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21:58: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之所以神秘失踪地丢掉江山,是因为三个人!这三人分别是“要饭皇帝”、“削藩惑帝”、“黑衣宰相”!

要饭皇帝

要饭皇帝自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老四的他开局一个碗,结局却是坐拥天下!朱元璋从人人鄙视的小叫花子到华夷仰望开国帝王,他的能力,他的实力,足以让他随心所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太子的文弱性格,朱元璋决定为儿子扫清道路。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右集团,一个是浙东集团。

淮右集团是朱元璋手中的王牌,他们都是朱元璋的乡党,在大明的建立中立下赫赫战功。开国后,朱元璋又是给他们高官厚禄,又是赐他们免死铁券,有的能免死好几回呢!

朱元璋能镇着自己的老哥们儿,但他担心太文的朱标不行,而其他儿子又都太小,就开始杀戮功臣勋旧。朱元璋办这事儿,朱标特别不理解,朱元璋给他个满是荆棘的荆条,朱标无从下手,朱元璋一把撸掉荆棘,弄得一手血。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朱标虽然明白了,但还是接受不了这样莫须有的杀功臣,在1392年郁闷中病逝。朱元璋非常痛心,1382年老伴和长孙朱雄英去世,1392年爱子去世。悲伤之后的朱元璋,部署了两步棋!

一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二是继续杀功臣!朱元璋发现皇太孙比之前的皇太子还文弱!1393年朱元璋制造了蓝玉案,前后族诛一公、十三侯、两伯,被株连的功臣勋旧一万多人,整个淮右集团瓦解。如果算起来之前的胡惟庸案,一共下来朱元璋杀的功臣足有三四万人!早在1390年时,李善长一家人都被灭门了,除了他的驸马儿子李祺外。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凡事都是讲究制衡的,朱元璋大杀功臣,这就让藩王做大。皇太孙对此忧心忡忡,他曾经直接问他皇爷爷:

蒙元犯边,叔王可歼;叔王造反,如何搞掂?

一边是爱子,一边是爱孙,这让朱元璋很难办?朱元璋一脚把球踢过来了,

问:你以后会咋处理?

朱允炆回答:我先哄他们、劝他们,不行就收他们一部分地盘,再不行让他们失业,实在不行就灭了他们。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老朱看他也是先礼后兵,做得极其厚道,就顺手给他点了个赞!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汝意何如?”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明)尹守衡《皇明史册·卷三·革除记》

尽管孙子和儿子的选择让朱元璋很矛盾,但明太祖还是更倾向于孙子。明太祖弥留之际明确规定,自己驾崩后,藩王不得入京奔丧,他就怕年长的藩王们夺朱允炆的权力!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第二、“削藩惑帝”

早在1376年天有异变,朱元璋反思自我,让各地提意见。山西布政使平遥县训导(相当于县教育局副局长)叶伯巨响应号召向朱元璋提了三条意见: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分封太侈。在分封上,他拿出了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提醒朱元璋,朱元璋那时光想着权力从功臣流转到儿子们手里,也想着儿子们自己也能相互制衡。看到叶伯巨的意见,朱元璋以离间父子之罪亲自派兵去抓,最后这叶伯巨也就死在大狱之中。

朱元璋的分封的确能起到一定的制衡,封王原则塞王最强抵挡外夷,其他王都比较弱,并且朝廷控制王爷的钱粮,王爷也没有民众。

可随着时间的发展,王爷们也就不安分了,像秦王朱樉、晋王朱㭎等多有不法,秦王残暴在1395年被毒死,而明太祖后期晋王、燕王被倚重,燕王也功劳多多,这就让晋王妒忌。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晋王又是向朱标打小报告,又是在朝堂上办他难看,还派人监视朱棣。朱标一方面向朱元璋汇报朱棣的不法,也说朱棣擒乃儿不花,晋王也有功劳。朱元璋当时光为朱棣高兴了,朱标的话他也没听到心里。

朱标死了,朱樉也死了,后来朱㭎也死了,朱元璋在弥留之际慌了。先是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不虑”,后来又问了三遍燕王来了没。《明太宗明实录》中,都是为朱棣说话,而实际上朱元璋晚年对朱棣是非常担心的,大概这时他才能明白叶伯巨多么冤枉多么对吧。

