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个四川诗人的“诗与远方”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06:03:00 来源:四川日报

□唐小林

在深圳的诗人中,陈少华的“川营”笔名,让我过目不忘。“川”是故乡,“营”是陈少华的生长地营山县。由此,我感觉到,陈少华的诗歌写作,必定与他的故乡和长年栖居的深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少华在诗集《愉悦的根系》的自序《十年》中,开宗明义地把他的漂泊与生活,以及与诗歌的关系,作了感人肺腑的倾诉:“从2012年10月到现在,我很难相信自己,写诗已经十年了。我常常把这十个年头中的得失,以诗歌的语言进行漫无目的的表述与直白。其中,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是否真心贴切自己,往往是一个精神的回旋。久而久之,连腿脚上的灵便也无足轻重了。快乐的时候有诗与远方,落寞的时候也有诗与远方。”

由此,我们知道,诗人是在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下,艰难地进行诗歌创作的:“十年前,我曾以放弃文字为由,不停地挣钱养家糊口,为生存而不停地换着工作与地址。毕竟这是南方,只有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出口,自己把自己的欲望归结于肉体与精神上的色彩。纪念或放弃,都不是一个肯定答案,但也能或多或少地鞭策自己。在得到掌声的同时,总觉得自己缺少了什么。所以,我决定对经历的事物刻意成某种片面的倾向,使离别的地方更具有牵挂性,或许这也能把我近三十年的漂泊当成一首诗来读……”

这样的内心独白,让我有一种在阅读生涯中久违的感动。我仿佛看到诗人在写作这样的文字时,眼里有热泪在打转,甚至不经意地跑出眼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诗人多年人生经历和诗歌密码的宝贵钥匙。

陈少华的诗,始终充满着与故乡的亲人和土地血脉相连的写作意识,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这种以情动人的写作,使他的诗歌与当下众多无病呻吟的口水诗赫然拉开了距离。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的家乡、土地和亲人,以及始终浸透着的浓郁亲情。

这种密集型,不断书写姐姐、妻子、女儿,尤其是年迈父母的诗歌,是书中最为感人,也是其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如《在一棵桃树下想到父亲》:“桃树有无桃花粉红,有无叶片嫩绿/都可以写进村庄//以虬枝隐现,白红相间的桃子/垂涎欲滴地抒情,不管雨水怎样滴落/池塘中,层层叠叠,如诱饵/被鱼儿衔着不放//就是这棵桃树,父亲让我吃到了很多/糖果,冰棒,肉夹馍……/每天憎恨那些鸟雀,把成熟的桃子/一粒一粒啄成小孔,寻虫子//桃树上的虫子越来越多,甚至钻进了树干/粉末状的细物一直往下掉/那一年,父亲病了,桃树一样没有了春天/那一年,我去了异乡”。

在这首描写父亲的诗中,诗人的笔触,看似零度,冷静地叙述和描述。但在这样外表冰冷的诗歌中,却潜藏着一股熊熊燃烧的地火,一种刻骨铭心的父子之情,又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孤独和无助。儿子在回忆与父亲相处之时的难忘时光,父亲用辛勤种下的桃树,用桃树上结下的桃子来换钱,为儿子买来他所喜欢的各种食品。不幸的是,父亲终于病倒,而且也实在是老了。诗人不说父亲因病不能照料桃树,桃树也长不好了,而是说“桃树一样没有了春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不禁让人深感命运无常,岁月无奈。

诗人长年漂泊在外,无法照料父亲,父亲无法照料生命中的桃树,巧妙地将人与大自然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诗中最后的那句神来之笔“那一年,我去了异乡”,更让人心潮起伏,不胜唏嘘。那些远离父母,远离故乡的人,谁没有这样一种刻骨铭心,椎心泣血的体验?

