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苏皖毗邻村设施联建共奔致富路
鸡鸣两省无你我 同频共“镇”一桥连
一条胥河,连接起苏皖两座村庄。 通讯员 韦东宁 高晓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国俊
通讯员韦东宁高晓平
“今天开了一个7亩的塘口,捕捞青虾三四百公斤,价格卖得也比去年高,多亏了两村共建的排涝站。”日前一天上午,高淳区桠溪街道虾农李建华穿着捕鱼服站在水里,喜笑颜开。
他说的排涝站,就是不远处新投入使用的联合圩排涝站。往年的联合圩泄不了洪、存不住水,附近苏皖两地村民深受其苦。但今年,新建的排涝站让联合圩绽放出勃勃生机,周边农田再现“旱涝保收”。
这一切还要从联合圩旁的胥河说起。
胥河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苏皖两省的一条分界河。高淳区桠溪街道镇南村与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毗邻,以胥河上的联合桥为界。两地村庄相连,田地相交,沟渠相通,人文相亲。
“我们是鸡鸣两省地,但我们都没有边界感,也没有两省的概念,大家处得像亲戚一样。”镇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律中介绍,虽然一脚跨两省,不分你我,但两村曾经都是经济薄弱村,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一些省域交界处的基础设施使用上有了“边界感”,“最大的难题是防洪、排涝,困扰两村百姓多年。”
胥河旁的联合圩是当年苏皖两地共同挑筑的。20世纪90年代末,两村各建简易排涝站承担防洪与排涝任务,但经过多年运行,定埠侧泵站因设备老化严重逐渐废弃,镇南侧泵站也因流量小、关闭不严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可以说是‘十涝九淹’,特别是2016年和2020年汛期,洪水倒灌,内涝排不出,村庄、农田受淹,损失较大。”提起当时的抢险救灾情形,镇南村村委会会计吕志生感触颇深,“排涝站只有0.5立方米/秒的流量,小马拉大车,只能望水兴叹。”李建华也记得,当年他家的养殖塘口“全军覆没”,“辛苦一年全打了水漂”。
同饮一河水,如何共解排涝难?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胥河治理项目启动设计,镇南村抓住机遇,跨省“牵手”定埠村联合发力,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排涝站拆建项目。
“但问题随之而来,新建的排涝站位于两省交界处,涉及两地的土地、树木、杆线、建筑物等。起初,大家担心情况复杂,施工有难度,但后来的事实说明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杨律中介绍,近年来,镇南村积极探索省际接壤基层治理一体化发展路径,与一衣带水的定埠村结对开展“同频共‘镇’”边界党建联建,推动组织共建、发展共谋、事务共商、问题共解,形成了“有事没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好商量”的和谐氛围,“这一切发挥了巨大作用,新建排涝站从项目争取、立项审批,到征地拆迁、现场施工,两村干群齐心协力,最担心的土地征用也是双方无条件提供,真正做到了无障碍施工。”
感情联通,设施联建。2024年5月,两村携手共建的联合圩排涝站在汛前投入使用。作为一级排涝站,流量从原来的0.5立方米/秒提升到1.6立方米/秒。
和李建华一样,同在联合圩创业的定埠村种粮大户吕志平也把新排涝站“夸成了一枝花”。吕志平介绍,他承包的400多亩农田因地势最低,以前在汛期很容易受淹,“有一年,大水退不出去,水稻浸泡了三天三夜,颗粒无收。”但2024年秋收,他的承包田平均亩产首次超过500公斤,“今年的目标是亩产总产双超,面积效益双增,发展的底气就是新排涝站这座‘靠山’。”
胥河畔,一家亲,新的联合圩排涝站更是成为苏皖边界两村村民的“连心桥”。2024年7月,镇南村与定埠村在联合圩设立“联合党建工作站”,进一步推动省际毗邻一体化治理,让“好邻居”成为“一家人”。“同饮一河水,共奔致富路。”杨律中高兴地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8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