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先天元年(712)到至德元年(756)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在经历了前几代唐朝帝王对国家治理的不断累积之下,到了唐玄宗统治阶段,唐朝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史称为“开元盛世”。
但是在这样繁荣昌盛的景象下,唐王朝也滋生出了许多的潜在问题,就如同一颗颗被埋下的定时炸弹,威胁着整个王朝的存亡。果不其然,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而这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著名事件“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同时随着这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对国家带来的严重后果,唐王朝也从此由盛转衰。
而这场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内战之所以被史称为“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主要指挥官为安禄山、史思明二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人物便与安禄山有关系,此人就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他是安禄山的儿子,曾反叛唐朝,之后又归降于唐朝,不仅没死,还被封了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关于李宝臣这个人物的来历,我们还得从头说起。李宝臣,字为辅,是幽州密云(今北京密云区)人,身材高大魁梧,武艺超群,非常擅长骑射。他最初与安禄山并没有关系,而是范阳将领张锁高的养子,并冒其姓,名忠志。之后李宝臣因为其一身武艺和高超的骑射本领,被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所看重,成为了安禄山的亲信,被选用为射生官,随着安禄山入朝时又被唐玄宗留为射生子弟,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的李宝臣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少的重用,做的始终都是一个低级军官的工作。
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叛乱,作为安禄山的亲信,李宝臣也表明了立场,在唐王朝和安禄山两方之间果断选择了安禄山,并从唐京师长安逃回了范阳,投奔安禄山,看到李宝臣来加入自己,安禄山非常高兴,也是这个时期,安禄山正式认李宝臣为义子,也因如此,才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人的父子关系。
在加入到叛军阵营之后,李宝臣开始大展拳脚,将他的一身本领在带兵打仗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叛乱前期,他冲锋陷阵通过屡建战功让自己成为了叛军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宝臣勇猛又有胆识,在第一次带兵去完成任务时,他只率领了十八名骑兵就将太原尹杨光翙成功挟持,而让有着万余人的唐军不敢追逼,而李宝臣也在刚加入叛军队伍第二年之后就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予以了恒州刺史的重任。
但是,事实证明,尽管李宝臣再怎么骁勇善战,勇冠三军,他依旧是一个立场非常不坚定的人,他的原则就是:强则附之,弱则弃之。在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所带领的叛军在与朝廷的交战中屡屡败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把安庆绪围困在相州,这时候,安庆绪叛军势力大大受挫,而在恒州的李宝臣并没有出手相助,而是立马选择了向唐军投降。然而,在这次过后,李宝臣在唐军和叛军之间的左右摇摆却并没有就此结束。上元二年(767),史思明在氓山大败唐军,唐朝廷也暂时失去了重新进攻叛军的能力,在叛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李宝臣再一次在唐军和安史叛军之间左右摇摆,倒向了叛军,这也是李宝臣第三次改变自己的立场。而能够反复改变立场的李宝臣又怎么会毫无准备呢?他其实一直都在暗自保存着自己的实力,拥兵观望,军队又是两方最需要的力量,因此,这也是他敢明目张胆的在唐军和叛军之间反复横跳的底气。
而李宝臣最后一次在安史叛军和唐军之间摇摆,便是在史思明死后,史朝义带领的叛军接连败给唐军,在史朝义面临覆灭时,李宝臣再次投降唐军,并得到了唐朝廷的赏赐,据《资治通鉴》中记载:“丁酉,以张忠义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恒、赵、深、定、易五州,赐姓李,名宝臣。”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廷对于李宝臣的巨大诚意,从赐予国姓这一点就表明了唐朝廷将李宝臣视作为自己人,并且是对唐朝廷忠心的大臣,同时,也足以看出李宝臣的价值之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9: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