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16:04:00 来源:戏说三国

北魏孝文帝元宏这一天特地让人算了一卦,只看了卦象一眼,他就笑呵呵地表示:哎呀呀,这是征讨南方,一统天下的吉象啊!

大伙儿瞅了一眼,看不懂的不敢说话,看得懂的也不敢随便瞎说,大臣们谁也不敢接这个话茬,你说元宏尴尬不?

好在此时,元宏的叔叔任城王元澄终于打破了尴尬的沉默:这个卦象,我看不能这么理解,卦象里讲的是改革会使国家兴旺发达,倒不是说南征能达到这一目的啊!

本以为任城王元澄会开口脆般地支持元宏,结果元宏大失所望,甚至有点儿生气:任城王,这天下可是我的天下,我想咋样就咋样!

任城王元澄却一点儿也不慌张,而是慢慢悠悠地表示:这天下的确是你的天下,可我却是天下的臣子,我就不能说两句?

这可把元宏给气坏了,立马拂袖而去。能把皇帝气成这样却不受惩罚,可见任城王元澄在北魏的地位有多高了。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一、孝文帝元宏和任城王元澄达成了一致。

孝文帝元宏想了一阵子,总算是消气了,暗地里考虑:大家各抒己见,肯说实话,任城王又有什么错呢?

于是元宏又赶紧把任城王元澄给喊了过来:老叔啊,我今天说的话,你可别放在心上啊!

元澄哈哈一笑:陛下啊,我今天说的话,你可得放在心上啊!

叔侄俩相视一笑,于是元宏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现在住在平城,虽然国家地盘大,可这片地方始终辐射不到中原,而且这里是用武之地。我觉得要想以文德治理天下,就必须要迁都到洛阳一带的中原地区,你觉得咋样?

很显然,元宏的意思就是说,南征是假象,真正想做的,就是迁都而已!但是由于老贵族们的不动产都在北方,因此这事儿一时半会儿搞不定。

这个时候任城王元澄一拍脑袋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陛下你早说啊,我是百分之百支持的,迁都中原,有利于国家统治,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元宏却有忧虑:那帮老贵族们把学区房都买在了平城,又搞了一堆商铺酒楼,手里还屯着那么多房产,让他们迁都,实在是不容易啊!

任城王元澄也表示理解,但是他却指明了一点:只要陛下下定了决心,这帮人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澄曰:“子产道合当时,声流竹素。臣既庸近,何敢庶几?愚谓子产以四海为家,宣文德以怀天下,但江外尚阻,车书未一,季世之民,易以威伏,难以礼治。愚谓子产之法,犹应暂用,大同之后,便以道化之。”高祖心方革变,深善其对,笑曰:“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魏书》

从此以后,孝文帝便将任城王元澄,当成了自己的张良,加封他为抚远大将军、太子少保,兼任尚书左仆射。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二、任城王元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左膀右臂。

其实任城王元澄很早就支持汉化改革了。当初冯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就很看好元澄,而冯太后是北魏汉化改革的先锋大将,孝文帝元宏完全是受到了这位祖母的影响,才会如此看重汉化改革这件事。

得到冯太后的重用以后,元澄对汉化这件事也十分上心。等到孝文帝元宏亲政以后,两个对汉化都十分重视的人,自然走到了一起。

只不过谁也想不到,元宏的决心如此之大,不仅要汉化改革,而且为了改革,打算迁都。任城王恍然大悟,只觉得自己的格局低了。

元宏大张旗鼓地带着大军南下,走到洛阳的时候,恰好下起了大雨。众多贵族们本身就觉得这趟劳师远征,没什么理由,如今又遭逢大雨,所以一个个都不想往前走了。

这个时候元宏却一反常态,非要大军强行南下,就问你,这种千里送人头的事情,你还见过几次?于是大家苦苦哀求,不希望继续进军。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元宏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他清了清嗓子表示:我率领大军出征,岂可无功而返?既然大家都不愿意进军,那这么着,我们索性迁都洛阳好了,也算是个理由,要不咱们就继续进军!

此话一出,大家纷纷赞同迁都洛阳,傻子才愿意千里送人头去呢!迁都总比丢了小命强吧?搞定了眼巴前这帮贵族以后,元宏将一项重任交给了任城王元澄:你去平城,把迁都的事情,向那帮人解释清楚!

