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发自北京 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的“联合起来 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在北京798丹麦文化中心举办。
“联合起来 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在北京798丹麦文化中心举办。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和高压职业人士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据统计,中国目前约有4800万抑郁症患者,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病耻感是精神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根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80%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主办方介绍,为避免潜在的歧视,许多精神病患者宁愿独自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病耻感还可能导致社会孤立和疏离等问题,从而影响人们获得合理的护理和康复的机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认为,相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往往不被关注,且由于缺乏科学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抑郁症存在被污名化的现象,有的人觉得患病不光彩,也不愿意寻求治疗。
“但实际上,大部分抑郁症治疗效果非常好,甚至好过糖尿病等慢性病,很多人都可以治愈甚至完全康复。希望可以借助今天的活动,唤醒社会各界去重视这类容易发现和治疗的疾病。”郑毅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说:“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
研究表明,通过了解或接触精神疾病患者是减少病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认知素养同样可以减少偏见。全球的意识倡导活动,如“世界精神卫生日”和“大脑意识周”等,均是传播精神疾病知识、消除错误认知和偏见的重要机会。
此外,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无需抱歉”青少年艺术作品展也于今日对外展出。50多位抑郁青少年通过绘画、视频和手工等艺术创作与公众分享个人经历,勇敢表达,不为身陷抑郁而无故自责抱歉,而是以开放和包容的方式自我疗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0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