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做旧后再上色,这件宋代的龙泉窑瓷器就算修复完成了。”看着眼前的文物,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修复师孔德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与这件瓷器共同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技艺的传承。
文物修复师孔德一正在工作中。
今年是孔德一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8个年头,他很享受文物修复的过程。“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也寄托着未来的希望。”孔德一缓缓开口,声音中充满了对文物的敬畏与热爱。在他看来,修复文物不仅仅是为了让它们恢复原貌,更是为了传承历史。
欧阳海涛与孔德一共同承担陶瓷类文物修复的工作,在他看来,修复文物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修复文物的工作意义非凡,每当我让一件破损的文物焕发新生,不仅是还原历史,也为我自己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慰藉。”
文物修复师欧阳海涛正在修复东汉陶器。
全锐是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同时负责馆藏纸质、书画、壁画、皮革类文物修复工作。在拿到书画作品后,她会首先借助专业设备对作品的材质、年代、保存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确保每一件文物都得到最准确的评估和记录。
“这个过程真的就像是医生看诊。”全锐一边操作着仪器,一边解释道,“我们需要找准‘病因’,才能针对不同文物制定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
文物修复操作台。
在检测过程中,全锐和他的团队有时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或许是隐藏在画作背面的题跋,或许是隐藏在颜料之下的隐秘图案,甚至可能是被岁月遗忘的某个历史片段。每一次的发现,都让他们对这件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书画修复师正在工作。
“很多初次面世的文物,就像是一个个尘封的故事。”全锐感慨道,“作为文物修复师,我们不仅仅是修复这些作品,更是在挖掘和传承这些故事。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信息呈现出来。”
“文物修复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一件文物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全锐笑着说,“我们就像是‘文物医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全锐接受记者采访。
另一边,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滕昭玉拿起一件刚刚照完“X光”的金属器件,仔细观察着仪器上显示的图像。他解释说:“‘X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属器件内部的结构,是否有锈蚀、杂质等,这是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文物修复师滕昭玉正在修复文物。
滕昭玉介绍道,金属器的修复独具匠心,去除表面顽固的硬结物与脱盐两个环节尤为重要。待表面杂质被处理后,通过漆片调和、把矿物颜料粘合到器物表面,既保证整体外观和谐统一,又能在细观之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真正实现了“远观一致,细看不同”的修复效果。
修复一件瓷器需要2个多月;完善一幅画作需要经历洗净、揭开、补全、托起以及全色等多个步骤;将一把铁器文物“修旧如旧”需要3个多月;用全锐的话说来就是:“文物修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与历史的对话,要坐得住冷板凳。”
龙泉窑青釉笠式碗、马豫《墨竹山水册》、汉代铁刀……桩桩件件文物,在文物修复师手中重获新生。在时间的长河中,文物保护修复者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一笔一划地修复,见证和延续着贵州的历史。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赵相康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8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