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傍晚时分,夕阳为安顺经开区宋旗镇平寨村的三合苗寨披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站在村中央的小广场上,杨小东手持刚刚制作完成的芦笙,指尖轻抚竹管,一阵悠扬婉转、欢快灵动的曲调便流淌出来,回荡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杨小东不仅是芦笙的演奏者,更是三合苗寨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他还荣获了“安顺市级乡村工匠”称号。“芦笙对我们苗族而言,不只是一件能发出声响的乐器,更像是一种代替文字的‘语言’,承载着族群千百年的记忆与情感。”他说。多年来,杨小东潜心钻研,不断提升技艺,并创立了“九黎芦笙工作室”。如今,他制作的芦笙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在这里,我系统学习了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已在九黎芦笙工作室学习两年的学员杨子添感慨道,“学习芦笙,是希望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接力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让苗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乡村工匠既是乡村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态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宝贵资源。
这几年,杨小东在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此,他尝试对芦笙进行改良,通过调整管长比例、优化共鸣结构等方式,反复试验数百次。改良后的芦笙,不仅音量显著提升,音质也更加清亮饱满。如今,芦笙不仅活跃在苗寨的各类节庆活动中,更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挖掘乡村工匠资源,夯实乡村工匠队伍,坚持以人才带动乡村产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深度融合。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来自上海的游客朱鸣启带着9岁的儿子,在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的古法造纸工坊,亲身体验了造纸的奇妙过程。“太神奇了!一堆看似普通的原料,竟能变成一张精美的纸。孩子说,他终于亲眼见到了课本里的‘造纸术’。”朱鸣启兴奋地说。
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的南皋乡石桥村,凭借其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享誉海内外。为了让“石桥皮纸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国家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带头成立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开发出迎春纸、云秀纸、鲜花草纸等十六大系列160余种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装饰、绘画及古籍修复等领域。
如何让石桥皮纸走向更广阔市场?石桥村打造了集展示、传承、体验于一体的“纸会唱歌”造纸工坊。工坊内,皮纸灯饰、立体装饰狮子、皮纸花灯等精美工艺品琳琅满目,染色纸、花草纸、皱纸等多彩纸制品深受喜爱。匠人们还积极拥抱电商,讲述造纸故事,拓展销路,既传播了文化,也吸引了八方游客。
传承“纸”尖匠心,造福一方百姓。2024年,王兴武荣获“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称号。他说:“我要带领村民,让古老的造纸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相信村民们一定能靠祖辈传下的手艺,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评选与激励乡村工匠名师,有效激发了乡村工匠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接地气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培育认定乡村工匠1万名以上、遴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1000名以上,并制定了相应的认定程序、培育机制和激励措施。截至目前,全省已有民间酿造、传统建筑、刺绣印染等17类乡村手工业者和传统艺人共计11.5万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赵勇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