这可是一件麻烦事儿,因为平城的贵族都是老顽固,他们会答应迁都吗?任城王元澄到达平城以后,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劝导,引经据典,谈星星说月亮,终于把这帮人给说开窍了。可以说是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事后孝文帝元宏都不禁感叹:要是没有任城王的话,迁都这事儿,我看办不成啊!

此后元澄便兼任吏部尚书,专门管理这帮官员。当时北魏官员多达上万人,很多都是街溜子的样子,完全没事儿可做。元澄将这帮人区分为三等,通过测评留下了精干力量。为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三、元澄堪称股肱之臣。

任城王元澄为孝文帝元宏的江山,可谓是操碎了心。一般大臣辅佐皇帝,得过且过也就算了,可任城王元澄,那是他们拓跋家的人,而且对孝文帝又忠心耿耿,自然是更加费心费力了。

最难的是,元澄还得帮着元宏进行改革,这事儿一般人是真做不来,因为得罪人啊!如果是普通大臣的话,早就被那帮旧贵族穿小鞋打闷棍了。

改革中绝大多数人都获益了,但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是不满意的。这帮人把平城的房价炒得老高,结果这回接盘侠被元宏都迁到洛阳去了,你说他们气不气?

于是恒州刺史穆泰便联合一帮旧贵族开始计划谋反。元宏很紧张啊,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终究还是出现了。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派遣一般的将领去,肯定是要造成大规模仇杀的,因此元宏还是选择了任城王元澄。

当时元澄身体并不好,得知元宏的意图以后,二话不说就从病榻上滚了下来,随即带兵前去平叛。他是个读书人,但是能够准确地分析战场形势以及皇帝的最终目的。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行军途中,元澄发现穆泰正在前往阳平王那儿,立刻意识到穆泰这是实力不够,不敢独自守城,这才打算与阳平王合兵一处。

得知这一意图以后,元澄果断出击,以谁也想不到的速度,瞬间抓获穆泰,同时平定叛乱。当时穆泰还处于懵圈状态,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发生了什么。

整件事被抓获的罪魁祸首只有100多人,而且平叛速度太快,并没有把事情给闹大。元宏得知以后,差点没乐死,声称:任城王可是我大魏的皋陶啊!

等到元宏病重以后,南齐皇帝萧宝卷立刻发兵北伐,气得元宏打算御驾亲征。可是病情很重,无奈之下,元宏只好带着任城王元澄一起上战场,并且将权力基本移交给了任城王。可惜元宏还是没能熬得过来,半路上就去世了,为此任城王元澄,便成了辅政大臣。奉命辅佐17岁的太子元恪。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四、起起落落,任城王元澄,不忘初心。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任城王元澄,能得到文明太后冯太后和孝文帝元宏的双重信任,已经是非常牛的了,他又怎么能奢望在宣武帝元恪时期,继续得到重用呢?

因此,元恪登基没多久,便有人以任城王擅自抓捕宰辅王肃为由,将其弹劾回家养老了。虽说也出来领兵打仗,却始终无法进入朝廷中枢。

为啥?因为元恪的用人策略和他老爹元宏完全不同。元恪不信任宗室,反而更加信任身边的外戚力量。此后终宣武帝一朝,元澄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得到过重用,这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

这期间,元恪的舅舅高肇把持朝政,开始大肆处置宗室。比如说手握大权的北海王元详就被高肇给搞掉了,高肇也想动元澄,好在元澄此时相当聪明,他选择在家买醉,吃喝玩乐,不问世事,这才躲过一劫。

一直等到元恪去世,孝明帝元诩上台,老元家这帮宗室王爷们这才有了翻身之日。他们诛灭了高肇,而元澄则再次被任命为尚书令,等于重新回到了朝廷中枢。

世宗夜崩,时事仓卒,高肇拥兵于外,肃宗冲幼,澄疏斥不预机要,而朝望所属。领军于忠、侍中崔光等奏澄为尚书令,于是众心忻服。又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寻迁司空,加侍中。俄诏领尚书令。---《魏书》

但是你以为元澄就这么重新掌握朝政大权了?当然不是,因为元诩年幼,所以朝中大小事务,归他老娘胡充华胡太后管辖。元澄为了重振北魏雄风,延续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果,曾经上书十条:

第一,统一度量衡。第二,兴办学校,以此选拔人才。第三,唯才是举,让各族推举人才治国。第四,禁止扰民,使用民众的劳力,一年最多3天。第五,官员考核制度。第六,流民的后代,如果不是手工艺者,可以定居在居住地。第七,检查边境士兵究竟是战死的,还是逃跑了。第八,免除世代工商业家庭的租调。第九,基层官员不能跨地域统领,户口不满的,就近合并。第十,羽林军和虎贲军,在边境有战事的时候,可以临时调往战场。

这十条建议的确考虑周全,绝对是利国利民的政策。那么胡太后是咋想的呢?胡太后表示:大家拿下去讨论讨论,反正我这里是通不过的!

每次元澄都能提出一大堆很不错的建议,胡太后也表示赞许,可就是不准实行。这不就提了个寂寞嘛!

也就是说元澄虽然此时已经进入朝廷中枢,也能够参与国政的研究,可就是没法得到重视,也没有任何决定权,这可比过去尴尬多了啊!还不如在家吃喝玩乐呢!

任城王元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得力助手

总结:任城王谢幕,北魏也开始分崩离析。

53岁的任城王元澄,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终点。虽然他的提议在晚年始终不被胡太后所采纳,可他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的谏言。

所有人都很尊敬元澄,包括胡太后本人。每次元澄提完想法以后,胡太后只是点头,却始终不可能实行,事后还要赞赏一下元澄,搞得元澄特别尴尬。

因此在胡太后的胡作非为之下,北魏国力日渐衰败,而元澄是眼睁睁看着,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的。临走前,他或许又看到了自己的侄子孝文帝元宏,那个胸怀大志,锐意改革的明君圣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4 00: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北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出现所谓的“雁臣”是什么
...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当属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而力度大的改革往往都会导致新名词诞生,北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出现所谓的“雁臣”。那么“雁臣”是什么意思呢?
2024-10-17 12:42:00
探讨一下北魏灭亡的原因
...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公元493年,为了顺利推行汉化政策,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与此同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这一举措引发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反应。平城作为北魏的原都城
2024-05-18 14:48:00
北魏孝文帝与皇后冯润:帝后的矛盾与冲突
...有的皇后敢明目张胆的给皇帝戴绿帽子为数不多。而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润就是其中之一,与人私通不怕被告发,活活的把孝文帝气死。现代女性出轨了可以有很多理由,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
2023-11-27 09:07:00
拓跋宏:锐意改革的北魏皇帝
...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第七位皇帝,史称孝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拓跋宏在与冯太后合力推行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亲政后进一步推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
2024-02-06 16:51:00
北魏衰亡录:从内部矛盾到六镇起义
...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魏随之不复存在。六镇起义北魏自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国势日益强盛。可是从宣武帝统治以后,在统治集团中,腐朽势力开始增长。对于腐朽势力,宣武帝没有采取有力
2024-02-26 08:52:00
“南书”最初是如何“北传”的
北魏自平城时期,衣冠制度效法西晋,迁都之后,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普及、对南人的重用造成了对南方文化的推崇,除建筑、衣冠、礼乐、文学之外,多有对南方文学的艳羡及步尘。江左文人如颜延之、
2023-10-13 15:58:00
从名门望族到后宫争斗,北魏冯氏姐妹的传奇人生
...为不端,被幽禁毒杀,结局令人叹息。这对姐妹就是北魏孝文帝皇后冯氏姐妹——北魏太师冯熙的二女和三女。一、家世显赫,四女进宫固权势冯氏姐妹出身南北朝时期北魏名门世族——长乐(今河
2024-04-08 14:37:00
北魏的崛起与辉煌,北魏十五位皇帝简介
...服后燕、夏国,击溃柔然,攻灭北燕、北凉,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加速北魏封建化、汉化进程,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建国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北魏传15帝,历149年。初都
2024-01-27 21:34:00
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与高欢的崛起之路
...北魏王朝捧上天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它的衰落,转折点就是孝文帝迁都。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的作用也被不断稀释,因为,洛阳朝廷已经不需要六镇的拱卫,同时,由于中原的物资不需再向代北
2023-12-08 14: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