对那些远在他乡,漂泊不定的游子来说,有时一离开故乡,或许就是一生。常常是想回,也永远回不去了。曾经白发苍苍的父母,倏然变成再也无法抓住的回忆,如《树影倾斜》中写道:“从六合村到六合桥,我写下村庄/写下母亲的衰老与父亲的墓碑/活着的,死亡的,相见的,迷途的/在完成一种自然过渡的属性/人非草木,影子不能倾斜”。

在陈少华的诗中,乡村母亲的形象,是出现得最多的,也是诗集中最让人感动的文字。母亲是慈祥和爱的别名,就像孟郊笔下的母亲,把对儿子的爱,全都缝进了那件游子的新衣里。天下所有的母亲,对儿子的爱都是相同的,但表现的形式却总是不尽相同。如《处暑》:“母亲用稻草扎成的稻草人/一直被一件艳丽的衣服裹着//母亲平整的菜畦,种了什么,就有什么/不用说瓜豆,不用说更有心的人//是的,母亲还会摇着蒲扇,把秋风请来/讨厌的蚊子就不见了,月光也来了//处暑时节,黄了花,黄了叶/但茶杯里起伏的菊花,仍是白的//影子掉在地上,那么轻,轻得/如母亲为我盖上洗净的床单”。

陈少华具有良好的艺术想象力,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从而进行精湛的艺术书写。在他的诗歌中,许多句子写得令人会心,可圈可点,给人舒心的艺术享受。笔者在这里所撷取的,仅是《愉悦的根系》中的吉光片羽,更多精彩需要打开这本诗集细细品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诗中的哪场绝美夏雨,通篇模仿杜甫《春夜喜雨》
...出手你就知道有没有,比如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这位宋代诗人曾几。曾几其人很多人没听过,但他的来头却不小,他是陆游的恩师。曾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和三位兄长都是进士出身,而他也是才高
2024-02-27 15:22:00
凌宏老师《李家沟笔记》重磅发布!
...喜爱文学,喜爱写诗,读着他的诗,总有人说他是天生的诗人,他曾赤着脚在石板路上奔跑,感受着独属于孩子的快乐,依偎着妈妈,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苦难有多少,只觉得当下四方的
2023-11-21 20:00:00
李白去世后,留下的3个儿女后来怎么样了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为人爽朗大方,喜欢广交朋友。他深受黄老列庄思想的影响,其诗作大都是喝多了之后写的。李白的很多诗词都入选了
2024-02-23 19:40:00
李白的生平与诗:从蜀中到长安的漫游与求官之路
...的出生地和家族身世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在四川江油,另一种说法则是他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李白本人对家族背景也显得含糊,有时说他出生于金陵贵族,有时
2023-11-02 21:55:00
甘肃00后女生流浪大理,街头卖诗为生,曾几度自杀,到底怎么了?
...这让她成为了大理街头独特的风景线,有人称她为“流浪诗人”。而这样的自由却是她用命争取到的。那么这个00后姑娘究竟是谁?在她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故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这
2024-04-03 10:47:00
她16岁加入乐籍,与卓文君比肩,被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仕宦家庭。后薛郧因直言敢谏,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
2023-02-02 14:21:00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赋诗,父亲却说她会成为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唐代女诗人李纪兰。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唐朝时期出现了杜甫、李白、李贺、贺知章、王昌龄、贾岛等众多诗人,但今天要说的是唐代女诗人。李继兰。李季兰也是唐朝历史
2023-02-14 16:13:00
崔护科举名落孙山,写下一首千古名篇
...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七绝成名作——《题都城南庄》。提到这首诗的名字,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熟悉,但是说起“人面桃花”的故事,大家马上就会想到
2024-02-24 19:04:00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我把写诗当作攀登珠峰。那里白雪皑皑,冰川晶莹,仿佛是灵魂的白银……”如此美好的句子,出自熊焱,出自由南方出版社推出的全新诗集《我的心是下坠的尘埃》。
2023-10-27 06: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