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整个大唐王朝陷入混乱,由盛转衰。然而,在数年之前,有一位将领已经预见安禄山会反,而安禄山对此人也十分敬畏。假如此人还在的话,安禄山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然而,他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数年遭到陷害,被唐玄宗贬谪而死。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呢?
一、名将之后
此人名叫王训,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他的父亲名叫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以勇敢善战著称。714年七月,吐蕃进犯陇西地区,唐玄宗派薛仁贵之子薛讷率军迎敌。王海宾作为前锋,参加了这场战斗,“苦战胜之,杀获甚众”。然而,其他将领嫉妒王海滨的战功,不肯出兵救援,结果王海滨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事后,唐玄宗追赠王海滨为左金吾大将军,还加封年仅九岁的王训为尚辇奉御。当王训见到唐玄宗后“伏地号泣”。唐玄宗深受感动,安抚道:“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之后,唐玄宗为王训赐名“忠嗣”,意为忠臣的子嗣。同时,唐玄宗还让王忠嗣住在宫中,与皇子们一起生活、学习。期间,王忠嗣与忠王李嗣升(即唐肃宗)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关系。
二、四镇节度
王忠嗣成年后,虽然沉默寡言,但却很有武略,连唐玄宗都非常欣赏,称赞道“尔后必为良将”。之后,王忠嗣虽然在军中任职,但唐玄宗担心他年轻气盛,为父报仇心切,所以不让他率军出征。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王忠嗣才得到了一个机会,他率领数百人出征,“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一次与吐蕃作战时,唐军初战不利,王忠嗣单马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贼众嚣相蹂”,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唐玄宗大喜,晋升了王忠嗣的官职,很快就成为节度使。之后,王忠嗣在战场上的表现十分出色,官也越做越大,一度担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的节度使,“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三、被人陷害
当时,宰相李林甫认为王忠嗣威名太盛,可能入朝担任宰相,这样一来就会损害自己的权势,于是他对王忠嗣十分嫉恨。安禄山也对王宗嗣颇为忌惮,甚至想耍花招截留王忠嗣的军队。王忠嗣已经意识道安禄山是个祸害,因此“数上言禄山必反”。然而唐玄宗非但没有相信,反而对王忠嗣产生不满。
原来,唐玄宗打算攻打石堡城,而王忠嗣认为“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之后,董延光向朝廷献策攻打石堡城,唐玄宗让王忠嗣分兵接应。王忠嗣勉强服从,最终劳而无功。李林甫以此为借口,让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说他打算拥立太子(即当年的忠王)。唐玄宗勃然大怒,差点处死了王忠嗣,幸亏哥舒翰求情。之后,王忠嗣被贬,于749年暴亡,终年四十五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