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陇南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走进西和县十里镇农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前来务工的群众正在为万寿菊和辣椒育苗除草。育苗有近10厘米高,温暖的阳光透过棚顶塑料洒向绿油油的幼苗,将其照射得油光锃亮。
合作社的负责人叫刘爱龙,其父母有20多年的育苗经验,由于他家育的苗好,成活率高,每到售苗季节,前来买苗的村民总是排起长队。刘爱龙以前在杭州打工,2019年返乡创业,次年成立了农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建有18个辣椒棚、2个羊肚菌棚和1个万寿菊联动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和西瓜,年产值达70万元。“这茬万寿菊苗和辣椒苗,是我们充分利用土壤气温还没有完全恢复,种植蔬菜瓜果为时尚早的空隙,抢种了一季育苗。仅这茬育苗,就能给合作社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刘爱龙高兴地说,“让地别闲着,它就可以生金!”
与农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河之隔的西和县大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由于架豆价格的一夜暴涨,仅此一项,就让其足足赚了37万。
这家合作社主要种植架豆,同时兼种辣椒和万寿菊育苗。加上流转邻村的40亩土地,拥有70亩的标准大棚。每年有近2000人次在该合作社务工,去年,该合作社光付给务工人员的工资,就高达17万元。
该合作社负责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静曾经也在外打拼,回乡后先做餐饮,2022年转型做了高效农业。“今年下半年,我打算再发展50亩的标准大棚。”35岁的刘静,言语间带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了300多亩大棚。目前,这个仅有205户的村子,却拥有14家合作社、4家公司和3家家庭农场,全村的年收入也突破了千万元。
来到与西和县十里镇一墙之隔的何坝镇农业示范园区,远远望去,一排排标准化塑料大棚,显得格外壮观且生机勃勃。
(下转第二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6: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