可以这么说,就是在1395年朱元璋要一两年把自己几个儿子的王给废了,也是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还没继位的朱允炆就问黄子澄,叔王们尾大不掉咋办?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黄子澄说,他们的兵力是不少,但也不过只能自卫,谁要是有想法,王师兵至,他们必败。想当初,汉朝的七国之乱够牛了,不照样败了。朱允炆继位后,就把削藩列为头等大事,曾经说的先礼后兵就变成了一刀切!切也有个顺序,齐泰的意思啃硬骨头,拿下朱棣,其他诸王都好搞定了。黄子澄的意思柿子捡软的捏的,燕王威望高,诬告很难,其他诸王在朱元璋都有不法事,便于诬告便于下手。

朱允炆就从周齐岷代湘王下手,说周王的事也是敲打燕王,周王、燕王可是真正的一奶同胞的手足兄弟,燕王救的话飞蛾扑火,不救的话也削弱了燕王,让燕王威望尽失。说实话,朱允炆不想一下子对付那么多王,怕臣民有意见,黄子澄、齐泰的意思是快刀斩乱麻!朱允炆听了,也做了,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死的死,废的废,为了掌控朱棣还把朱棣的长子、次子召进宫。

应该说,齐泰的办法是个好办法,如果一开始对付朱棣,朱棣必败,其他诸王也不敢联手!可朱允炆先捏软柿子,这就给了朱棣准备的机会,后来虽然朱允炆把朱棣的两个儿子给扣押了,但这样更逼反了朱棣。因为朱棣有黑衣宰相,这个我们到第三部分再说,我们继续说朱允炆失败的个人原因。

如果说削藩强力捏了一堆软柿子,让朱允炆得罪了各位王叔的话。那么朱允炆对待朱棣上,却又显得妇人之仁。

正确的思路是,对软柿子要强以德胜,对硬骨头就是快准狠,不给他准备的机会,一刀劈。可朱允炆在他皇爷爷面前说,要善待叔叔,可一继位就立即开启最强模式下的削藩,要地、要钱、又要命!这种情况,作为当时诸王中年龄和实力的老大哥,朱棣不

反也不行了。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从这方面来说,朱棣还真有点被逼反的味道。朱棣反了,朱允炆还不快速强力地消灭他吧,还说什么勿伤朕叔!当初,你把湘王逼得自焚,你怎么不说勿伤朕叔,这时候你却说勿伤朕叔!这仗还怎么打?本来燕王实力最强,又作了准备,还夺了宁王的朵颜三卫,而朱允炆这边能征惯战的大将被他皇爷爷杀净了。

即使这样,朱棣虽然南下能攻城略地,但朝廷的大军还是挡不住的,往往都是得而复失。可谁知道,朱棣的奸细都到朱允炆身边了。朱允炆的被罢免的太监向朱棣告密,说南京空虚不要打成面,要打成线,直取京师。这种打法很冒险,也很有效,当朱棣打到扬州时,建文帝求和,弄个南北朝吧!燕王当时就拒绝了,最后攻入京师,成为了大明第三代皇帝!

三、“黑衣宰相”

明朝没有丞相也没有宰相,这个宰相只是一个称号,可以说没有这个所谓的“黑衣宰相”,就没有朱允炆的失败,朱棣的成功。这个人和明太祖一样,也是和尚出身,但他没有出世的情怀,而有入世的壮志,正是他鼓动、谋划才让朱棣决定冒险的。

朱允炆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这个人就是姚广孝,当初朱允炆对叔王们批处理时,燕王朱棣又惊又怕还不甘心。姚广孝鼓动燕王朱棣起兵,朱棣忧心忡忡地表示,这可是以卵击石,再说百姓都支持建文帝,你让我怎么办?姚广孝回答,贫僧不问民心,只知天道。天道归你,你得顺天而为。姚广孝为了给朱棣一个定心丸,还找来了相面大师袁珙,神算金忠,袁珙先说他有帝王之相,明太祖是老四,他也是老四,明太祖四十称帝,他也四十继位。这些话说的,燕王心花怒放,可最后到底是燕王晚了两年,42岁当的皇帝。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了。

