意什么
直肠癌病因复杂,由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多数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癌变过程涉及多阶段染色体改变与基因参与
2025-11-12 14:06:00
脚后跟开裂、皮肤粗糙皲裂,不只是缺水!东城中医医院杜兵主任提醒:防治遵照这三步
近日,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干燥,皮肤不知不觉间变得粗糙皲裂,尤其是脚后跟,不仅干燥起皮,有些地方甚至还开裂了!通常认知是觉得缺水了
2025-11-12 14:08:00
专访上海都市医院“保宫”专家杨冰:帮女性患者保全子宫,是我的毕生追求!
在妇科肿瘤领域,如何在高质高效解除病痛的同时,完整地保留女性的器官功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一直是医学专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2025-11-12 14:09:00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杜若桑:经期大便干结难排,多是“津亏肠燥”
杜若桑,针灸推拿学博士。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房繁恭主任,房繁恭卵巢早衰&盆底病工作室成员。擅长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卵巢早衰
2025-11-12 14:38:00
全科医生的专业选择:新西兰籍医生在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成功接受CAR-T治疗
近日,上海嘉会国际肿瘤中心再传佳音:一位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的国际患者,在接受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CAR-T治疗后康复良好,已于10月底出院
2025-11-12 15:57:00
深圳永福医院:便秘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在当今的快节奏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便秘问题的困扰。根据研究,大约有15%的人口受到便秘影响,而这个比例在老年人和长期久坐的人群中更高
2025-11-12 15:58:00
传承古方,科技赋能:益肾安神口服液获准再注册,守护国人健康睡眠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信息显示,由通药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经典中成药“益肾安神口服液”已正式获得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再注册批准通知书(通知书编号
2025-11-12 15:59:00
一位肺癌患者写给未来的独白信
“未来,愿你去更多的城市,看更多的风景,岁岁无虞,平平安安!”75岁的王叔在一封写给未来的信里,对自己留下了这段寄语。书房外
2025-11-12 16: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