综上所述,朱允炆失去天下,怪他爷爷封叔叔杀功臣;怪他自己该爷们时妇人之仁,该强以德胜时却选择了狠;怪姚广孝鼓动、辅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用三个字来表示就是怪:狠(朱元璋)、惑(朱允炆)、唆(姚广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9 0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姚广孝:化解不祥之兆,助朱棣成就大业
...如说汉高祖刘邦与张良,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明太祖朱元璋与刘伯温,明成祖朱棣与姚广孝等等。说起这些雄才大略之主身边的谋士,明成祖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可谓是一个另类,因为他是以和尚
2024-03-22 14:33:00
燕王朱棣因何发动“靖难之役”
...姚广孝比,可见姚广孝的不寻常。马皇后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皇子们选拔高僧,以求诵经荐福。说来也奇怪,姚广孝和燕王朱棣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燕王离不开的“智囊”。姚广孝“出入府中
2024-06-12 19:23:00
盘点明朝五大谋士
...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年少时读书有谋,投靠朱元璋后,跟随征战,功劳很大,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
2023-03-07 18:53:00
道衍和尚被称为一代妖僧,他冤枉吗?
...。由于道衍的家乡在张士诚的治下,所以道衍没有效力于朱元璋。所学到的本领也就无处施展了。1375年,道衍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赠给他僧衣。直到5
2023-06-30 14:13:00
历史上最神秘的谋士,为中国佛教的传承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惠帝登基。朱允炆即位后,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着手削藩。仅一年零一个月,便削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
2023-09-24 19:37:00
姚广孝:比刘伯温还厉害的奇人,一生干了2件大事
...大作用。二、朝堂招才王府相遇奠定盟约 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选拔通晓儒学的高僧赴礼部考试,以示皇权照拂佛门。姚广孝凭借自己的学识也获准参加,但最后并未获得录取。他并不
2024-01-11 16:27:00
朱棣与明朝的靖难之役:分封制度的兴衰
...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出现,比如汉朝、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出于加强王朝统治的目的,先后把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为王,有的藩王还拥有军权,能够掌握大量的军队,显然
2023-09-17 15:29:00
他扶持朱棣上位,事后还能全身而退,却被称为妖僧是为何?
...边,说送你一顶白帽子,朱棣大惊失色。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宠爱的女人,她的病逝让朱元璋十分悲痛,因此挑选了10名高僧跟随皇子诸王们,一起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位列这10名之中
2023-05-11 04:56:00
姚广孝:明代智者,辅佐朱棣登基,隐居非凡
姚广孝(道衍)是明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并非青田刘伯温那般备受尊崇的预言家,但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帮助燕王朱棣夺取帝位,
2024-10-17 10: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
大众网记者 张勇 刘涛 崔智琪 定陶报道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2025-08-07 16:59:00
山河铭记|新四军武器匮乏 传奇女子变卖家私购3000支枪千里驰援
大皖新闻讯 新四军建立之初,一万多人的部队有枪的还不到一半人。这时,一名女子做出惊人举动,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这名女子就是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2025-08-07 17:11:00
这张“脸”有戏|“薇约”屯堡·系列微短剧之二
六百年前,明朝数十万大军奉旨“调北征南”,从江淮流域跋涉至黔中腹地。他们以石筑城、以武戍边,将江南风物与军事智慧镌刻于贵州的喀斯特山峦之间
2025-08-07 18:22:00
龙云,原名龙治贞,1903年生,贵州省锦屏县人。1926年7月,龙云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08-07 20:59:00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25-08-07 21:5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做个粮仓也是爱你的形状
在集安博物馆里,藏着一件超萌的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陶仓”,通高92厘米、底径24厘米,爱心“眼睛”千百年来凝视着时空,浑身上下都透着古早味的浪漫
2025-08-07 19:19:00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
赵培宪:从战俘营到正义审判的血泪控诉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赵培宪同志(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位于太原市小东门附近的“太原工程队”的血泪记忆旧址,静静地隐匿在城市的喧嚣当中
2025-08-06 13:00:00
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的祈福墙上,学子们留下心中所愿。“逢考必过”、“圆梦西工大”、“学业所成”......你们许下的心愿都实现了吗?#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相关热词搜索:心愿
2025-08-06 13:25:00
池州学者喊话《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及出版社: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创作地非泾县应为秋浦县(今贵池)
大皖新闻讯 随着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其原著小说也引来一些阅读爱好者青睐。近日,池州市贵池区文联主席张华在研读原著时发现
2025-08-06 1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